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64天方剂学03第二章解表药
——最有活力的中医学生社区—— 方名后红色☆→大纲要求考察的一级方剂。 方名后绿色☆→大纲要求考察的二级方剂。 方剂歌诀中蓝色文字→易错/易混。 方剂歌诀中绿色文字→本方君药。 方剂学第二章解表药(下) 第二节辛凉解表剂 银翘散☆《温病条辨》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咳加杏贝渴花粉,热甚栀芩次第施。 [.43/;.43;.55;.55;.55] *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咳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太阴温病,恶风寒,服桂枝汤已,恶寒解,余病不解者,银翘散主之。 连翘金银花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芦根。 水煎服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温病初起。 *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君:银花、连翘—疏散风热,清热解毒,辟秽化浊。 *臣:薄荷、牛蒡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解毒利咽; 荆芥穗、淡豆豉—解表散邪。 *佐使:芦根、竹叶—清热生津; 桔梗—宣肺利咽; 生甘草—利咽止痛,调和药性。 *渴甚者→+天花粉→生津止渴; *项肿咽痛者→+玄参、马勃→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咳者→+杏仁→苦降肃肺; *衄者→-荆芥穗、淡豆豉,+白茅根、侧柏叶、栀子炭→凉血止血; *胸膈闷者→+郁金、广藿香→芳香化湿,辟秽祛浊。 *方中药物多为芳香轻宣之品,不宜久煎,“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 *辛凉之中少佐辛温,辛凉平剂。 *疏散风邪+清热解毒,构成疏清兼顾,以疏为主之剂。 *去性存用;体现了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莫举”原则。 *“香气大气,即取服,勿过煮。” 卫分[皮毛肌腠]+风热、微恶风寒[相对于桑菊饮较为明显的表证,而咳嗽不明显或无]。 *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玄参:清热凉血;滋阴泻火;解毒散结。 *马勃:清肺利咽;[外]止血;[内]清热凉血止血。 *杏仁: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 *广藿香:芳香化湿;和中止呕;发表解暑。 桑菊饮☆《温病条辨》 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 芦根为引轻清剂,热盛阳明入母膏。 [.43;.;.55] *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桑叶菊花桔梗杏仁连翘薄荷生甘草芦根。 水煎温服。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风温初起,邪客肺络证。 *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君:桑叶、菊花—疏风清肺止咳。 *臣:薄荷—疏散风热; 桔梗、杏仁—宣降肺气。 *佐使:连翘—透邪解毒; 芦根—清热生津; 甘草—调和诸药。 *若二三日后,气粗似喘,是气分热势渐盛→+石膏,知母→清解气分之热; *若咳嗽较频,是肺热甚→+黄芩→清肺热; *若咳痰黄稠,咯吐不爽→+瓜蒌、黄芩、桑白皮、贝母→清热化痰; *咳嗽咯血→+白茅根、茜草根、丹皮→凉血止血; *若口渴甚者→+天花粉→生津止渴; *兼咽喉红肿疼痛→+玄参、板蓝根→清热利咽。 *本方为“辛凉轻剂”,故肺热者,当适当加味,以免病重药轻,难以胜病。 *轻清之品,疏散风热以除表证,辛苦之品,宣肃肺气以止咳嗽。 风热+咳[较为明显→杏仁]。 辛凉轻剂。 *辛凉平剂→银翘散。 *辛凉重剂→白虎汤。 麻杏甘石汤☆《伤寒论》 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 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杏甘石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水煎服。 →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身热不解,有汗或无汗,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 *君:麻黄—宣肺平喘,解表散邪; 石膏—清肺生津。 *臣:杏仁—宣肺止咳平喘。 *佐使: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药性。 *如肺热甚,壮热汗出→加重石膏用量,+桑白皮、黄芩、知母→清泄肺热; *表邪偏重,无汗而恶寒→减轻石膏,+薄荷、苏叶、桑叶→助解表宣肺; *痰多气急→+葶苈子、枇杷叶→降气化痰; *痰黄稠、胸闷者→+瓜蒌、贝母、黄芩、桔梗→清热化痰,宽胸利膈。 *风寒咳喘、痰热壅盛者,非本方所宜。 *辛温与寒凉相伍,共成辛凉之剂,宣肺而不助热,清肺而不凉遏。 *辛凉重剂; *“去性存用”; *麻黄:石膏=1:2。 *越婢汤:麻黄+石膏+姜枣草{发汗行水}[风水夹热证]。 表证+热+肺气不降。 