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眼科方剂大全
祛风剂 1.羌活胜风汤(《原机启微》) 羌活胜风荆防芎,白芷荷前甘桔同, 柴胡芩术羌独枳,目病风盛此方宗。 别有选奇方药简,羌防芩草眉痛用。 见卷二目病条辨·风证。 祛风,止痛,退翳。 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性角结膜炎、角膜实质炎、疱性角膜炎、眼部带状疱疹等病风盛者(参见卷一目论语摘·辨证、卷二目病条辨·风证)。 选奇汤(《兰室秘藏》)炙甘草(夏月生用)、羌活、防风各9g,酒黄芩3g(冬月不用)。水煎,食后服。功能祛风止痛。应用于眶上神经痛、视疲劳、副鼻窦炎等病引起的眉骨疼痛,属风盛者。 2.四味大发散(《眼科奇书》) 四味大发首麻黄,藁本蔓荆细辛姜。 外障目疾非皆火,风寒外束切勿忘。 八味大发效力增,再入芎芷与羌防。 麻黄10g,藁本10g,蔓荆子10g,细辛6g,老姜10g[1]。煎前水浸泡数小时,沸后即去渣热服。 祛风,散寒,止痛。 风寒目病。常用于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浅层病变。 八味大发散(《眼科奇书》)四味大发散加羌活、防风、川芎、白芷各10g[2]。功用、应用同四味大发散。 3.驱风一字散(《证治准绳》) 驱风一字散川芎,川乌荆芥羌防风, 薄荷汤调食后饮,痒若虫行此方雄。 乌蛇汤中羌防辛,芎芍藁本治亦同。 炮川乌、川芎、荆芥各15g,羌活、防风各7.5g[3]。为末,每服6g,食后薄荷汤调下,可改作汤剂(参见卷二目病条辨·风证)。 祛风止痒。 春季卡他性结膜炎奇痒,属风盛者;亦用于沙眼、慢性结膜炎等病痒甚者。 乌蛇汤(《秘传眼科龙木论》)乌蛇、藁本、防风、芍药(常用赤芍药)、羌活各30g,川芎、细辛各15g,为末,每日食后米汤调下3g。可改作汤剂:细辛、防风、川芎各5g,余药各10g, 水煎服。功能祛风,通络,止痒。应用同驱风一字散。 4.菊花散(《秘传眼科龙木论》) 菊花散中用白芷,川芎细辛白术宜。 目常泪出风气胜,散中寓固不偏倚。 迎风流泪仙枣汤,甘草大枣天仙齐。 菊花、川芎、细辛、白术、白芷各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10g,食后白开水送下。可改作汤剂:细辛5g,白术15g,余药各10g,水煎服。 祛风,固表,止泪。 流泪证,冬季冷风刺激而发作或证状加重,属窍虚风袭者。 仙枣汤[4] 天仙子[5]3—6g,大枣10g,甘草6g,水煎服。功能祛风止泪。应用同菊花散,以Schirmer试验大于15毫米者尤为适宜。 5.排风散(《济生方》) 风牵喎僻[6]排风散,细辛防风桔梗餐, 天麻芍药五味子,全蝎乌蛇功独赞。 见卷二目病条辨·风证。 祛风止痉。 面神经痉挛合并睑痉挛及麻痹性斜视、面神经麻痹等病,属风邪中络者。 6.除风益损汤(《原机启微》) 除风益损治目伤,四物[7]藁本与前防。 当归养荣治睛痛,亦用四物芷防羌。 见卷二目病条辨·风证。 养血和血,祛风止痛。 眼外伤,属风邪外侵者(参见卷二目病条辨·风证)。并治外伤内眼出血久不吸收者(参见卷二目病条辨·血证)。 当归养荣汤(《原机启微》) 组成见卷二目病条辨·虚证。功能养血,行滞,止痛。应用于视疲劳、眶上神经痛等病睛珠痛甚,眼睫无力,常欲垂闭,久视酸痛,以及角膜溃疡久不愈合,属血不养睛者。 7.当归活血饮(《审视瑶函》) 当归活血苍术芪,四物[7]羌防荷甘济。 脾虚血少风邪侵,胞轮振跳服之已。 制苍术10g,当归身10g,川芎5g,薄荷5g,黄芪15g,熟地黄10g,防风5g,羌活10g,炙甘草5g,白芍药10g,水煎,食后服。 健脾,养血,祛风。 眼轮匝肌肌纤维颤搐,属脾虚风侵者。 注释 [1]原著方中麻茸30g或60g,蔓荆子30g,藁本30g,北辛15g或30g(叶要去净),老姜g或g(连皮捣碎)。剂量偏大,录此仅供临床参考。 [2]原著方中羌活30g,北云风30g,白芷梢60g,川芎30g。剂量偏大,录此仅供临床参考。 [3]《审视瑶函》、《医宗金鉴》等书中载羌活、防风各75g。 [4]录自《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1(2):10 [5]天仙子:苦辛温,有毒,除邪逐风(《本草纲目》)。为莨菪子类药物,能抑制迷走神经兴奋及腺体分泌。 [6]风牵喎僻:即口眼喎斜,相当于面瘫。 [7]四物:四物汤(当归、熟地黄、白芍药、川芎)。 泻火剂1.凉膈连翘散(《银海精微》) 凉膈连翘硝黄栀,芩连甘草薄荷施。 热极眵睛[1]烦燥渴,泻火通腑功效奇。 连翘10g,大黄10g,黄连10g,薄荷3g,栀子10g,甘草3g,黄芩10g。朴硝10g(药液冲服)。水煎服。 泻火,解毒,通腑。 急性卡他性结膜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伪膜性结膜炎等病热毒炽盛者;亦可用于化脓性角膜炎、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等病属同型者。 2.眼珠灌脓方(韦文贵方)[2] 灌脓主药是膏军,芒硝枳实瓜蒌仁, 银花栀子淡竹叶,枯草黄芩与花粉。 通脾泻胃知玄膏,大黄栀芩茺防逊。 生石膏30g,生大黄12g,枳实5g,金银花10g,夏枯草5g,天花粉10g,玄明粉10g(药液冲服),焦栀子10g,瓜蒌仁10g,黄芩10g,淡竹叶[3]3g, 水煎服。 峻下,泻火,解毒。 匐行性角膜溃疡、化脓性虹膜睫状体炎等病前房积脓,热炽腑实者。 通脾泻胃汤[4](《医宗金鉴》) 黄芩10g,玄参10g,防风5g,制大黄10g,炒知母10g,炒栀子10g,煅石膏30g,茺蔚子10g,水煎,食远温服。功能泻火,解毒,滋阴。 应用同眼珠灌脓方,热毒较轻者。 3.泻脑汤(《审视瑶函》) 鹘眼凝睛[5]泻脑汤,车前木通桔梗防, 黄芩玄参茯苓蔚,大黄玄明通泻良。 