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痦与中医的“噎膈”相类似,噎是吞咽之时哽噎不顺膈是胸膈阻塞,饮食不得下。《内经》说:“三阳结谓之膈,膈塞闭绝,上下不通,暴忧之病也”。张景岳认为噎膈一证,必以忧愁思虑积郁而成”。《诸病源候论》说:忧患则气结,气结则津液不宣流使噎。平素饮酒过多或食辛香燥热之品,亦可致积热伤阴,津伤血燥,日久淤热停留,阻于食道成噎膈。《医学统旨》说:“酒肉炙博粘涩难化之物,滞于中宫,损伤肠胃,渐成痞满吞酸,甚至为噎膈反胃”。

患者52岁,食道癌淋巴肿大,9个月前进行了食道癌手术,术后化疗持续了4个月,中医治疗效果怎么样?

癌症患者由于长期消耗,大多抵抗力低下,体质较弱,行手术切除癌变部位后,除了放化疗,应该结合中医配合治疗,术后9个月发现淋巴肿大,很可能是癌细胞的转移。中医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病灶,防止病情进展和转移,达到长时间的带瘤生存目的,延长生存期。

食道癌属中医“噎嗝”的范畴,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食道癌可分为以下四种症型:

1、痰气交阻症状:吞咽时有梗塞感,胸脘痞满,情绪不舒时可加重,泛吐痰涎,口干咽燥,暖气呃逆。苔薄腻,舌质偏红,脉弦细而滑。

证候分析:痰气交阻,食道不利,则见吞咽时有梗塞感,胸脘痞满,情绪不舒时可加重,泛吐痰涎;痰气交结之后,津不上承,或郁热伤津,故有口干咽燥。

2、热结阴亏症状:吞咽梗涩,胸隔灼痛,固体食物难咽,但汤水可下,形体渐渐消瘦,口渴喜饮,大便干结,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苦,或带裂纹,脉弦细数。

证候分析:胃之阴津亏损,食道失于儒润,故吞咽梗涩灼痛;口渴欲饮,大便干结为胃肠津亏热结所致;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均为胃津不足累及肾阴;舌红少苦,或带裂纹,脉弦细数均为阴亏热结之候。

3、痰瘀互结症状:胸骨后刺痛,痛有定处,咽食梗阻不畅,或食后即吐,或呕吐痰涎,或呕出物如赤豆汁,大便于结,坚如羊屎,形体更为消瘦,肌肤枯燥,面色晦滞。舌有紫斑,苔腻,脉细涩。

证候分析:痰瘀互结,阻于食道,故见胸隔刺痛,痛有定处,咽食梗阻不畅,或食后即吐,食不得下而复吐出,呕吐痰涎;络伤血溢测呕出物如赤豆汁。

4、气虚阳微症状:长期饮食不下,汤水难进,精神疲惫,形寒形寒,泛吐清涎,面浮肢肿,脘腹胀大,面色灰白,舌淡苦白,脉细弱或沉细。

证候分析:病情发展,由阴损而导致阳微,脾胃之阳衰微,生化之源告竭,长期饮食不下,汤水难进,故精神疲惫,泛吐清涎;肾阳亦败,故面浮肢肿,脘腹胀大;元阳衰微,故有面色灰白,形寒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或沉细。

(一)主要症状:进行性吞咽困难,根据病情早晚还有下列特征。

1.早期可无症状易被忽略,或症状至微昋咽时有异物感,有食物下行缓慢与滞留感,咽喉干燥与紧缩感也较常见。

2.胸骨后疼痛为常见症状,多为烧灼痛钝痛,尤其进粗糙灼热或刺激性食物时明显。疼痛可放射到肩胛,背部等处。

3.进展期出现进行性咽下不利初期进硬食发噎继之进软食,半流质以致流质饮食亦有困难,并有食物反流,呕吐黏沫黏液。当癌肿侵犯咽返神经则声音嘶哑。

(二)体征

1.早期缺乏阳性体征。

2.发展到较晩期或病程较长时,可发生锁骨上,淋巴转移表现出肿大淋巴结,如发生肝脏转移时,可触及肝脏肿大,晚期有恶病质表现。

3.ⅹ线检査:早期吞钡检査,可见黏膜粗乱,蠕动减弱,以后岀现黏膜皱襞消失,破坏,管腔狭窄,不规则,充盈缺损,钡剂通过受阻及近端食管扩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可提高诊断率。

