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苦、性寒

归心;肝;胃;大肠经(补充:脾、肾经)

黄连,是毛茛科黄连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为中药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古书述:主治热气,目痛伤泣出,明目,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五脏冷热,久下泄痢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浓肠,益胆,疗口疮。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这句俗语可以知道黄连有多苦,但是这不足以让我们认识黄连植株的特性。黄连带着什么特性来到我们身边,又是如何参与疗愈疾病的?

图片野生黄连,来自百度

每写一味药材,就如同阅读了该植物的一生,对中医们来说,知“药”善用,方能效若桴鼓。

还不明白小熊是如何分析中药的请看前篇:

妄想一弹:植物为什么可以做药

理论二弹: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有趣三弹:植物的采摘时间、部位对药性的影响

结束四弹:中药炮制如锦上添花

黄连植株和根(产地与格物)

黄连植株喜冷凉、湿润、荫蔽,忌高温、干旱。需要高海拔、温度低、空气湿度大的自然环境。不能经受强烈的阳光,喜弱光,因此需要乔木遮荫。

图片来自百度

黄连根系发达、生长浅,分布于5~10cm的土层,适宜表土疏松肥沃,有丰富的腐殖质,土层深厚的微酸性土壤——其调理多气多血之胃经、入腐熟水谷之胃腑,与其生长环境相关。主要分布于四川、贵州、湖南、湖北、陕西南部。因为野生黄连需要多年生方能成熟,野药越采越少,短萼黄连目前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及中国国家植物标本馆

野生黄连生于海拔~米间的高山寒湿的林荫下。现代种植以选择土壤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排水力强、通透性能良好的油竹杂木林地,土壤以微酸性至中性,以早晚有斜光照射不超过30度的缓坡地为宜,阳光少故植株非清热解毒之药,反观对比阳光充足下种植的麦冬根,黄连根之燥性亦为“阳”。黄连苗可经冬寒而不凋零(耐寒)。

图片来自百度

人工种植的黄连植株,是用种子繁殖的。现代种植为模拟黄连植株的自然生长环境,从5月采成熟种子后,选择阴凉较平坦的山坡用树枝搭荫棚,雨水能自然淋入棚内,挖20cm深地作窖,将种子与湿沙在窖内层积贮藏。经早晚及秋季低温,胚逐渐发育形成。10~11月间种子裂口后撒播于高畦之地。然后用牛马粪覆盖(腐质富肥)越冬。次年2月下旬在畦面搭矮棚遮荫,3月初出苗。

图片来自百度

黄连生长期为5年左右,采收期最佳时间为每年的9月20至12月初(秋冬采摘,注意与附子夏季采摘有区别)。采收5-6年生黄连为上品,色黄、根如细珠相连者佳。

图片来自百度

历代医家评述按

注:经文均为本草类权威古籍,可有查证。

对黄连的格物讨论

《雷公炮制药性解》:黄连味苦泻心,治心火诸病不可缺。泻痢虽属脾经,正由火不能生土,况心与小肠相为表里,心火泻则小便亦利,而肠胃自浓矣。

《新修本草》:蜀道者粗大节平,味极浓苦,疗渴为最。江东者节如连珠,疗痢大善。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黄连至苦,而反至寒,则得火之味,与水之性者也,故能除水火相乱之病。水火相乱者,湿热是也。凡药能去湿者,必增热,能除热者,必不能去湿。惟黄连能以苦燥湿,以寒除热,一举两得,莫神于此。