泻肝硝黄茺玄知,地骨车前蟹睛[6]降。 防风5g,车前子10g(包),茺蔚子10g,茯苓10g,熟大黄10g,玄参10g,芒硝10g(药液冲服),桔梗5g,酒炒黄芩10g,木通5g,水煎,食远热服。 泻火,通腑,化瘀。 眼眶蜂窝织炎、眼内膜炎、全眼球炎等病热炽腑实者。 泻肝汤(《审视瑶函》)地骨皮10g,玄参10g,车前子10g(包),芒硝10g(药液冲服),茺蔚子10g,大黄10g,知母10g,水煎,食后服。泻火通腑,养阴化瘀。应用于角膜溃疡穿孔,属肝胆火炽阴伤者。 4.银花解毒汤(《中医眼科临床实践》) 银花解毒蒲公英,黄芩枳壳和蔓荆, 大黄甘草天花粉,桑皮胆草肺肝清。 见卷二目病条辨·火热证。 泻肝解毒。 梅毒性角膜实质炎、盘状角膜炎等病,属肝经热毒者。 5.内疏黄连汤《审视瑶函》 内疏黄连芩大黄,归芍槟榔荷木香, 甘桔连翘栀子入,目疮痛剧急煎尝。 清解泻火亦通络,银花甘草全蝎黄。 散结[7]花粉蒲公英,银翘芩芍薄荷襄。 黄连10g,炒栀子10g,黄芩10g,当归身10g,桔梗10g,木香5g,槟榔10g,赤芍药10g,甘草5g,薄荷5g,连翘10g,制大黄10g,水煎,食远服。 泻火解毒,消肿止痛。 睑腺炎、眼睑脓肿、急性泪囊炎、眼眶蜂窝织炎等化脓性感染,局部红肿焮热,疼痛较剧者。 (1)清解散(《千家妙方》)组成见卷二目病条辨·火热证。功能清热,解毒,通络。应用于多发性睑腺炎。 (2)解毒散结汤(《张皆春眼科证治》) 金银花15g,黄芩10g,连翘10g,天花粉9g,蒲公英12g,赤芍药12g,薄荷4.5g,水煎服。功能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应用于急性睑腺炎、眼睑脓肿等化脓性感染,初起脓未成者。 6.玄参饮(《审视瑶函》) 玄参升麻车前栀,羚角大黄与防已。 桑皮沙参麻杏仁,状若鱼胞[8]急服宜。 玄参10g,汉防已10g,升麻10g,羚羊角2g(锉末吞服),南沙参10g,车前子10g(包),炒栀子10g,桑白皮10g,制大黄10g,火麻仁10g,杏仁10g(去皮尖,汤浸,麸炒黄),水煎,热服。 泻火解毒,清肺利水。 眼部急性炎证引起的高度球结膜水肿。 7.泻肺汤(《审视瑶函》) 泻肺黄芩地骨桑,麦冬知母桔梗藏。 退赤桑皮萎根仁,甘桔芩丹归芍尝。 二方同疗白睛疴,皆源肺经燥热亢。 桑白皮10g,黄芩10g,地骨皮10g,知母10g,麦门冬10g(去心), 桔梗5g,水煎,食后服。 泻肺,润燥 ,散结。 疱性结膜炎属肺经燥热者;亦用于浅层巩膜炎、睑裂斑炎等病。 退赤散(《审视瑶函》)桑白皮(蜜制),甘草,牡丹皮(酒洗),黄芩(酒洗),天花粉,桔梗,赤芍药,当归尾,瓜蒌仁(去壳油为霜),各等分,为细末,每服6g,麦门冬去心煎汤调下。可改作汤剂:甘草、桔梗各5g,余药各10g,水煎服。功能泻肺清热,凉血活血。应用于球结膜下出血,属肺热迫血妄行者;亦用于疱性结膜炎、浅层巩膜炎等病。 8.退热散《审视瑶函》 退热丹栀芩柏连,地芍归草配之精。 木通利水兼导赤,凉血散结火疳[9]平。 温清亦用解毒汤[10],地芍归芎合成饮。 黄连花粉解毒[11]全,翘荷芎菊淫热[12]清。 更有宣明黄连军,芎归芍地薄荷芩。 赤芍药、炒黄连、木通、生地黄、炒栀子、黄柏(盐水炒)、黄芩(酒炒)、当归尾、甘草梢、牡丹皮,各等分,为末,每服15g,水煎,去渣热服。可改作汤剂:生地黄15g,甘草梢、黄连、木通各5g,余药各10g,水煎服。 泻火解毒,凉血散结。 浅、深层巩膜炎热邪较重者;亦用于急、慢性结膜炎。 (1)温清饮(清水保方,录自《眼底病》) 黄连6g,黄芩9g,黄柏9g,栀子9g,当归9g,川芎6g,熟地黄12g,白芍药12g,水煎服。功能清热解毒,养血和血。应用于白塞综合征。 (2)黄连天花粉丸(《原机启微》)黄芩、栀子、天花粉,各g,甘菊花、川芎、黄连、薄荷,各30g,连翘60g,黄柏g,为细末,滴水为丸,每服10g,食后临睡茶汤下。可改作汤剂:川芎、薄荷、菊花各3g,余药各10g,水煎服。功能清火,解毒,散邪。应用于急、慢性结膜炎、巩膜炎等病热重者。 (3)宣明丸(《证治准绳》)赤芍药、当归、、黄连、生地黄、大黄、川芎、薄荷、黄芩,各等分,为末,炼蜜为丸,每服10g,食后米饮下。可改作汤剂:生地黄15g,薄荷5g,余药各10g,水煎服。功能泻火解毒,凉血活血。应用于急性虹膜睫状体炎、深层巩膜炎等病,属瘀热互结者;亦用于前房积血。 9.明目消炎饮(《眼科临证录》) 陆氏明目消炎饮,赤芍连翘忍冬芩。 石决甘草鲜生地,丹栀枯草肝热清。 见卷二目病条辨·火热证。 清热,凉肝,明目。 眼部热性疾病。主要用于急性视神经乳头炎、急性球后视神经炎等病,属肝热上犯者。 注释 [1]热极眵睛:病症名,《银海精微》谓该症“眼目热极,珠碜泪出者也……忽然肿痛难忍”。 [2]录自《中华眼科杂志》;7(3): [3]淡竹叶,即竹叶,非指多年生草本植物淡竹叶。 [4]各眼科专著中所载本方组成不尽相同,如《秘传眼科龙木论》方即为《医宗金鉴》方去石膏、栀子,加天门冬、麦门冬;《审视瑶函》方即为《医宗金鉴》方去栀子,加天门冬、麦门冬、车前子。 [5]鹘眼凝睛:病症名,目如火赤,胀于眼睑之间,不能敛运转动,犹如鹘鸟之眼珠,赤而定凝。 [6]蟹睛:病症名,相当于角膜溃疡穿孔,虹膜脱出。 [7]散结:解毒散结汤。 [8]状若鱼胞:病症名,相当于球结膜水肿。 [9]火疳:病症名,相当于巩膜炎。 [10]解毒汤:指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11]解毒:指黄连解毒汤。 [12]淫热:指淫热反克之病。其证眵多眊矂紧涩,赤脉贯睛,大便秘结或不秘结。 疏清剂1.驱风散热饮子(《审视瑶函》) 驱风散热饮牛蒡,羌防芎归与大黄, 翘荷栀甘赤芍共,天行赤眼[1]此为强。 散热消毒亦疏清,翘蒡芩连薄羌防。 连翘10g,牛蒡子10g(炒研),羌活10g,薄荷5g,大黄10g(酒浸),赤芍药10g,防风5g,当归尾10g,甘草3g,栀子10g,川芎10g,水煎,食远热服。 