4.食管铙检:早期多见局限性糜烂及黏膜发红或有白色隆起的小斑块,小结节。

进展癌可见突入腔内的肿块,底部污秽的溃疡或管壁广泛浸润的严重狭窄等。活检证实可明确诊断。

5.食管拉网细胞学检查,对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阳性率达9%以上。)6.并发症:出现食管气管瘘者,进食进水呛咳,饮食入肺,造成肺炎肺脓肿。出现食管纵膈瘘者,有胸痛,背痛胁胀等症,此外可有呕血黑便现象。

(一)辨证要点:要分清虚实轻重,有无眀显的全身症状是辨轻重的关键。至于虚实,须知标实之证多以气结,血淤,痰阻为主,一般梗塞不舒,胸膈痞腹为气证。胸膈疼痛刺痛不移为血证,泛吐痰涎,胸膈满闷为痰证。本虚以阴津枯槁为主,以形瘦肤涩,舌红干裂为特点,若气虚阳微,则以面白形寒,气短浮肿为要点。

(二)治疗原则:初期重在治标,宜理气,消淤,化痰,降火为主;后期重在治本,宜养阴润燥或补气温阳为主。

(三)分型治疗

1.痰凝气滞型

症状:吞咽梗阻或食后胸骨灼痛,胸膈痞满,口干咽燥,嗳气呃逆,毎因情志不畅症状明显,舌质偏红,舌苔薄腻,脉弦细而滑。

治法:理气开郁,化痰降逆

方药:启膈散加味。

处方:沙参,丹参各15克,川贝母10克,茯苓15克,荷叶蒂15克,郁金10克杵头糠30克,砂仁壳10克,赭石30克(布包煨),旋伏花15克(布包煨)半枝莲15克,山豆根15克。

加减:泛吐痰涎者加半夏,陈皮各15克,大便艰涩舌红少津者加生地,玄参各15克,白蜜30毫升;(冲)气郁化火者,去砂仁,加栀子10克,黄连10克。

按语:七情郁结,中土受损,脾失运化痰湿内生,日久化热灼伤津液,痰气互结,阻于食道上下不通遂生噎膈。食管癌早期阶段,局部症状为主,若属痰气交阻者,启膈散正可用。如痰热郁结,吞咽梗阻,苔腻脉滑数者,应侧重清化痰热之剂,易小陷胸汤加减为妥,如痰淤互结,泛吐黏痰,胸背疼痛,舌质紫暗,治宜化痰散淤,当拟桃红饮加味为宜。

2.淤血内结型

症状:饮食难下,偶或吐逆甚或呕出物如赤豆汁,胸膈疼痛,固定不移,吞咽时疼痛加重,大便干结,肌枯形瘦,舌质紫暗或有淤斑,舌下静脉怒张脉细涩。

治法:破血行淤,滋阴解毒。

方药:通幽汤加减。

处方:生地,熟地各15克,当归30克,桃仁红花各12克,升麻6克,甘草6克,七粉3克(吞)急性子,丹参各15克,威灵仙30克。

加减:若胸背刺痛,舌下淤阻者加三棱、莪术冬12克,炮甲10克;呕吐较甚痰涏较多者,加半夏15克,瓜蒌15克,海蛤粉15克,大使干燥者加生军6克(后下)川牛膝15克。

按语:忧思气滞影响血分,日久气滞血淤脉络受阻,外加某种不良的刺激因素遂致食道,狭隘形成,本型的食管癌对此非破血化淤不为功。本病以吞咽困难为主症,若服药即吐,难于下咽,怎奈治疗。此时可含化“玉枢丹”或用烟斗盛药,燃烧吸人以开膈降逆,再服煎剂。

3.热毒伤阴型

症状:食人柊拒不下,几近梗阻,甚则汤水难进,五心烦热冂干呕恶,胃脘灼热,大便干如羊屎形体消瘦,皮肤干枯,舌红无苔,脉象弦细而数。

治法:养阴润燥,清热发毒。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处方:沙参30克,麦冬15克,花粉30克,玉竹15克,银花30克,栀子12克,生石膏15克,夏枯草15克,半枝莲30克,公英30克,甘草6克加减:口千心烦甚者,加芦根30克,竹茹10克,并用梨汁,鲜藕汁之类频频呷服;大便坚如羊粪者,宜加火麻仁15克,全瓜蒌15克。

4.脾肾阳衰型

症状:水饮难下,泛吐多量黏液白沫面色咣白,乏力气短,形瘦肢冷,面浮足肿,腹胀更稀,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温补脾肾,佐以养血。

