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医中药系列代赭石
宣传中医药文化弘扬中医药国粹 发挥中医药优势展示中医人风采 代赭石 代赭石 来源:为氧化类刚玉族矿物赤铁矿矿石。主含三氧化二铁。 别名:须丸、赤土、血师、紫朱、土朱、铁朱、钉头赭石、钉赭石、赤赭石、代赭石(本品古以山西为主产地,属古代之代郡,故又名代赭石)。 产地:产于山西、山东、河南、河北、广东、四川等地的多种矿床和岩石中。 性状鉴别: 本品为矿物类药材,为不规则的扁平块状,大小不一。全体棕红色或铁青色,用手抚摸,则有红棕色粉末沾手。块状多有棱角,呈鲕状、豆状、肾状集合体。棕红色至暗棕红色或铁青色。一面分布较密的圆形凸起,呈乳头状,习称“钉头”;另一面与凸起相对应处有同样大小的凹窝。体重,质坚硬,砸碎后断面层叠状或颗粒状。条痕樱红色或棕红色。半金属光泽。无臭,气微味淡。 以色棕红、断面层叠状、每层均有“钉头”者为佳。无“钉头”者不得入药。 本品断面层叠状,表面附着铁锈色粉末,用水冲洗后露出灰黑色,有光泽。条痕(粉末)棕红色如上图。需要注意的是,在矿物类药材的鉴定中,条痕色往往和矿物药表面观的颜色有区别,是指矿物药在白瓷板上划过后条痕的颜色,其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鉴别指标。 性味归经: 苦、甘,寒。归肝、心、肺、胃经。 功效: 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 性能主治: 《本经》“主鬼疰,贼风,蛊毒;杀精物恶鬼,腹中毒邪气;女子赤沃漏下。”《名医别录》认为赭石主治“带下百病,产难,胞衣不出,堕胎,养血气,除五脏血脉中热,血痹,血痢,大人小儿惊气入腹,及阴萎不起”《日华子本草》:止吐血、鼻衄,肠风痔瘘,月经不止,小儿惊痫,疳疾,反胃,止泻痢脱精,尿血遗溺,金疮长肉,安胎健脾,又治夜多小便。《长沙药解》:驱浊下冲,降摄肺胃之逆气,除哕噫而泄郁烦,止反胃呕吐,疗惊悸哮喘。 一、肝阳上亢证 赭石性味苦寒,质地重坠,善平抑肝阳、清泻肝火,用治肝阳上亢,症见头晕目眩,头胀且痛,目赤耳鸣,烦躁易怒,心悸失眠者甚为适宜,常与生龙骨、生牡蛎、生白芍等平抑肝阳之品同用,如《医学衷中参西录》镇肝息风汤。现代临床常以本品用于多种眩晕、头痛之属肝阳上亢者,如川芎磁石饮以赭石、磁石、川芎、石决明等共用,平肝潜阳、活血止痛,用治血管性头痛有效。治耳源性眩晕症见头晕目眩,如坐舟车,甚或恶心呕吐,冷汗淋漓,站立不稳者,可以本品配夏枯草、姜半夏、猪苓、钩藤平肝息风、化痰泄浊为治。 二、癫狂、惊痫 赭石主归肝、心经,味苦性寒,善清心肝火热,质重坠痰,安神定惊,可用于癫狂惊痫之证,由痰迷心窍,火扰心神,发为癲狂,或肝经郁热,引动肝风,风痰上扰,蒙闭清窍,发为惊痫者。治肝火过旺,躁狂不宁,哭笑怒骂,不避亲疏者,可以之配礞石、龙骨、牡蛎等镇肝宁心、豁痰泻火,如《名医名方录》之豁痰定狂汤。临床报道,用丹赭黄蒲汤以赭石配丹参、大黄、石菖蒲等为基本方,治精神失常、癫狂发作者有效。 三、出血证 赭石苦寒降逆,入心、肝二经,走血分,能“除五脏血脉中热”善治出血证,尤以血分郁热、迫血妄行者效佳。 1.吐血、衄血赭石降火清热、凉血止血,治吐衄之症用之尤宜,可单用本品火煅醋淬研末服;以本品配白芍、生地黄等同用治肝阳上亢,血随气升之吐血、衄血;配紫菀、款冬花、枇杷叶等润肺之品共用治病在肺经,痰中带血者。现代临床报道,以赭石配生地黄炭、牡丹皮、龙骨等潜镇肝阳、清肺宁络,治肝阳上亢鼻衄频作之证有效;三黄三石三草汤(赭石配黄连、大黄、仙鹤草等)治吐血、咯血、衄血均获良效。 2.崩漏赭石清热凉血、收敛止血,“治女子崩中淋沥不止”(《药性论》),单用即能收效,如《普济方》以赭石研末,醋汤调服,治崩中漏下,经水淋沥;治妇人漏下,久虚体弱,以赭石配附子、当归、鹿茸等同用,如《圣惠方》代赭散。 .便血肠风、脏毒、痔瘘、虚损等均可致脉络损伤,血溢肠道而为便血。