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松本草考证功效及临床应用
甘松是败酱科植物甘松的干燥根及根茎。始载于《本草拾遗》,别名“人身香”、“麝果”。产于川、甘、青、藏、云南等地。大花甘松、甘松、匙叶甘松功效一致,均可入药。功专调气解郁,开胃醒脾。虽无补养之力,却有醒运之功。现代研究其具有中枢抑制、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调节血压、抗溃疡、抗抑郁等作用。甘松是败酱科植物甘松的干燥根及根茎。始载于《本草拾遗》,后正式列入《开宝本草》。《本草纲目》说:“产于川西松州,其味甘,故名。金《光明经》谓之苦弥哆。”《本草求真》、《本草正义》中称其为松香。《中药正别名集》还记载了甘松的别名“人身香”和“麝果”。甘松的藏语音译名为邦贝。甘松的植物形态描述始见于《本草拾遗》,谓其“丛生,叶细”。《图经本草》及《本草原始》称其“丛生山野,叶细如茅草,根极繁密”。《本草纲目》说其“叶细,引蔓丛生”。《证类本草》、《本草品汇精要》中有甘松附图。与《中国植物志》中的附图相比照,本草中的附图与甘松及匙叶甘松均形似。但只有甘松一种符合本草中“叶细如茅草”的描述,因此推测古代本草中的甘松指的就是甘松。年版中国药典只收载甘松一种。匙叶甘松做甘松药用始见于年出版的《全国中草药汇编》。年版药典收载甘松与匙叶甘松两种,年版药典未收载甘松,年版药典及之后历版药典均收载甘松,来源为甘松及匙叶甘松两种。年出版的《中华本草》也认为甘松的来源有甘松和匙叶甘松两种。此外,《云南中药资源名录》中认为大花甘松和甘松及匙叶甘松功效一致,也可以入药。而年版中国药典甘松的原植物仅见“甘松”一种。图片来源:高宾,唐锴.理气止痛的甘松[J].首都医药,,21(23):40.甘松的产地是比较固定的,主要集中在四川、甘肃、青海、西藏、云南等地。《嘉佑本草辑复本》引《广志》云“甘松香出姑(贵州)臧(西藏)”。《本草备要》及《本草从新》言其“出凉州(甘肃)及黔蜀”。《本草纲目》及《得配本草》中称甘松“产于川西松州”。《本草原始》称“今黔、蜀州郡及辽州亦有之……始产于川西松州(四川松潘县)”。《中华药海》认为甘松“野生在海拔米的高山草原地区,主产于四川、甘肃、青海、西藏等地”。《全国中草药汇编》认为“甘松生于高山草原地带。主产于四川、甘肃、青海;云南亦产”。《本草拾遗》认为甘松“主黑皮,风疳,齿匿,野鸡痔。”《本经逢源》说:“甘松芳香升窜,能开脾郁。少加脾胃药中。甚醒脾气。主治气卒心腹痛满。”《得配本草》:“甘松香,甘,温……君玄参为末,焚熏劳疲。”《图经本草》记载“甘松香……八月播,作汤浴,令人体香。”《圣济总录》说甘松“治风疳虫牙蚀肉至尽。若脚气膝肿,煎汤淋洗。惟寒湿则宜,热湿者休用。”《本草纲目》认为甘松甘,温,无毒。主治恶气,卒心腹痛满,下气。《开宝本草》认为甘松治恶气、猝心腹痛满,下气……近东瀛医家谓此药善通经络,专治转筋,为霍乱转筋必需之要……温通,活络痛经,无出其右。清代徐大椿《药性切用》:“功专调气解郁,开胃醒脾。香散甚于藿香,虚人量用”。清代张秉成《本草便读》认为甘松“虽无补养之力,却有醒运之功”。甘松含有以萜类化合物为主的大量挥发性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甘松含量测定项为甘松新酮含量不得少于0.10%,同时目前以甘松新酮含量差异鉴定甘松品质,为制定栽培甘松质量标准提供鉴定依据。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表明甘松具有中枢抑制、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调节血压、抗溃疡、细胞毒活性及抗疟疾等作用。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甘松主要成分为挥发油和萜类成分;后者又以倍半萜种类最多,主要为甘松香醇,甘松酮,马兜铃酮,广藿香醇及缬草酮等,对异位心律有类奎尼丁作用,可以激活窦房结及周围组织,清除代谢产物,抑制异位性室性期前收缩、损伤性房扑等快速性心律失常,其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小。