祛风,泻火,活血。 急性卡他性结膜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性角结膜炎等病,属风热并重者。 散热消毒饮子(《审视瑶函》)牛蒡子10g(研炒)羌活10g,黄连10g,黄芩10g,薄荷5g,防风5g,连翘10g,水煎,食后服。功能祛风清热。应用同驱风散热饮子;亦用于眼睑炎性水肿属风热邪盛者。 2.七宝洗心散(《银海精微》) 七宝洗心表里剂,麻黄大黄荆连栀, 当归赤芍兼活血,眼肿赤痛正相宜。 当归、赤芍药、大黄、黄连、栀子、荆芥,各30g,麻黄60g,为末,每服10—12g,水煎,食后服。可改作汤剂:荆芥5g,余药各10g,水煎服。 散表,攻里,活血。 基本同驱风散热饮子,尤其适用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性角结膜炎等病球结膜水肿,疼痛较重者。 3.泻肺饮(《秘传眼科纂要》) 泻肺饮用桑芩膏,枳壳甘草山栀翘, 荆防羌芷木通芍,白睛赤肿服之消。 石膏30g,赤芍药10g,炒黄芩10g,炙桑皮10g,枳壳5g,木通5g,连翘10g,荆芥5g,防风5g,栀子10g,白芷10g,羌活10g,甘草5g,水煎服。 清肺泻火,疏风散邪。 基本同驱风散热饮子,但证属肺经风热,热偏重者;亦用于浅、深层巩膜炎。 4.加减四物汤 《审视瑶函》 加减四物薄牛子,荆防赤芍芎归地, 苦参连翘天花粉,实热生疮痛痒医。 清脾[2]膏甘地灯心,荆防芩芍翘荷栀。 调脾[3]粉苓陈术草,荆防翘荷蒡桔施。 生地黄15g,苦参10g,薄荷5g,川芎5g,牛蒡子10g,连翘10g,天花粉10g,防风5g,赤芍药10g,当归10g,荆芥5g,水煎,食后服。 祛风清热,凉血活血。 眼睑接触性皮炎、眼睑湿疹、带状疱疹、热性疱疹等病,眼睑皮肤红赤,痛痒并作,属风热重者;亦用于春季卡他性结膜炎。 (1)凉膈清脾饮(《审视瑶函》)组成见卷二目病条辨·风热证。功能祛风,清热,凉血。 应用同加减四物汤。 (2)调脾消毒饮(《审视瑶函》)天花粉10g,连翘10g,荆芥5g,甘草5g,牛蒡子10g,桔梗10g,白茯苓10g,白术10g,薄荷5g,防风5g,陈皮5g,水煎,食前温服。功能疏风清热,调气祛湿。应用于眼睑肿胀,质软,无结节,微红,微痒,微痛,属风热挟湿,气机不调者。 5.新制柴连汤(《秘传眼科纂要》) 新制柴连治翳障,荆防芩芍蔓荆尝, 木通甘栀龙胆草,泻肝疏风效益彰。 四顺清凉功略同,龙胆三黄[4]羌柴防, 车前生地芎归芍,枳壳甘草木贼桑 。 泻热黄连药不繁,升柴地芩龙胆藏。 柴胡10g,黄连5g,黄芩10g,赤芍药10g,蔓荆子10g,栀子10g,龙胆草5g,木通5g,甘草5g,荆芥5g,防风5g,水煎服。 泻肝火,祛风邪。 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细菌性角膜炎、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等病属肝经风热者。 (1)四顺清凉饮子(《审视瑶函》)当归身10g,龙胆草5g(酒洗),黄芩10g,炙桑皮10g,车前子10g(包),生地黄15g,赤芍药10g,枳壳5g,炙甘草5g,熟大黄10g,防风5g,川芎5g,炒黄连5g,木贼5g,羌活10g,柴胡10g,水煎,食远服。功能清肝祛风,凉血退翳。应用于化脓性角膜炎,属肝经风热,热偏重者。 (2)泻热黄连汤(《原机启微》)黄连10g,(酒洗),生地黄15g(酒洗),龙胆草5g,升麻10g,黄芩10g(酒炒),柴胡10g(酒洗),水煎,午食前热服。功能泻肝祛风。 应用同新制柴连汤,风热之邪较轻者。 6.抑阳酒连散(《原机启微》) 抑阳酒连羌独防,芩连知柏地栀襄, 草芷已前蔓荆寒,瞳神紧小效验彰。 抑阳连柏归地茯,知母寒水独活匡。 见卷二目病条辨·风热证。 祛风止痛,泻火解毒。 急性虹膜睫状体炎,属热毒内发,风邪外加者(参见卷二目病条辨·风热证)。 抑阳汤(《秘传眼科纂要》)组成见卷二目病条辨·火热证。功能清火,滋阴,和血。应用于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火热证,瘀热渐解者;亦用于慢性虹膜睫状体炎。 7.绿风羚羊饮(《医宗金鉴》) 绿风羚羊饮大黄,玄参知母黄芩商, 茯苓细辛车防桔,风火升扰神光殃。 玄参10g,防风5g,茯苓10g,羚羊角3g(粉剂吞服),车前子10g(包),知母10g,黄芩10g,细辛3g,桔梗5g,大黄10g,水煎,食后温服。 清肝,泻火,祛风。 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属外风引动肝火者。 注释 [1]天行赤眼:病症名,相当于流行性结膜炎。 [2]清脾:凉膈清脾饮。 [3]调脾;调脾消毒饮。 [4]三黄:大黄、黄连、黄芩。 祛湿剂除湿汤[1](《秘传眼科纂要》) 除湿汤中滑石苓,荆防芩连陈枳并, 车前木通甘草翘,烂弦[2]疮痍[3]总能净。 连翘10g,滑石10g,车前子10g(包),枳壳5g,黄芩10g,黄连10g,木通5g,甘草5g,陈皮5g,白茯苓10g,防风5g,荆芥5g,水煎服。 祛湿,清热,疏风。 溃疡性睑缘炎、热性疱疹、带状疱疹、接触性皮炎、湿疹等病,红赤痛痒,渗出粘液,糜烂结痂,属风湿热合病而湿重者;亦用于春季卡他性结膜炎、角膜炎等病属同型者。 [1]《秘传眼科纂要》中另有一除湿汤,较本方少黄连、黄芩。 [2]烂弦:即烂弦风证,相当于溃疡性睑缘炎。 [3]疮痍:即风赤疮痍症。 化痰剂1.正容汤(《审视瑶函》) 正容秦艽宣木瓜,僵蚕胆星白附夏。 羌防甘草黄松节,生姜三片酒服嘉。 羌活10g,白附子10g,防风5g,秦艽10g,胆南星10g,白僵蚕10g,制半夏 10g,木瓜10g,甘草5g,黄松节(即茯神心木)10g,生姜3片,水煎,药液酌情加酒服。 祛风化痰,舒筋活络。 