赭石有凉血、收敛止血之功,常用治便血。如《仁斋直指方》代赭石丸,以赭石配赤石脂、刺猬皮、龙骨等共用,治痔瘘便血不止。 四、气逆证 赭石苦寒质重,降气坠痰,能“降摄肺胃之逆气,除哕噫而泄郁烦,止反胃呕吐,疗惊悸哮喘”,凡胃气上逆致嗳气、呃逆、呕吐,肺气上逆哮喘诸证可选用本品为治。 1.胃气上逆证胃主受纳,以降为顺,外邪犯胃,宿食内停,寒痰阻滞,肝气犯胃,均可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气机升降失司,脾胃功能紊乱,而见呃逆、呕吐、嗳气等。赭石降逆气、止呕恶,用之甚宜。本品与旋覆花、生姜、半夏等共用,如《伤寒论》旋覆代赭汤。此方亦为后世治疗气郁痰阻、肝气犯胃之呃逆呕吐常用方,以赭石、旋覆花为基本药对,可用于多种原因之呕吐;又如《医学衷中参西录》镇逆汤以赭石与龙胆、青黛、白芍、半夏配伍,用治胆火犯胃之呕吐。又如用生赭石配龙胆、清半夏、生杭白芍等清肝降火、沉降胃气,治疗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之呕吐甚效。 2.肺气上逆证肺脏气阴两虚,肺失所养,清肃失常,或肾虚不能纳气,均可致肺气上逆而见喘促气短,气怯神瘀,咳声低弱,咳痰清稀等。赭石重镇降逆,纳气平喘,《普济方》单用本品研末,米醋调服,治痰鸣气喘不得卧。若肺肾两虚,喘咳不已,以赭石配人参、山药、山茱萸有温肾纳气、降逆定喘之功,如《医学衷中参西录》之参赭镇气汤。现代报道,用赭石配麦冬、生地黄、白果等滋阴敛气、降逆平喘,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之气急喘咳之证有效。 现代临床经配伍后赭石还常用于治疗慢性咽炎、精神分裂类疾病、眩晕、便秘等疾病。 现代药理研究: 本品主含三氧化二铁(Fe2o)。正品钉头赭石含铁60%以上,并含中等量的硅酸及铝化物,小量镁、锰、铜、钙等多种微量元素,尚含微量对人体有害的铅、砷等金属元素。本品对肠管有兴奋作用,可使肠蠕动亢进;所含铁质能促进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新生;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 炮制方法:1、生赭石: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砸成碎块或碾成粉末。 2、醋赭石:取净代赭石碎块,置无烟炉火上或适宜的容器中,用无烟武火加热煅至红透后,取出立即倒入醋内淬酥。如此反复煅淬数次,直至酥脆,取出干燥,碾成细粉。每代赭石kg,用醋0kg。 赭石生用性寒,偏于重镇潜阳,降逆止呕、凉血止血;经醋淬后质地酥脆,易于粉碎和煎出,苦寒之性降低,增强了收敛止血的作用,以平肝止血为主。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0g,打碎先煎。 注意事项: 本品苦寒质重而坠,寒证及脾胃虚弱者慎服。孕妇慎用。本品为矿物药,含其他微量金属元素,现代研究发现本品含微量对人体有害的金属元素,故不宜长期大量服用。 讨论: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镇肝熄风汤的理法方药兼及此书“赭石解”篇和其他方论对赭石使用的一些记录。(此处的讨论为转录《医学衷中参西录》的记载所言,仅作为药性理论探讨,不作为实际使用药物的建议,特此言明。) 镇肝熄风汤出自张氏《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内外诸风方”篇,为治内中风而立方:“治内中风证(亦名类中风,即西人所谓脑充血证),其脉弦长有力(即西人所谓血压过高),或上盛下虚,头目时常眩晕,或脑中时常作疼发热,或目胀耳鸣,或心中烦热,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或口眼渐形歪斜,或面色如醉甚或眩晕,至于颠仆,昏不知人,移时方醒,或醒后不能复原,精神短少,或肢体痿废,或成偏枯。” 