《本草蒙筌》:味浓气薄,可升可降,沉也,阴也,阴中微阳。

《本草思辨录》:黄连为足太阴药……黄连治腹痛,真乃土中泻木矣。夫肝与胆为表里,热必属胆,寒必属肝,热而不上冲,则为肝阳乘脾,腹乃作痛。

《本草崇原》:大凡苦寒之药,多在中品下品,唯黄连列于上品者,阴中有阳,能济君火而养神也。少阴主水而君火在上,起冬不落叶。

《本草经解》:黄连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

《本草乘雅半偈》:黄取其色,连象其形,凌冬不凋,气寒味苦,合得太阳寒水化气……炎上作苦,苦性走下,匹休太阳上及九天,下彻九泉,外弥肤腠,内达五中,故连可上治头目,下及阴中,外疗疮疡,内主肠胃。

按:前后古人对黄连的归经、属性都有不同的见解。《新修本草》对黄连粗细、节显与否进行细分,述粗大节平疗渴、节如连珠疗痢,为独见。另,众古人皆以黄连坚者为佳。《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述黄连得火之味,与水之性,治疗水火相乱之湿病。另其秉天冬寒水之气,经冬天而不衰,知其阳足,其味苦浓(阳)而寒气薄(阴),治疗中焦湿热之证为共识。而《本草思辨录》认为黄连归脾经,是因为泻心火而实脾土的功效,通过泻“离火”补“坤土”,值得深思。

关于禁忌

《雷公炮制药性解》:因寒得泻者忌之,又久病气虚,心火不盛者……若服此药,得十两,不得食猪肉,若服至三年,一生不得食猪肉也。

《本草衍义》:若气实初病,热多血痢,服之便止,仍不必尽剂也。治痢有微血,不可执以黄连。为苦燥剂,虚者多致危困,实者宜用之。

《本草备要》:虚寒为病者禁用。

《本草蒙筌》:忌猪肉误食,令人泄精……其功效惟初病气实热盛者,服之最良,而久病气虚发热,服之又反助其火也。

《医学入门》:阴虚下血及损脾而血不归元者,皆不可用。

《顾松园医镜》:大苦大寒,但能祛邪涤热,焉能济弱扶虚,凡血少气虚,脾、胃薄弱者,均在禁例。

按:关于禁忌,古人的说法非常一致——少气少血者,虚、寒者禁;实、血热时可用,中病即止不可多服,多服者反而容易上火,另多服的人考虑对猪肉的禁忌(服用黄连同时,误食猪肉会“泄精”)。

关于黄连的灵活运用

《本草备要》:治心火生用,虚火醋炒,肝、胆火猪胆汁炒,上焦火酒炒(有吞酸嘈杂等证,亦有吐酸者名酢心,宜黄连,酢,音醋),中焦火姜汁炒,下焦火盐水或童便炒,食积火黄士炒,治湿热在气分,吴茱萸汤炒(吴茱萸降火开郁),在血分干漆水炒。

《本草求真》:治消渴用酒蒸黄连,治伏暑用酒煮黄连,治下血用黄连大蒜,治肝火用黄连茱萸,治口疮用黄连细辛,皆是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热互用之意,而无偏胜之害。

《本草新编》:用黄连之宜少,而不宜多也。盖心虽属火,必得肾水以相济,用黄连而不能解火热者,原不可再泻火也。火旺则水益衰,水衰则火益烈,不下治而上治,则愈增其焰矣,譬如釜内无水,止成焦釜,以水投之,则热势上冲而沸腾矣。治法当去其釜下之薪,则釜自寒矣。故正治心火而反热者,必从治心火之为安,而从治心火者,又不若大补肾水之为得。盖火得火而益炎,火得水而自息耳。

按:《本草新编》给我们详述久服多服黄连反而容易上火的原因。而《本草备要》则是详述了让黄连“可上可下”的炮制技术。《本草求真》则是讲述了黄连与热药搭配的妙用。临床医师可多参考。

配伍禁忌

《雷公炮制药性解》:黄芩、龙骨、连翘、滑石为使;恶菊花、芫花、玄参、白藓、白僵蚕;畏款冬花;解巴豆、乌头毒;忌猪肉、冷水。

按:虽非十八反,但也要注意在搭配方子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mumm.com/kxstz/5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