方药:补气运脾汤,右归汤加减(两方交替使用)。

处方:人参10克(党参30克代)白术15克,茯苓12克,黄芪30克,陈皮12克,砂仁6克,半夏貓15克,生姜10克,大枣6枚,甘草6克,熟地,山药,枣皮,枸杞子各15克,杜仲12克,菟丝子15克,附子6克,桂枝6克,当归15克,鹿胶15(烊化)。

加减:胃虚而呕逆不止者,加旋伏花15克(布包),赭石30克(布包)气阴炳虚者,加石斛15克,麦冬15克,沙参15克按语:既往长期的饮酒或食热的刺激,日积月累,胃脘干槁遂成噎膈,又值年高精衰,食道癌毒日益扩展,进一步消耗元气,由实转虚所以本病晚期,当责之脾肾,以扶正安內为主,温补脾肾顾护津液。应当指岀,食道癮的辨证施治,都要适当选加有关的抗癌中草药,常用的有急性子,鸟梅,石见穿,威灵仙,猫爪草,半枝莲,皂角刺,蜂房,僵蚕,干漆,壁虎,炮甲,白英,天葵子等。

其他疗法:

1.单方、验方

(1)莪术15克,白术15克,郁金15克,威灵仙30克,凡参30克,水煎服。日剂。(主治:食道癌)。

(2)蝼蛄,羌螂虫各七个,广木香10克,当归15克,共研为细末,用黑牛涎半碗和药,黄酒送下。(适用于噎膈之淤血内结者。)(3)硼砂60克,沉香10克,火硝30克,礞石30克,冰片10克,共研细未和匀,每次含化1克。(主治:噎膈症)。

(4)人工牛黄6克,板蓝根,猫眼草各30克,麦冬15克,八月丸丹参各15克石见穿60克,降香,硇砂各9克。

本方:治疗食管鳞状细胞癌之痰气交阻,郁热伤阴之证者。

(5)半夏15克,党参25克,丁香3克,赭石30克,苏梗15克,旋伏花15克(布包),竹茹15克,龙葵30克,白英15克,蛇莓15克,半枝莲30克,金刚刺15克。水煎服。(主治:食管癌)。

(6)启膈通幽汤(验方《新中医年四期载》

处方:沙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夏枯草,石见穿各30克,天冬,麦冬,花粉,王竹,云苓,石斛,白茅根,芦根,玄参,旋伏花,西洋参各15克,橘络10克,橘核15克,竹茹15克。

2.服法:煎三次药汁合匀,慢慢将药液合呷人咽每次毫升,四小时服一次。

(1)另饮白鹅热血。第三天喝一支鹅血。(如无白鹅,用白鸭血代之也可)。

(2)每天吞小活泥鰍(10公分长的)每天二次,每次一条,坚持半年。

(3)参赭培气汤(张锡纯验方)

处方:党参30克,沙参15克,天冬15克,生赭石30克,法半夏15克,旋伏花15克(布包),淡大云15克,知母10克,当归10克,柿蒂15克,竹茹15克,三棱10克,桃仁10克,(主治:噎膈证)。

(4)消淤解结饮:主治:淤血凝痰,交阻食道型。

处方:急性子,土鳖虫,石菖蒲,川贝母,郁金各10克,玉不留行,丹参,沙参各15克,当归,桃仁,红花各6克。水煎服。

本型还可辅以牛乳韭汁丹参饮。方用:牛乳克,韭菜克,捣汁,丹参30克,同煮,微温频咽服(慢咽下)可活血行淤,滋阴通便。

(5)育险消结饮:主治:痰淤凝结,气虚津亏型。

处方:西洋参,当归,石斛,赤芍各10克,黄芪30克,生地花粉,丹参各15克,羌螂虫3只,田七末(吞)桃仁各6克。水煎服。

或兼服,急性蚤甘丸,急性子60克,蚤休15克,甘草10克。研末蜜丸,徐徐乘热饮下,每天1次(或三天一次)。此物有通便开塞作用。有人用生鹅血连续饮用三个月而能吞咽粗食者(验方)。

姚大鹏,一九六零年生,号诗坛一怪,四川大学成人教肓药学专业毕业,现中医药研究员,高级中医师,高级中药师,高级心理咨询师,高级针灸师,中诗论坛新诗研究版编辑,中国流派网诗歌论坛原创版编辑,全球生态诗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mumm.com/kxstz/7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