麻痹性斜视、面神经麻痹等病属风痰阻络者。 2.化痰丸(《秘传眼科纂要》) 化痰丸用川连贝,夏陈苓草花粉陪。 化坚二陈[1]功效同,黄连僵蚕痰热畏。 半夏、炒川连、花粉、陈皮、川贝、茯苓,各30g,甘草21g,为末,炼蜜为丸,每服6g,每日2—3次。可改作汤剂:陈皮、甘草各5g,余药各10g,水煎服。 清热化痰。 角膜溃疡坏死组织粘稠、葡萄膜炎角膜后壁沉着物久不吸收、玻璃体混浊、视网膜渗出斑块等病证,属痰热者;亦用于睑板腺囊肿。 化坚二陈丸(《医宗金鉴》)陈皮、制半夏,各30g,茯苓45g,生甘草9g,白僵蚕60g(炒),川连9g,共研细末,荷叶煎汤合丸,每服6g,白滚水送下。可改作汤剂:陈皮、生甘草各5g ,余药各10g,水煎服。功能清热化痰。应用同化痰丸。 3.将军定痛丸(《审视瑶函》) 定痛丸治雷头风[2],天麻僵蚕煅青礞, 夏陈芷荷芩军桔,搜风攻痰力最猛。 清痰饮用胆南星,花粉青黛石膏逢, 夏陈栀芩茯苓枳,降火逐痰不治风。 黄芩21g(酒洗),白僵蚕、陈皮(盐煮,去白)、天麻(酒洗)、桔梗各15g,青礞石(煅)、白芷各6g ,薄荷10g,大黄60g(酒蒸,焙干),半夏30g(牙皂、姜汁煮,焙干)。 为细末,滴水为丸,每服6g,食后临卧茶清吞之。 逐痰,搜风,降火。 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属风邪引动痰火者;亦用于眼病伴顽固性头痛。 清痰饮(《审视瑶函》)陈皮5g(去白),制半夏10g,天花粉10g,炒栀子10g,煅石膏60g,黄芩10g,白茯苓10g,胆南星10g,炒枳壳5g,青黛3g(冲服),水煎热服。功能清泄肝胃,化痰理气。应用基本同将军定痛丸,但无外风引动者。 [1]二陈:二陈汤(制半夏、茯苓、陈皮、甘草)。 [2]雷头风:病症名,指头眼剧烈疼痛,有大、小雷头风之分。 退翳剂1.拨云散(《叶氏眼科良方》) 拨云蝉衣与青箱,柴芩菊贼车前防。 消翳荆防枳蔓草,芎归贼蒙柴地黄。 二方皆治黑睛翳,余邪未尽服之爽。 木贼30g,蝉蜕30g,柴胡18g,防风18g,菊花24g,黄芩18g,青箱子24g,车前子24g,为末,空腹开水调服6g,晚再服3g,或以猪肝1块剖开,填药末6g在内,煨熟食之。可改作汤剂:蝉蜕、防风、菊花各5g,余药各10g,水煎服。 疏风,清热,退翳。 角膜浅层炎性病变及角膜溃疡恢复阶段,刺激证状较轻,风热不重者。 消翳汤(《秘传眼科纂要》)木贼5g,密蒙花5g,当归尾10g,生地黄15g(酒蒸),蔓荆子10g,枳壳5g,川芎5g,柴胡10g,甘草5g,荆芥5g,防风5g,水煎服。功能退翳明目,祛风活血。应用于角膜炎吸收阶段,风邪未净者。 2.蒙花散(《秘传眼科纂要》) 蒙花散中菊蝉衣,地骨桑皮青箱藜, 连翘木贼石决明,白翳侵睛色如瓷。 蜜蒙花、木贼、白蒺藜、地骨皮、桑白皮、蝉蜕、石决明、连翘、青箱子、菊花,各等分,为末,适量开水泡,代茶服。可改作汤剂:石决明15g(先煎),木贼、蝉蜕、菊花各5g,余药各10g,水煎服。 清肝肺,退翳磨障。 深层巩膜炎并发硬化性角膜炎,属肺热蕴结,侵犯肝经者。 3.滋阴退翳汤(《眼科临症笔记》) 滋阴退翳玄地麦,菊知蒺藜青箱赅, 木贼蝉衣菟丝草,翳障后期正合拍。 玄参15g,知母10g,生地黄15g,麦门冬10g白蒺藜10g(炒)木贼5g,菊花5g,青箱子10g,蝉蜕5g,菟丝子10g,甘草5g,水煎服。 滋阴,退翳,明目。 角膜炎吸收阶段阴已伤者。 4.退翳仙术散(《圣济总录》) 退翳仙术苍术焙,木贼谷精蛇蝉蜕, 炙草黄芩补与清,健脾明目翳障备。 苍术60g(米泔浸一宿,切焙),木贼30g,甘草30g(炙锉),蝉蜕0.3g(洗),谷精草0.3g[1] ,蛇蜕3g(洗焙),黄芩15g(去黑心),捣罗为散,每服1.5g,空腹临卧,冷水调下。可改作汤剂:苍术15g,蝉蜕、谷精草各3g,蛇蜕1.5g,余药各5g,水煎服。 健脾,退翳,明目。 角膜炎吸收阶段,以治程中服寒凉药物过多者尤为适宜。 5.退翳散(《眼科临证录》) 退翳散中用香附,芎归白芍蝉钩补。 翳障势缓避苦寒,调和气血方药殊。 嫩钩藤10g,蝉蜕5g,制香附10g,当归10g,川芎5g,白芍药10g, 水煎服。 调和气血,平肝退翳。 树枝状角膜炎,刺激证状不重,风热较轻者。 注释 [1]蝉蜕、谷精草剂量偏小,可增至3—10g。 疏肝剂柴胡参术汤(《审视瑶函》) 柴胡参术配伍严,四物[1]甘草青皮应。 疏肝解郁补气血,暴盲之证疏补兼。 见卷二目病条辨·虚证。 疏肝解郁,补气益血。 急、慢性视神经炎的恢复阶段,属肝郁气滞,气血两虚者;亦可用于视神经萎缩、癔病性黑矇等病。 [1] 四物:四物汤。 治血剂1.当归补血汤[1](《原机启微》) 亡血过多须补血,芎归芍膝天冬抉, 生地熟地术防草,睛珠酸痛服之悦。 当归10g,熟地黄15g,川芎5g,牛膝10g,白芍药10g,炙甘草5g,白术10g,防风5g,生地黄15g,天门冬10g,水煎,稍热服。 补血,滋阴,止痛。 睛珠疼痛,不能视物,羞明酸涩,眼睫无力,眉骨太阳,俱各痠痛,属血虚者,可用于视疲劳及慢性视神经炎等病。 2.宁血汤(经验方,录自《中医眼科学》) 宁血白茅芍及蔹,阿胶侧柏墨旱莲, 黑栀生地仙鹤草,专治内眼出血鲜。 仙鹤草10g,旱莲草10g,生地黄15g,栀子炭10g,白芍药10g,白及10g,白蔹10g,侧柏叶10g,阿胶10g(烊化和服),白茅根10g,水煎服。 清火,凉血,止血。 内眼出血初期,仍有出血倾向,属血热妄行者。 3.祛瘀汤(经验方,录自《中医眼科学》) 祛瘀郁金芎归地,桃仁丹参配赤芍, 旱莲泽兰仙鹤草,眼底出血瘀阻络。 生蒲黄汤功略同,荆炭生地郁金酌, 旱莲川芎丹皮参,散收兼施功效卓。 川芎10g,归尾10g,桃仁10g,赤芍药10g,生地黄15g,旱莲草10g,泽兰10g,丹参15g,仙鹤草10g,郁金10g,水煎服。 活血化瘀,凉血止血。 内眼出血,病情基本稳定,无再出血倾向。 生蒲黄汤(《中医眼科六经法要》)生蒲黄24g,旱莲草24g,丹参15g,荆芥炭12g,郁金15g,生地黄12g,川芎6g,牡丹皮12g,水煎服。