甘松挥发油在不同钳位电压下对大鼠心肌细胞钠离子通道的不同影响直接影响到心肌组织的不应期变化,从而发挥其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显示甘松挥发油对大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2期(平台期)和复极化3期具有延长作用,从而延长大鼠心室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另外甘松挥发油具有消除4相除极的作用,抑制晚期后除极(DAD),加速细胞动作电位3期,消除早期后除极(EAD),能够抑制触发机制的心律失常,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较好的解释了以甘松为主要成分的稳心颗粒能够安全有效的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其次缬草酮和挥发油可以显著提高心肌的耐缺氧能力,明显有效地消除心律失常的各种症状,降低高血压,并镇静解痉。据报道抗心律失常中药的远期疗效优于西药,可能机制在于中药具有明显的多个离子通道靶点作用的特点。甘松可以改善心肌交感神经重构,这为交感神经重构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大鼠用匙叶甘松提取物(50mg/kg)7天后,可防止阿霉素诱导的心肌损伤,恢复抗氧化物酶活性与脂质过氧化物水平,证明其对心肌损伤有细胞保护作用。曾桐春等报道了一种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临床药理学研发的一种抗抑郁中药复方制剂,叫甘味颗粒,由柴胡、甘松、五味子、甘草按照10∶6∶10∶6的比例配伍而成,对行为绝望动物模型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显示甘味颗粒具有明显的抗抑郁作用,其可能是通过升高单胺类神经递质5-HT、NE、DA水平,降低血浆皮质醇水平而发挥作用。朱良春治疗气滞胃痛,胸满腹胀,不思饮食,脉弦细,苔白腻者,常用甘松配香附、陈皮、香椽皮、麦芽、苏梗、焦碴曲、大腹皮、生姜等,取效甚捷。如朱师治汪某,男,37岁。平素工作较为劳累,不能按时进食,有时又常暴饮暴食,致胃肮经常胀痛,得隐稍舒。偶或情绪拂逆,则其胀痛更甚,纳谷欠香,苔白腻,脉细弦。劳倦伤脾,肝胃不和,气机郁滞,治宜疏肝调胃而和中州。处方:紫苏梗10克,甘松10克,广郁金12克,徐长卿15克,佛手片8克,生麦芽15克,陈皮8克,甘草4克。5帖后二诊,脘胀显减,知饥思食,苔薄腻,脉细。原方损益,以善其后。甘松的另一作用,是解郁安神,此则人所鲜知。朱良春对胸襟拂逆,肝失条达,自觉腹内有气冲逆,胸闷如窒,或妇女经期乳胀,善太息,无端悲伤流泪者,常用甘松,视其虚实,或与疏肝理气药配合,或与养心安神药配合,每收佳效。如治李某,女,34岁。头眩神疲,夜寐多梦纷纭,经前乳胀较甚,胸闷欠畅,太息始舒,苔薄质微红,脉弦。此肝郁气滞,气机失畅之咎,治宜疏肝解郁,畅达气机。药用:甘松12克,合欢皮15克,广郁金12克,功劳叶15克,淮小麦30克,夜交藤30克,丹参12克,大枣5枚,甘草5克。5帖。药后诸象均见好转,原方续服5帖而安。甘松的用量,一般为6-12克(汤剂),又以其含芳香性挥发油,故人汤剂不宜久煎,后下效佳。黄伯舜善用甘松。①治脾胃病(慢性胃炎、胃溃疡):甘松配伍太子参、香附、陈皮、麦芽、郁金,理气调胃、和中止痛,治疗胃痛、痞满腹胀、纳呆、脉弦细、苔白腻者;配伍丁香、沉香、旋覆花、代赭石,可除顽呃。②治心悸(快速性心律失常):甘松芳香开窍,宣泄郁邪为君,配伍炙黄芪、炙甘草、麦冬、五味子、大青叶等,益气养阴清热,补而不滞,疗心悸伴有头晕、心烦少寐、面色不华、手足心热等症;配伍丹参、川芎、葛根、瓜蒌等,可活血通络、开郁行滞,治疗心悸伴有胸闷不舒、心痛不安、脉结代等症;配伍苦参、人参等,治疗健忘、怔忡长久者。③治胁痛、石淋(肝胆结石、肾结石):甘松配伍四金汤(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郁金),治疗右上腹胀痛或子夜阵发性绞痛引背或胁痛如锥;加杭白芍、炙甘草、青木香,或广木香、枳壳、紫珠草、活血丹等,能下气导滞,通淋排石,治右下腹胀痛或阵痛引睾,或伴腰背酸痛、血尿之石淋;配伍穿山甲、鳖甲,可治疗结石较大者。排石汤内若无此物,则疗效明显下降,或用药时间延长。④治胸腹满痛(胃肠痉挛痛、肠梗阻):甘松配伍芍药甘草汤、青木香、九香虫、高良姜,能散寒下气,温经止痛,疗腹部阵发性绞痛或胀痛。