张氏分析了内中风之证的病因病机:内中风见于《内经》脉解篇云,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盖肝为将军之官,不治则易怒,因怒生热,煎耗肝血,遂致肝中所寄之相火掀然暴发,挟气血而上冲脑部,以至昏厥。此非肝风内动,而遂为内中风之由来乎?风名内中,言风自内生,非风之外来也。《内径》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为木脏,中寄相火,肝木失和,风自肝气,加以肺气不降肾气不摄,冲气、胃气又复上逆;于斯,脏腑之气化皆上升太过,而血之上注于脑者,亦因之太过,致充塞其血管而累及神经,甚至神经失其所司,昏厥不省人事。以上分析内中风之病机甚明,另外张氏还特别强调区分内中风和外受之风,证之不同,用药当异,若误用则殊害人误病也:此证特名内中风,所以别外受之风也。乃自唐宋以来,不论风之外受内生,浑名曰中风。夫外受之风为真中风,内生之风为类中风,其病因悬殊,而亦以祛风之药发表之,其脏腑之血,必益随发表之药上升,则脑中充血必益甚,或至于血管破裂,不可救药---刘河间遂创为五志过极动火而猝中之论---以白虎汤、三黄汤沃之治实火;以逍遥散治郁火;以通圣散凉膈散治表里邪火;以六味汤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以八味丸引火归源也。细审河间所用之方,虽不能丝丝入扣,然胜于但知中风不知分内外者远矣。且谓有实热者,宜治以白虎汤,尤为精确之论-----内风之动,虽由于外感之激发,然非激发于外感之风,实激发于外感之因风生热,内外两热相并,遂致内风暴动。此时但宜治外感之热不可再散外感之风---而于麻、桂诸药概无所用。盖发表之药,皆能助血上行,是以不用。 依据以上的认识,张氏自拟了镇肝熄风汤:怀牛膝一两、生赭石一两(轧细)、生龙骨五钱、生牡蛎五钱、生龟板五钱、生杭芍五钱(、玄参五钱、天冬五钱、川楝子二钱、生麦芽二钱、茵陈二钱、甘草钱半。若心中热甚者,加生石膏一两;痰多者加胆南星二钱;尺脉重按虚者,加熟地黄八钱、净山萸肉五钱;大便不实者,去龟板、赭石加赤石脂(喻嘉言谓赤石脂可代赭石)。方中重用牛膝以引血下行,为治标之主药;而复深究病之本源,用龙骨、牡蛎、龟板、白芍以镇肝熄风;赭石以降胃、降冲;玄参、天冬以清肺气,肺中清肃之气下行,自能镇制肝木;若尺脉虚者,系肾脏真阴虚损,不能维系真阳致真阳脱而上奔并挟带气血上冲脑部,故加熟地、山萸肉以补肾敛肾。若遇初次服用本方转觉气血上攻而病加剧者,便加生麦芽、茵陈、川楝子即无斯弊。盖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果,若但用药强制,或转激发其反动之力,茵陈得初春少阳之气,与肝木同气相求,泻肝热兼疏肝郁,能将顺肝木之性;生麦芽为谷之萌芽,生用亦善顺肝木;川楝子善引肝气下达,折其反动之力。方中加此三味而后用此方,自无他虞也。 张氏重视未病防变,强调内中风证宜防之于预。当其初觉眩晕头痛,或未觉眩晕头痛而其脉象大而硬或弦长有力,即宜服镇肝熄风汤。迨服数剂后,其脉必渐渐和缓,仍接续服之至脉与常人无异,而后其中风之根蒂始除。 张锡纯对赭石的应用有独到创见,在其医方论中载方百余,用到赭石的就有21方。在“赭石解”篇中,张氏多方论及赭石之临床使用:“赭石生服则养气纯全,大能养血---若煅用之即无斯效,煅之复以醋淬之,尤非所宜。其形为薄片,迭迭而成,一面点点作凸形,一面点点作凹形者,方堪入药”。“黄坤载衍《内经》之旨,谓“血之失于便溺者,太阴之不升也;亡于吐衄者,阳明之不降也。”是语,深明《内经》者也。盖阳明胃气,以息息下降为顺,时或不降,则必壅滞转而上逆,上逆之极,血即随之上升而吐衄作矣。