功能凉血止血,活血化瘀。应用同祛瘀汤。 4.人参苏木汤(《眼科集成》) 人参苏木治暴盲,瘀血停留玄府伤。 《捷径》加入桔红桃,芎归生地赤芍帮。 西洋参12g,苏木15g[2] 水煎服。 祛瘀益气。 眼底出血成瘀,体偏虚者。 人参苏木汤(《目科捷径》)党参[3] 15g,苏木15g,桃仁10g,桔(橘)红10g,川芎10g,当归10g,生地黄15g,赤芍药10g,水煎服。功能祛瘀益气。应用同《眼科集成》人参苏木汤。 5.破瘀汤(何有全方)[4] 破瘀丹参归芍芎,郁金桃仁牛膝茺, 蟅虫水蛭大黄入,眼底积血收奇功。 当归10g,赤芍药15g,川芎10g,丹参30g,茺蔚子15g,郁金10g,桃仁10g,蟅虫10g,水蛭10g,牛膝10g酒炒大黄5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食后服。20剂为1个疗程。 破血化瘀。 重证玻璃体积血,无出血期(出血后3—10天)。 6.归芍红花散(《审视瑶函》) 椒疮累累胞内生,风热搏血瘀滞成。 归芍红花生地翘,栀芩防甘白军增。 当归、大黄、栀子、黄芩、红花,以上俱酒洗,微炒,赤芍药、甘草、防风、白芷、生地黄、连翘,各等分为末,每服10g,水煎,食远服。现代临床常改作汤剂:生地黄15g,甘草、防风各5g,余药各10g,水煎服。 祛风清热,活血化瘀。 沙眼进行期、春季卡他性结膜炎、慢性滤泡性结膜炎等病,属风热相搏,血滞瘀结者;亦用于沙眼性角膜炎。 7.经效散(《济生方》) 经效散治撞刺伤,柴草连翘与大黄, 犀角赤芍当归尾,泄热化瘀效相当。 大黄10g,当归尾10g,赤芍药10g,甘草5g,连翘10g,柴胡10g,犀角3g(磨汁或锉末冲服,现用水牛角60g代),水煎,食远服。 泄热散瘀。 机械性眼外伤伴感染者;亦用于眼化学伤及肝经瘀热所致的内、外眼病。 8.分珠散(《眼科集成》) 分珠乳香与血竭,苏木红花归膝斟, 朱砂槐花与紫草,大黄蒲黄丹皮参。 止痛没药[2]硝黄竭,当归立效乳香军。 凉血散血并止痛,目中瘀热三方珍。 槐花10g,蒲黄10g,苏木10g,红花10g,紫草10g,牡丹皮15g,丹参10g,血竭2g(研末,药液冲服),乳香10g,大黄10g,朱砂1g(研末,药液冲服),当归尾10g,牛膝10g,水煎服。 清热凉血,化瘀定痛。 眼部血热瘀结证,头眼痛甚者;亦用于眼外伤,内、外眼出血,眼部红肿灼热,疼痛较剧者。 (1)止痛没药散(《医宗金鉴》)没药60g,芒硝45g,大黄45g,血竭30g,捣筛为细末,食后热茶清调下3g。可改作汤剂 :血竭2g(研末、药液冲服),余药各10g(芒硝冲服),水煎服。功能泻火,化瘀,定痛。应用于眼外伤,属血热瘀结,痛甚,便秘者尤宜。 (2) 当归立效散(《普济方》)当归、大黄各30g,乳香3g(研),锉碎,每服21g,水煎,食后临卧温服。可改作汤剂:三味各10g,水煎服。功能泻火,化瘀,定痛。应用同分珠散。 注释 [1]当归补血汤:又名芎归补血汤。 [2]原方中苏木45g,录此供参考。 [3]党参:为人参之误,但临床常用之。 [4]录自《中国中医眼科杂志》;4(3): [5]止痛没药散:又名没药散。 [6]没药:指止痛没药散 补益剂1.明目地黄丸(《审视瑶函》) 明目地黄益肾肝,生熟二地五味丹, 柴胡山萸与泽泻,茯神归身山药掺。 熟地黄g(焙干),生地黄(酒洗)、山药、泽泻、山萸肉(去核,酒洗)、牡丹皮(酒洗)、柴胡、茯神(乳蒸,晒干)、当归身(酒洗)、五味子(焙干),各60g,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10g,空腹淡盐汤送下。现代临床常改作汤剂(参见卷二目病条辨·虚证)。 补益肝肾,滋阴明目。。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视神经炎、缺血性视乳头病变等 病的后期阶段及老年性黄斑变性、老年性白内障初起期、视神经萎缩等病,属肝肾阴虚者。 2.四物五子丸(《济生方》) 四物五子熟地归,芎芍覆盆菟丝汇, 枸杞车前地肤子,干涩昏花精血亏。 三仁五子治昏渺[1],枸菟覆味车前缀, 柏子苡枣共三仁,归地沉苓苁蓉随。 当归(酒洗)、川芎、熟地黄、白芍药、枸杞子、覆盆子、地肤子、菟丝子(酒浸,炒)车前子(酒蒸,量虚实加减),各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10g,不拘时,盐汤送下。可改作汤剂:川芎5g,余药各10g,水煎服。 补血,益精,明目。 缺血性视乳头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高度近视眼底改变、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等病,属肝肾不足,精亏血虚者;亦用于干眼综合征、干燥性角膜炎、视疲劳等病干涩视糊者。 三仁五子丸(《济生方》)柏子仁、薏苡仁、酸枣仁、五味子、菟丝子(酒制)、枸杞子(酒蒸)、覆盆子(酒浸)、车前子(酒浸)、肉苁蓉、熟地黄、白茯苓、当归、沉香,各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10g,空腹用盐、酒送下。可改作汤剂:沉香1.5g﹒研末、药液冲服,余药各10g,水煎服。功能益肾填精,补心养血。应用同四物五子丸,主要用于眼底病变。 3.菊睛丸(《审视瑶函》) 菊睛丸中用菊花,巴戟枸杞苁蓉加。 普济菊睛增五味,瞻视不明冷泪下。 甘菊花g(去梗叶,炒),巴戟天30g(去心),肉苁蓉60g(酒洗,去皮炒,切焙),枸杞子90g(捣焙),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10g,温酒或青盐汤空腹食前送下。可改作汤剂:每味各10g,水煎服。 温补肝肾,止泪明目。 流泪证,属肝肾亏损,偏于阳虚者;亦用于眼底病变同型者。 