升麻葛根汤☆《局方》 局方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 麻疹初起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局方》卷2:大人,小儿时气瘟疫,头痛发热,肢体烦疼,及疮疹已发及未发。 升麻葛根芍药甘草。 →解肌透疹。 →麻疹初起。 *疹发不透,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 *酸甘与辛凉合法,主以升散清解,少佐酸敛益阴。 *葛根: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葛花:解酒醒脾]。 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 芩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49;.55] *《伤寒六书》:治足阳明胃经受邪,目疼,鼻干,不眠,头痛,眼眶痛,脉来微洪,宜解肌,属阳明病,其正阳明腑病,别有治法。 柴胡干葛甘草黄芩羌活白芷芍药桔梗生姜大枣石膏。 水二盅,姜三片,枣二枚,槌法,加石膏末一钱,煎之热服。 →解肌清热。 →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 *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 *温清相伍;三阳并举;表里同治,重在疏泄透散。 *属三阳合病,并以热郁于阳明为主。 表风寒+里热。 第三节扶正解表剂 败毒散☆《局方》 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 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50/;.;./] *《局方》卷2:伤寒时气,头痛项强,壮热恶寒,身体烦疼,及寒壅咳嗽,鼻塞声重;风痰头痛,呕哕寒热。 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生姜薄荷。 水煎服。 →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苔白腻,脉浮而重按无力。 *君:羌活、独活—祛风寒,除湿止痛。 *臣:柴胡—发散退热; 川芎—行气活血,宣痹止痛。 *佐使:桔梗—宣肺;枳壳—降气;前胡—化痰以止咳;茯苓—渗湿以消痰; 人参—益气以扶其正,助正气鼓邪外出;祛邪不伤正,防邪复入; 生姜、薄荷—为引,发散表邪; 甘草—调和药性,益气和中。 *若正气未虚,而表寒较甚者→-人参,+荆芥、防风→祛风散寒; *气虚明显者→重用人参,或+黄芪→益气补虚; *湿滞肌表经络,肢体酸楚疼痛甚者→+威灵仙、桑枝、秦艽、防己→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咳嗽重者→+杏仁、白前→止咳化痰; *痢疾之腹痛、便脓血、里急后重甚者→+白芍、木香→行气和血止痛。 *方中药物多为辛温香燥之品,外感风热及阴虚外感者均忌用,若时疫、湿温、湿热蕴结肠中而成之痢疾切不可用。 *本方以解表为主,佐以益气,扶正以助祛邪,祛邪而不伤正。 *外寒里兼气虚痰湿。 *透邪于太阳[羌独]少阳[柴],防痢深入→逆流挽舟[治疗外邪陷里而成之痢疾]。 *本方调气[桔梗/枳壳]活血[芎]理津[人参]。 *羌活独活同用。 [肺]气虚+表寒+湿。 辨证思路的使用问题,以本方为例: 说明①: *肺气虚—可以推出功效有益气[这里可以反推回来,益气意味着有气虚,而且是补肺气];同时可知本方主症必有气虚的表现,并且气虚的表现里有跟肺相关的症状,比如气少懒言;并且可知方中有补气的药[人参]; *表寒—表寒的症状;解表散寒功效的解表药; *湿—有湿邪的表现;有祛湿功效的药。 说明②: *如对上述解释说明还不能理解,可直接去查看中基辨证论治和中诊对应内容。如:肺气虚,先查气虚有何具体表现,在脏腑辨证里的肺气虚又有何表现[此处便是肺的症状+气虚的症状],过渡到中药,就会对应补气药,因是肺气虚,自然就是需要补气药中的能补肺气的补气药[归经]—人参等。 *如上总结可知,败毒散和参苏饮两方,同是益气、解表、散寒,但败毒散兼能祛湿,而参苏饮兼能理气化痰。如此一来败毒散对应有湿的症状,而参苏饮必定有痰的症状。 说明③: *方剂所对应的功效,主治,症状最基本的基础在于方子的组成,也就是方中所载药物,有此药才有彼功效、才有对应主治,症状等。也就是说如果想更深入地理解与辨别方剂,还需要从药的特性和功效层次来解析。所以才有了方剂学交叉中药学部分。 *人参: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补肺气;益肾气;助肾阳]。 *前胡:降气化痰;散风清热。 *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参苏饮☆《局方》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 干葛木香甘桔茯,内伤外感此方宜。 [./] *治感冒发热头疼,或因痰饮凝结,兼以为热......中脘痞满,呕逆恶心,开胃进食,无以逾此 人参紫苏叶干葛根陈皮半夏前胡茯苓枳壳桔梗木香炙甘草生姜大枣。 →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脘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苔白脉弱。 *发散风寒药配伍益气健脾药,散补并行,则散不伤正,补不留邪,且化痰药与理气药同用,则气行痰消,津行气畅。 气虚+表风寒+痰。 [含]二陈汤[去乌梅]。 *紫苏叶[后]:解表散寒;行气和胃;解鱼蟹毒。 *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再造散☆《伤寒六书》 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含, 细辛加枣煨姜煎,阳虚无汗法当谙。 [.;./] *《伤寒六书》:此足太阳药也。《经》曰,阳之汗,以天之雨名之。太阳病汗之无汗,是邪盛而真阳虚也,故以参、芪、甘草、姜、桂、附子大补其阳,而以羌、防、芎、细发其表邪。加芍药者,于阳中敛阴,散中有收也。人第知,参、芪能止汗,而不知能发汗。以在表药队中,则助表药而能解散也。东垣、丹溪治虚人感冒,多用补中益气加表药,即同此意也。 黄芪人参桂枝甘草熟附子细辛羌活防风川芎煨生姜赤芍。 水煎服。 →助阳益气,解表散寒。 →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表证。 *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 *君:桂枝、羌活—发散风寒。 *臣:防风、细辛—发散风寒。 *佐使:熟附子—温补元阳; 黄芪、人参—补益元气; 桂枝、白芍—调和营卫; 煨生姜、大枣—调和脾胃; 甘草—调和药性。 *解表药与益气助阳药同用,助阳益气,助正达邪,且汗不伤正,补不碍邪。 气虚阳虚+表寒。 *本方仍是麻黄细辛附子汤结构: a.桂枝汤+羌防=麻黄;本方较麻黄细辛附子汤病轻势缓,故以桂枝汤+羌防代麻黄,以防发散甚而耗气伤 津[芪固表,参益气生津]。 b.附子细辛→温阳散寒; c.人参黄芪→补气; d.川芎→祛风止痛。 *人参: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补肺气;益肾气;助肾阳]。 *附子[先下][YD]:回阳救逆;补火助阳[元阳];散寒止痛。 *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细辛[XD]: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温肺化饮;通关开窍醒神。 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 麻黄细辛附子汤,发表温经两法彰; 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反热曷能康。 [./]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以麻黄发太阳之汗,以解其在表之寒邪; *以附子温少阴之里,以补其命门之真; *以细辛之气温、味辛专走少阴者,以助其辛温发散; 麻黄细辛附子。 →助阳解表。 →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表证。 *发热,恶寒甚剧,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暴哑。 *散寒解表与温里助阳合法,辛温并用,散不伤正,助阳解表。 表寒+肾阳虚。 加减葳蕤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 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魁。 [.55;.45] *阴虚之体,感冒风温,及冬温咳嗽,咽干痰结者。 生葳蕤生葱白桔梗淡豆豉白薇薄荷炙甘草红枣。 水煎服。 →滋阴解表。 →阴虚,外感风热证。 *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 *君:葳蕤[玉竹]—滋阴润燥;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咽喉。 *臣:葱白、淡豆豉—发表散邪。 *佐使:白薇—清热益阴; 桔梗—宣肺止咳; 大枣—甘润养血; 甘草—调和药性。 *表证较重→+防风、葛根→祛风解表; *咳嗽咽干,咯痰不爽者→+牛蒡子、瓜蒌皮→利咽化痰; *心烦口渴→+天花粉、淡竹叶→清热生津除烦。 *外感表证无阴虚者,不宜使用本方。 *汗不伤阴,滋不碍邪。 阴虚+表风热。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升清燥湿。*葛根: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葛花:解酒醒脾]。 *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 *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利尿通淋。 *葳蕤[玉竹]:养阴润燥;生津止渴。 葱白七味饮☆[新]《外台秘要》 葱白七味外台方,新豉葛根与生姜; 麦冬生地千扬水,血虚外感最相当。 *许仁则治伤寒,或因起动劳复,或因吃食稍多,皆成此候。若复甚者,一如伤寒,初有此症,宜服此汤。 葱白干葛豆豉生姜麦门冬生地黄。 →养血解表。 →血虚外感风寒证。 *病后阴血亏虚,调摄不慎,感受外邪,或失血之后,复感风寒,头痛身热,微寒无汗。 *本方发散解表与滋阴养血合法,邪正兼顾,汗不伤血。 *服法中有药后“相去行八九里,如觉欲汗渐渐覆之”,不可温覆过早,以免汗出过多。 正柴胡饮☆[新]《景岳全书》 正柴胡饮平散方,芍药防风陈草姜; 轻疏风邪解热痛,表寒轻证服之康。 *凡外感风寒,发热恶寒,头疼身痛,痰疟初起等证,凡血气平和,宜从平散者,此方主之。 柴胡芍药防风陈皮甘草生姜。 →平散风寒。 →外感风寒,发热恶寒,头疼身痛,痰疟初起。 *解表、调气、和营同用; *药性平和,解表不伤正。 *本方为张介宾所创平散风寒治法之代表方。 ——内容来自《中综知要》—— 持续更新中,敬请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mumm.com/kxswz/6063.html
- 上一篇文章: 扶正祛邪,吃好抗疫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