⑤治哮证(哮喘、过敏性咳嗽):甘松配伍小青龙汤加炒僵蚕、炒地龙、徐长卿、苏叶,能散寒蠲饮、止咳平喘,治疗表寒里饮,寒象较甚之哮喘;配伍蝉衣、桑白皮、杏仁、炒葶苈子、徐长卿、芦根,能宣肺化痰止咳,治疗阵发性剧烈咳嗽;若夜间晨起为甚,咳嗽反复迁延不愈等症,宜佐以当归、黄芪扶正之品。王新陆教授采取辨病辨证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心律失常时遣以养心安神药物作为基本方:炒酸枣仁30g,甘松9g,苦参9g,丹参15g,党参15g,元参10g,红参(单包)6g,五味子15g,白茅根3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赤芍15g,红花10g,当归10g,茯苓15g,黄连10g。方中甘松辛、甘、温,归脾、胃经,其温而不热,甘而不滞,其气芳香,能开脾郁,其性温通,能行气止痛。王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许多中药有非常确切的药理作用,配伍到处方中,能明显提高疗效,改善实验室检查指标,但又无法用传统的中药理论来解释,提出了“援药”的概念。认为援药是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可直接作用于靶器官,对主病、主因、主症有明确治疗作用的药物,如甘松含有甘松新酮、缬草萜酮、甘松酮等倍半萜类,以及环烯醚萜化合物和齐墩果酸、熊果酸等三萜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甘松可显著减慢心率,可用苦参、甘松、郁金、山豆根、珍珠母、青皮等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参考文献:[1]武娇娇,石晋丽.甘松的本草考证[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届中药鉴定学术会议暨WHO中药材鉴定方法和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53-56.[2]李莹,金乾,群培,刘圆.传统药用植物甘松的植物学名考[J].中药材,,40(06):-.[3]李丹,唐志鹏.再议芳香醒脾药[J].上海中医药杂志,,53(02):40-43.[4]南笑珂,张鲁,罗琳,于冰莉,张莉,于继平,侯俊玲,王文全.中药甘松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20(10):-.[5]周海燕.浅析甘松在心系疾病治疗中的应用[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40(01):76-78.[6]朱良春.甘松芳香以醒脾 解郁而安神[J].上海中医药杂志,(08):3-5.[7]黄伯舜.甘松的临床应用心得[J].中国中药杂志,(04):93+99.[8]高宾,唐锴.理气止痛的甘松[J].首都医药,,21(23):40.[9]曾桐春,李国艳,孙芮芮,李明杰,李慧峰,孔祥鹏,裴妙荣.基于中药整合药理学平台的甘味颗粒抗抑郁的分子机制研究[J].药物评价研究,,42(01):41-48.[10]韩萍,周永红,史蕊,郭瑞友.王新陆教授治疗心律失常临证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14(19):-.图片来源:高宾,唐锴.理气止痛的甘松[J].首都医药,,21(23):40.图片来源:高宾,唐锴.理气止痛的甘松[J].首都医药,,21(23):40. 图片来源:《中华本草》卷七 图片来源:《中华本草》卷七 图片来源:《中华本草》卷七 来源: 山上小岛来源: 山上小岛整理丨菟丝子编辑丨王德福◆版权声明◆本平台所使用的图片、音视频、文字仅用于学习交流,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侵权及使用不当情况,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或协商授权事宜。转载请注明出处。医贯菟丝子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mumm.com/kxstz/5050.html
- 上一篇文章: 每天学一味中药,白屈菜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