菊睛丸(《普济方》)巴戟天30g(水浸,去心),五味子90g,枸杞子g,肉苁蓉60g(酒浸一宿,焙干),甘菊花g,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10g,食前盐、酒送下。可改作汤剂:每味各10g,水煎服。功用、应用同《审视瑶函》菊睛丸。 4.杞实粥(《眼科阐微》) 杞实粥内用粳米,芡实先煮再枸杞。 目得精气方能明,填精重在养胃气。 芡实21g,选净硬皮,滚水淘洗四、五次,又极滚水泡透听用。枸 杞子10g,选肥大赤色者,用水淘一次,滚水泡透听用。粳米,晚熟者大半茶锺(约60 g),滚水淘洗四、五次听用。三味如法制完,次日晨,用砂锅一口, 先将水烧滚,下芡实煮四、五沸,次下枸杞子子煮三、四沸,又下粳米,共煮至浓烂香甜,空腹食之。煮粥之水多加,勿添冷水。 养胃健脾,补肾填精,健身明目。 作为眼底病恢复期及一些慢性眼病的辅助治疗。 注释 [1]昏渺:即瞻视昏渺症。 补清剂[1]1.益气解毒汤(吴连玺方) 益气解毒黄芪多,紫草公英与薄荷, 参苓白术车前子,目病正虚邪羁瘥。 见卷二目病条辨·虚证。 扶正益气,清热解毒。 单纯疱疹性角膜炎、葡萄膜炎等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参见卷二目病条辨·虚证)。 2.石斛夜光丸(《原机启微》) 石斛夜光枳膝芎,二地二冬杞丝苁, 青箱菊花犀羚角,参味连杏蒺草风, 山药茯苓决明子,养阴明目第一功。 天门冬、人参、茯苓、麦门冬、熟地黄、生地黄、菟丝子、牛膝、五味子、蒺藜、石斛、肉苁蓉、川芎、炙甘草、枳壳、青箱子、防风、黄连、犀角、羚羊角、菊花、决明子、山药、枸杞子、杏仁,市场有成药,每服10g,每日2次,温水或盐汤送服。 补肾滋阴,健脾益气,清肝明目。 主要用于老年性白内障初起期、开角型青光眼、视疲劳等病;并可作为一些慢性眼底病的辅助治疗。 3.明目珠还散(包寅嘉方) 明目珠还术人参,苁蓉菟丝海狗肾, 杞菊蒙花珍珠丹,楮实胎盘神光增。 见卷二目病条辨·虚证。 温肾填精,补气益血,清肝明目。 急性视神经乳头炎、急性球后视神经炎的恢复阶段,虚多邪少者;亦用于小儿皮质盲、视神经萎缩及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后期等病(参见卷二目病条辨·虚证)。 4.补水宁神汤(《审视瑶函》) 补水宁神两地味,茯神麦冬芍甘归。 阴亏阳浮光欲散,水充火宁神自维。 熟地黄10g,生地黄15g,白芍药10g,当归10g,麦门冬10g(去心),茯神10g,五味子10g,生甘草5g,水煎,空腹温服。 滋阴清心,安神明目。 多种眼底病变引起的闪光自觉症状(不包括视网膜脱离前兆),属肾虚心神不宁者。 5.滋阴降火汤(《审视瑶函》) 滋阴降火汤麦冬,生熟地黄归芍芎。 柴芩知柏甘草梢,专治目病虚火动。 加味坎离用四物[1],杞菊知柏女贞同。 当归10g,川芎5g,生地黄15g(姜汁炒),熟地黄10g,黄柏10g(蜜水炒),知母10g(蜜水炒),麦门冬10g(蜜水炒),白芍药10g(薄荷汁炒),黄芩10g,柴胡3g,甘草梢5g,水煎,热服。 滋阴降火,养血凉血。 视盘血管炎、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慢性葡萄膜炎等病,属阴虚火旺者;并可用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急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炎、视神经炎等病属阴虚火旺者。 加味坎离丸(《审视瑶函》)怀庆熟地黄g(一半用砂仁30g,以绢袋盛放砂罐内,用酒二碗煮干,去砂仁不用;一半用白茯苓60g研末,如前用酒二碗煮干,去茯苓不用,捣膏),甘州枸杞子g(烘干),当归g(好酒浸一日,洗净晒干),白芍药g(好酒浸一日,切片晒干),甘菊花90g,厚川黄柏g(60g酒浸,60g盐水浸,60g人乳浸,60g蜜浸,各一昼夜,晒干,炒褐黄),川芎g,女贞实g(蜜水拌,九蒸九晒),知母g(分作四分,如黄柏四制同),除地黄膏另入,余八味修制如法,和合一处,铺开,日晒夜露二昼夜,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10g,空腹白滚汤送下,或青盐汤亦可。可改作汤剂:熟地黄15g,川芎5g,余药各10g,水煎服。功能滋阴降火,养血明目。应用同滋阴降火汤。 6.地芝丸(《审视瑶函》) 能远怯近地芝丸,菊枳天冬生地选。 明目固本天麦冬,生熟地黄杞菊伴。 天门冬(去心),生地黄(焙干)各g,枳壳(去穰)、菊花各90g 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10g,食后茶清送下。可改作汤剂:生地黄15g,菊花、枳壳各5g,天门冬10g,水煎服。 滋阴,增液,明目。 可用于屈光不正引起的视疲劳,眼内干涩酸痛,属阴虚者;亦用于干燥性角膜炎、干眼综合征、表层点状角膜炎等病。 明目固本丸(《银海精微》) 生地黄90g,熟地黄90g,天门冬90g,麦门冬90g,枸杞子90g,菊花60g,研末,炼蜜为丸,每服10g,空腹盐汤下。可改作汤剂:生地黄15g,菊花5g,余药各10g,水煎服。功能补肝益肾,滋阴明目。应用基本同地芝丸。 注释 [1]补清剂:指补益法与清热法合用的方剂,包括滋阴降火剂。 [2]四物:四物汤。 助阳剂1.定志丸(《审视瑶函》) 不能远视宜定志,参苓菖蒲远志须。 加味定志功效增,再入肉桂与黄芪。 远志(去心)、菖蒲各60g,人参、白茯苓各30g,为细末,炼蜜为丸,以朱砂为衣,每服10g,米饮送下,食后临卧,每日3次。可改作汤剂:人参改作党参15g,余药各10g,水煎服。 补心养神,开窍明目。 假性近视属心气虚者;亦可用于屈光不正所致的视疲劳及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视神经炎等眼底病的恢复阶段。 