慢性便秘的诊治策略
近10年来由于人们的饮食结构改变、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心理因素影响,慢性便秘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中国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统计我国成人慢性便秘患病率4%~6%,60岁以上患者上升到22%。 女性、低BMI、文化程度低、生活在人口密集区者更易发生便秘。低纤维素食物、液体摄入减少可增加慢性便秘发生的可能性。 滥用泻药可加重便秘。便秘与肛门直肠疾病(如痔、肛裂及直肠脱垂等)关系密切。慢性便秘易引起早老年痴呆、心脑血管意外、肝性脑病及结肠癌等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 慢性便秘的诊断 年我国《慢性便秘诊疗指南》指出关于IBS的标准: ①便或干球状便,排便频率减少,用力排便,有便意但无粪便排出,或排便不尽感。 ②便次数<3次/周,排便量<35g/d,或25%以上的时间排便用力。 ③胃肠道或结肠传输时间延长。采用Bristol粪便形态分级。 慢性便秘的病程为6个月以上。 一级诊断: 1.报警征象排除器质性疾病:我们要详细询问病史,对患者进行细致的体格检查,以及便常规和便潜血的初步筛查,来排除器质性疾病。排除器质性疾病方可考虑功能性病变的可能。 报警征包括年龄:>40岁,便血/粪便潜血阳性,贫血,消瘦,腹部包块,明显腹痛,有结直息肉史,结直肠肿瘤家族史。 2.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 (1)必须包括下列2个或2个以上的症状: a.至少有25%的排便感到费力; b.至少有25%的排便为块状便或硬便; c.至少有25%的排便有不尽感; d.至少有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的阻塞感; e.至少有25%的排便需要人工方法辅助; f.每周少于3次排便。 (2)不使用泻剂时很少出现稀便。 (3)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 在诊断前6个月出现症状,最近的3个月满足症状标准 3.判断慢性便秘分型(详见下表) 二级诊断: 肠道动力、肛门直肠功能检测,其主要目的是对于肛门、直肠功能评估、便秘分型、治疗方法选择及疗效评估。 本方法适应于一级诊治无效的患者,不是慢性便秘临床诊断和治疗所必须。 功能学检查方法:结肠传输试验、肛门直肠压力和感觉功能、球囊逼出试验、排粪造影。有条件的、对一级诊治无效的患者进行进一步检查。 三级诊断: 针对二级诊治无效的患者,可以检查生活习惯,精神心理状态,直肠肛管结构和功能,再评估主要请心理科及外科进一步会诊。 慢性便秘的治疗 1.调整生活方式: (1)饮食:增加纤维素和水分摄入,纤维素:25~35g/d,饮水:1.5~2L/d,提高粪便的含水量,促进肠内有益细菌的增殖,增加粪便的体积,加快肠道传输,增加排便次数。 (2)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结肠活动在晨醒、餐后最为活跃、晨起或餐后2小时内尝试排便,排便时集中注意力,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 (3)运动:对60岁以上老年人的调查表明,因年老体弱极少行走者便秘的发生率占15.4%,而坚持锻炼者便秘的发生率为0.21%。 因此,鼓励患者参加力所能及的运动,如散步、走路或每日双手按摩腹部肌肉数次,以增强胃肠蠕动能力。对长期卧床的病人应勤翻身,并进行环形按摩腹部或热敷。 2.药物治疗: 泻剂、促动力药、促分泌药、灌肠药和栓剂。 (1)要注意通便药物的规范使用,遵循循证医学证据;注意药物安全性、药物依赖性、效价比;避免长期使用刺激性泻药 (2)治疗便秘常用药物的证据等级和推荐水平:使用以IA级为主。 (3)通便的应用原则: 3.精神心理治疗: 胃肠功能障碍和情感障碍在中枢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形成了慢性便秘的生物-心理-社会发病模式。1/3的功能性便秘患者有心理障碍,需要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 4.生物反馈治疗: 利用现代生理科学仪器,通过人体内生理或病理信息的自身反馈,使患者经过特殊训练后,进行有意识的“意念”控制和心理训练,从而消除病理过程、恢复身心健康。 5.其他: 益生菌、中药、针灸、按摩推拿、骶神经刺激治疗。 6.手术治疗。 结合上述基本知识,总结本病的基本诊治流程如下: 作者:孙莹来源:村医之家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mumm.com/kxstz/8063.html
- 上一篇文章: 宝宝便秘怎么办,妈妈再累也要学会的方法,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