治吐衄之证,当以降胃为主,而降胃之药,实以赭石为最效。然胃之所以不降,有因热者,宜降之以赭石,而以蒌仁、白芍诸药佐之---无论吐衄之证,种种病因不同,疏方皆以赭石为主,而随证制宜,佐以相当之药品,吐衄未有不愈者”。“下有实寒,上有浮热之证,欲用温热之药以祛其寒,上焦恒格拒不受,惟佐以赭石使之速于下行,直达病所,上焦之浮热转能因之下降”。“头疼之证,西人所谓脑气筋病也。然恒可重用赭石治愈。近在奉天曾治何姓女,年二十余岁,每日至巳头疼异常,左边尤甚,过午则愈。先经东人治之,投以麻醉脑筋之品不效。后求为诊视,其左脉浮弦有力者,系少阳之火挟心经之热,乘阳旺之时而上升以冲突脑部也。为疏方∶赭石、龙骨、牡蛎、龟板、萸肉、白芍各六钱,龙胆草二钱,药料皆用生者,煎服一剂,病愈强半,又服两剂全愈”。“癫狂之证,亦西人所谓脑气筋病也,而其脑气筋之所以病者,因心与脑相通之道路(心有四支血脉管通脑)为痰火所充塞也。愚恒重用赭石二两,佐以大黄、朴硝、半夏、郁金,其痰火甚实者,间或加甘遂二钱(为末送服),辄能随手奏效”。“人之廉于饮食者,宜补以健脾之药---是以补脾者宜以降胃之药佐之,而降胃之品又恒与气分虚弱者不宜。惟赭石性善降胃,而分毫不伤气分,且补药性多温,易生浮热,赭石性原不凉,而能引热下行。是以愚习用赭石,不但以之降胃也,凡遇有虚热之证,或其人因热痰嗽,或其人因热怔忡,但问其大便不滑泻者,方中加以赭石,则奏效必速也。”以上理论和实践均对赭石之用有独到之认识。 在参赭降气汤方解中,他认为“生赭石压力最胜,能镇胃气、冲气上逆,开胸膈,坠痰涎,止呕吐,通燥结,用之得当,诚有捷效。虚者可与人参同用。” 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代赭石临床的使用量和使用时间。张氏在其医案中常用赭石治疗急危重证,用量多到g,特别是喜用生赭石轧粉末调服,用量到0g。论之曰:“赭石诚为救颠扶危之大药也。乃如此良药,今人罕用,间有用者,不过二三钱,药不胜病,用与不用同也。且愚放胆用至数两者,非鲁莽也,以临证日久,凡药之性情能力及宜轻宜重之际,研究数十年,心中皆有定见而后敢放胆,不至一失---以其饶有重坠之力,于气分实分毫无损----其药虽石质,与他石质不同,即未经火煅,为末服之,亦与肠胃无伤”。虽然有前贤名医的大量使用经验,但本品毕竟是矿物药,现代研究发现不可避免的会含微量对人体有害的金属盐类,故不宜长期大量服用;赭石也以入煎剂为佳,比入丸散要更有安全性;临床使用赭石不宜一味追求量大重坠之力,按病情辨证在药典推荐剂量或酌情酌加使用;并且不要长期大量使用,否则可发生中毒,(其实很多的矿物药也都是这样的使用注意)。笔者认为以上的注意点在临床使用上应该是有实际指导性意义的。 我们传承中医药,典籍当然是要常读的,也必然是一个传承精粹、学习理论再验证于临床,从而提高临床能力的完整的一个圆。笔者之所以不厌其烦的摘录了《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张锡纯氏对赭石的多种论述,也是想和广大同侪一起,研习经典理论,站在大师的肩膀上来对赭石这个药物有全方面的认识,并在实践中扬其长避其短,使赭石能发挥更多的临床效用。赭石如是,其他千百药亦如是,方家巨擘当不以繁复见诘愚也。 医院科室电话簿急救: 眼科:— 儿科:— 外科:— 骨伤科:— 皮肤科:— 耳鼻喉:— 即报处:— 肛肠科:— 口腔科:— 肝病科:— 疼痛科:— 治未病:—80 康复科:— 妇产科:— 心病科:— 脑病科:— 肺病科:— 放射科:—8 肾病科:— 内分泌科:— 结石病科:— 脾胃病科:— 重症医学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mumm.com/kxstz/4956.html
- 上一篇文章: 莲子心到底有哪些功效作用与食用禁忌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