加味定志丸(《张氏医通》)远志、建菖蒲各60g,人参、黄芪各g , 茯苓90g,肉桂30g,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6—10g,每日2—3次。可改作汤剂:远志、石菖蒲、茯苓各10g,党参、黄芪各15g,肉桂6g,水煎服。功能温心阳,益心气,开心窍。应用同定志丸。 2.助阳活血汤[1](《兰室秘藏》) 附:神效黄芪汤 助阳活血汤蔓荆,升柴芪草芷防归。 眼睫无力或赤痛,风燥升阳寓意精。 神效黄芪功亦同,参芪芍草橘蔓荆。 蔓荆子10g,黄芪30g,白芷10g,柴胡10g,炙甘草5g,当归身10g(酒洗),防风10g,升麻10g,水煎,稍热服。 升阳益气。 重症肌无力、视疲劳、慢性结膜炎及角膜溃疡久不愈合等病证,属脾胃气虚,清阳不升者。 神效黄芪汤(《兰室秘藏》)蔓荆子10g,黄芪30g,人参3g(另浓煎),炙甘草5g,白芍药10g,橘皮5g,水煎,临卧温服。功能益气升阳。应用同助阳活血汤。 3.河间当归汤(《证治准绳》) 河间当归治冷泪,阳气不足风邪侵。 参苓术草芎归芍,官桂二姜[2]枣陈辛。 炒白术10g,白茯苓10g,炮干姜6g,细辛3g,川芎10g,白芍药10g,甘草5g,官桂5g,陈皮5g,当归身10g(酒制),人参3g(另浓煎),生姜3片 大枣6枚 水煎热服。 温阳益气,祛风止泪。 流泪证,属阳气不足兼挟风邪者。 4.加减驻景丸(《审视瑶函》) 加减驻景丸菟丝,车前楮杞五味施, 熟地当归川椒合,温补肝肾内障资。 车前子(略炒)、枸杞子、五味子各90g,当归(去尾酒洗)、熟地黄各60g,川椒(去目)、楮实子(晒干)各30g,菟丝子g(水淘净,酒煮焙干),为细末,蜜水煮糊为丸,每服10g,空腹温酒送下,盐汤亦可。可改作汤剂:川椒5g﹒去目,余药各10g,水煎服。 温补肝肾,益精明目。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视神经炎等病的后期,属肝肾阳虚者;亦用于老年性黄斑变性、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等病。 5.温经益元散(《目经大成》) 温经益元术参芪,鹿茸桂附枣仁杞, 当归丁香姜酒调,虚寒目病用之宜。 人参、黄芪、白术、枸杞子、当归、鹿茸、枣仁、肉桂各等分,附子、丁香各减半,研末,每服10g,可用姜酒调服,每日2次。可改作汤剂:黄芪、党参各30g,附子、丁香各5g,余药各10g,水煎服。 温阳散寒,益气养血。 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神经萎缩及一些眼底病的后期阶段,属虚寒者;亦可用于深层巩膜炎,日久不愈,充血紫暗,结节隆起不甚,全身伴虚寒症状者。 注释 [1]本方在《脾胃论》中名为助阳活血补气汤。 [2]二姜:干姜、生姜。 平肝剂1.决明夜灵散《原机启微》 决明夜灵高风[1]应,夜明砂与石决明。 药末猪肝泔水煮,平肝明目相配精。 集成方中人参入,脾土强健中气兴。 石决明(另研),夜明砂(另研)各6g,生猪肝30g(不食猪肝者,白羯羊肝代之),前二味为末,和匀,以竹刀切肝作二片,以药末铺于一片肝上,以一片合之,用麻绳缠定,勿令药泄出,淘米泔水一大碗,贮砂锅内,入肝药于中,煮至半小碗,临睡,连肝药汁服之。 平肝,凉血,明目。 维生素A缺乏夜盲证;亦可用于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属肝血不足,阴虚有热者。 决明夜灵散(《眼科集成》)石决明30g(烧,醋淬),夜明砂18g,羊肝g(猪肝亦可),人参6g,三味共打为面,拌于肝上,入椒入盐,盛于碗内,用淘米水浸湿,蒸熟分3次服下。功能平肝凉血,益气明目。应用同《原机启微》决明夜灵散,属脾虚肝热者尤为适宜。 2.磁朱丸(原名神曲丸)(《备急千金要方》) 磁朱丸中用神曲,潜阳镇心且明目。 加入沉香名既济,内障昏花均堪服。 磁石60g,朱砂30g,神曲g,为末,炼蜜为丸。市场有成药, 每次服6g,清晨空腹时,以米饮汤或开水送服。 益肾镇心,平肝明目。 老年性白内障初起期及开角型青光眼、高血压病眼底改变等病,属肾阴亏损,肝阳挟心火上炎者。 既济丸(《目经大成》)磁朱丸加沉香,量为朱砂一半。功能补肾纳气,镇心平肝。应用同磁朱丸。 注释 [1]高风:即“高风内障”,病症名,相当于视网膜色素变性。 妇人剂1.顺经汤(《审视瑶函》) 顺经香附与柴胡,青陈芎归及台乌, 桃红苏木玄参芍,逆经目赤正相符。 当归身10g,川芎5g,柴胡5g,桃仁10g(泡,去皮尖),制香附10g,乌药10g,青皮5g,红花10g,陈皮5g,苏木10g,赤芍药10g,玄参10g, 水煎,去渣,加酒1杯,食远温服。 降气泄热,破血通经。 代偿性月经,球结膜下出血、前房积血、视网膜出血等属气逆血热者。 2.保胎清火汤(《审视瑶函》) 保胎清火治兼胎,黄芩砂仁同荆芥, 芎归白芍生地黄,陈皮连翘甘草赖。 黄芩10g,砂仁3g(后下),当归身10g,白芍药10g,连翘10g,生地黄10g,陈皮5g,川芎3g,甘草5g,荆芥5g,水煎,食后温服。 疏风清热,养血安胎。 妊娠期间结膜炎、角膜炎等病,风热为患,证状较轻者。 3.四物补肝散(《审视瑶函》) 四物[2]补肝用夏枯,香附甘草为之助。 产后亡血厥阴虚,午后至夜昏涩除。 亦有不用四物者,目珠夜痛服之瘳。 熟地黄60g(焙干)、香附(酒制)、川芎、白芍药(酒洗,炒)、当归身(酒洗,炒)、夏枯草各24g,甘草12g,为细末,每服6—10g,食后滚白汤送下。临床常改作汤剂:白芍药15g,夏枯草、炙甘草各5g,余药各10g,水煎服。 养血,补肝,止痛。 视疲劳,属肝血不足者,以产后出血过多所致者最为适宜;亦用于眉骨酸痛、眼内干涩等症。 补肝方(《医学纲目》)夏枯草g,香附60g,甘草12g,为细末,每服4.5g,茶清调下。临床常改作汤剂:甘草5g,其余二味各10g,水煎服。功能补肝,清肝,止痛。应用于视疲劳、角膜炎等病,目珠疼,及连眉棱骨痛,夜甚者。 注释 [1]补肝方;原无方名,系附在补肝散下的验案,方名为编者拟定。(《张氏医通·卷十五》中有夏枯草散,组成与本方同。) [2]四物:指当归、白芍药、熟地黄、川芎四味药物,即四物汤。 小儿剂1.逍遥散验方(《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 逍遥验方通玄府,柴胡丹栀石菖蒲, 归芍杞菊苓术甘,小儿青盲[1]热病故。 开窍引中菖蒲多,枸杞菊花谷精珠。 见卷二目病条辨·火热证。 疏肝解郁,通利玄府。 小儿急性热病后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皮质盲等病,属血虚肝郁者。 开窍引(《眼科阐微》) 石菖蒲12 g,谷精草10 g,枸杞子10 g,菊花10 g,水煎,食后服,日2次。功能补肝清肝,开窍明目。应用于急、慢性球后视神经炎,属肝经郁热者,常与丹栀逍遥散合用;亦可用于角膜炎后期。 2.归芍八味汤(《中医眼科临床实践》) 归芍八味治疳积,车枳银甘莱菔槟。 雀目初起猪肝散,谷精草与苍术聘。 当归3g,白芍药3g,枳壳3g,槟榔3g,莱菔子3g,车前子3g(包), 金银花12g,甘草3g,水煎服。 调脾化滞,清热消疳。 角膜软化证角膜软化期,兼见消瘦、腹胀、午后潮热等症。 苍术猪肝散(《异授眼科》) 苍术g(米泔水浸),谷精草30g,为细末,用猪肝1具煮烂,同前药食,米饮送下,食后服。功能补肝清肝,健脾明目。应用于角膜软化证夜盲期及结膜干燥期。 3.红花散(《银海精微》) 红花散能解疹毒,大黄连翘灯心竹, 归芍生地紫草甘,邪火灼营目病蹙[2]。 红花3g,连翘6g,当归6g,生地黄6g,紫草6g,大黄6g,甘草3g,赤芍药6g,竹叶10片,灯心10茎,水煎服。 清心泄热,凉血活血。 麻疹并发伪膜性结膜炎、角膜溃疡、葡萄膜炎等病,属麻毒灼营者。 4.目眨方[3](《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病》) 目剳[4]专用目眨方,苍白二术蝉蜕防, 茯苓麦芽鸡内金,白芍胡连清肝良。 白术、白芍药、茯苓、鸡内金、麦芽各10g,蝉蜕、防风、胡黄连、苍术各6g,水煎服。 健脾,清肝,祛风。 小儿瞬目次数增多,属脾虚肝强者。 注释 [1]小儿青盲:小儿患眼外观正常,惟视物不见。 [2]蹙(cù 簇):紧迫之意。 [3]目眨方; 原无方名,方名为编者拟定。 [4]目剳(zhā 扎):即目眨。 外洗剂1.杏仁龙胆草泡散(《原机启微》) 杏仁龙胆草泡散,归芍黄连滑石攒, 等分白沸汤泡洗,邪热上攻外治安。 蕤仁煎中青竹茹,秦皮黄柏栀子参[1]。 更有秦皮[2]滑石连,风毒赤眼效不凡。 龙胆草、当归尾、黄连、滑石末、赤芍药、杏仁(去皮尖)各3g,以白沸汤泡,蘸洗,冷热任意,不拘时候。 清火解毒,活血润燥。 急、慢性结膜炎、睑缘炎等病热偏重者。 (1)蕤仁煎(《普济方》) 蕤仁(去皮)、秦皮(去皮)、黄柏(去皮)、青竹茹、栀子各10g,煎汤外洗[3]。功能清热解毒,退赤润燥。应用同杏仁龙胆草泡散。 (2)秦皮散(《秘传眼科龙木论》) 秦皮(锉)、滑石(杵碎)、黄连(去须)各等分,共为细末,每次1.5g,沸汤点,去渣,温热频洗。功能清热,解毒,利窍。 应用同杏仁龙胆草泡散。 2.三黄汤洗眼方(《圣济总录》) 三黄洗眼芩柏连,再加栀子三焦净。 四味本是解毒汤[4],外洗内服理相近。 黄柏10g(去粗皮),黄连10g(去须),黄芩10g,栀子仁10g。[5] 水煎去渣,微温洗眼,或用纱布浸药液作湿热敷。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急性结膜炎、角膜炎及眼睑感染性炎证,属热毒炽盛者。 3.广大重明汤[6](《兰室秘藏》) 广大重明洗眼方,龙胆甘草细辛防。 别有普济姜连散,黄连干姜痛痒良。 龙胆草(酒炒)、防风、生甘草、细辛各3g,水煎去渣,清液带热洗。 清热疏风,消肿止痛。 急、慢性结膜炎,春季卡他性结膜炎,沙眼,睑缘炎,过敏性眼炎 等病,属风热并重者。 姜连散(《普济方》)干姜、黄连各15g 捣罗同为粗末,以绵裹之,沸汤泡,闭目乘热频洗。功能泻火散邪,解痛止痒。应用基本同广大重明汤。 4.七仙丹(《国医百家简明眼科学》) 七仙银花与红花,防蝉归荷胆矾加。 先薰后洗轻清剂,目赤头痛效堪夸。 防风、蝉蜕、金银花、归尾、胆矾、红花、薄荷各3g,水煎,先薰后洗。 疏风清热,退赤止痛。 急、慢性结膜炎,证属风热较轻者。 5.四物澄波散(《圣济总录》) 四物澄波散干姜,胆矾滑石秦皮良。 艾连洗亦治烂弦,黄柏车前枯矾强。 更有菊矾仅二味,日洗三次效亦彰。 见卷二目病条辨·水湿证。 敛湿,消肿,止痒。 溃疡型睑缘炎、眼睑湿疹、热性疱疹、带状疱疹等病,睑缘或皮肤红肿糜烂渗出,属湿热并重者。 (1)艾连洗(《眼科锦囊》) 艾叶、黄柏各10g,黄连、车前子各5g,枯矾3g,包煎,乘热蒸洗,每日3 次。功能清热解毒,敛湿止痒。应用同四物澄波散。 (2)菊矾汤(《中医眼科临床实践》 白矾10g,白菊花10g,水煎,用药棉蘸药水洗患处,每剂洗2天,1日洗3次。功能燥湿祛风。应用于溃疡型睑缘炎风湿重者。 注释 [1]参:读作cān。 [2]秦皮:秦皮散。 [3]煎汤外洗:原方用法为“以绵取清汁,点眼”。 [4]解毒汤:即黄连解毒汤。 [5]原著剂量为黄柏、黄连各45g,黄芩25g,栀子仁7枚,供参考。 [6]广大重明汤:本方在多种医籍中均有记载,某些组成略有不同,如《审视瑶函》方加川椒3g,《医宗金鉴》方加菊花3g。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mumm.com/kxstz/7949.html
- 上一篇文章: 经典收藏37位中医名家的精选代表方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