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青春痘的好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78752.html

今日4:53:48

我们将迎来立秋节气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立秋是秋季开始的节气,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

古代分立秋为三候

“初侯凉风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

“二侯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三侯寒蝉鸣”,这时候的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

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

但是,“立秋”到了,但并不是说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有差别,此时大部分仍是未进入秋天气候,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今年的立秋出现在中伏,而今年的三伏天为40天,称加长版的三伏天。

秋阳肆虐,特别是在立秋前后,气候仍处于闷热之中,故素有“秋老虎”之称。民间老话说:上午秋,凉飕飕;下午秋,热S牛。睁眼秋,早早丢;闭眼秋,涝不休。(上午立秋叫睁眼秋,下午立秋叫闭眼秋)

所以立秋时节防暑措施依然不容忽视,应当心“秋老虎”依旧伤人,小心中暑。

立秋后,白天仍然炎热,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往往白天很热,而夜晚比较凉爽,早晚温差变大,容易引起频发感冒等。

特别是年老体弱和小孩之人群,经过炎热的夏季后,人体内耗较大,导致免疫力下降。随着气温降低,病毒乘虚而入,因此初秋时节要预防普通感冒和病毒性感冒的侵袭,应更注意防止夜间着凉。

立秋标志着进入秋季,秋天属金,性沉降、肃杀、收敛。气候肃杀,燥令司天,久晴无雨,天高气爽,到处一派干燥的景象。

秋天以燥气当令,而燥气易伤肺金,耗损人体津液,引起皮肤干燥、舌红少津、毛发干枯、大便干结、口鼻咽干、音哑、胸痛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皲裂、毛发不荣等症状。

秋天的养生,人应之而奉收,阳气内敛,阴气渐长。

古人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秋冬阴令也,秋时阴收,冬时阴藏。秋冬之时燥邪为患,易伤阴,故秋冬之时宜服用滋阴之品以防燥邪。特别是阴虚、血虚体质之人,更应注意滋阴养血。

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秋季养生皆以养收为原则,贵在滋阴敛阳。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调养。

一、精神调养

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按中医“五行”理论,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忧),悲忧易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忧之情绪。

宋代养生家陈直指出:“秋时凄风惨雨……老人动多伤感……若颜色不乐,便需多方诱说,使愉其心神,则忘其秋意。”

二、起居调养

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气爽之时,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具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以应秋气之清爽,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

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

秋老虎属立秋后的短期回热天气,"秋老虎"天气,虽然气温较高,但总的来说空气干燥,阳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热,不至于热得喘不过气来。清热解暑类食品不能一下子从餐桌上撤除。在防燥的同时,也要注意防暑清热。

三、饮食调养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

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

《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

秋季时节,宜滋阴润燥。古人有“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其意是指出四季变化与脏腑相关,要保护好,不能伤害。秋不食肺,就是如上述,“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秋天,燥气当令,燥易伤肺,应以养肺润肺为要。

“燥者润之”,适当食用梨、蜂蜜、甘蔗、芝麻、藕、栗子、胡桃、枇杷、菠萝、花生、荸荠、蜜枣、乳品等;

中药有西洋参、百合、玉竹、沙参、麦冬、天冬、山药、黄精、桑葚、白扁豆等。

多食柔润之品,少食辛燥之物,滋阴润燥、灌溉脏腑,弥补秋燥对身体的伤害。

秋季空气中湿度小,皮肤容易干燥。因此,在整个秋季都应重视机体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

“秋天让肺润起来!”

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因为夏日炎热,多汗耗气伤津,食欲减退,体重减轻。

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回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而如今,生活改变,适当进补增加营养是可以,但不宜以往大鱼大肉,明白其内涵,因人而异而"贴秋膘"。

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其意就是,立秋后仍有暑气,暑气夹湿,侵犯脾胃,导致泄痢,要注意防暑清热。

这里的瓜不仅指西瓜,还有苦瓜、黄瓜、小香瓜等都要少吃。

瓜类本来就是夏天盛产,立秋后就要少吃了。民间常说:秋瓜坏肚。

四、运动调养

进入秋季,秋高气爽,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每人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

五、秋季常见疾病的防治

“多事之秋”,在秋季常见呼吸道疾病和消化疾病:流感、乙脑、麻疹和水痘;中风、支气管炎、哮喘、胃病复发等等。

其主要原因是人体受冷空气刺激,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促进了血栓的形成,同时,血液中的组氨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所致。应注意上述疾病的发生和发作,增强机体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状态,及时发现和调治。

六、推荐秋季常用的中药调养配方

1.百合固金汤

百合20,熟地黄、生地黄、玄参、川贝母、麦冬、白芍各0,桔梗、当归各5。

用生地黄、熟地黄、玄参滋肾壮水以制虚火,其中生地黄兼能凉血止血,玄参兼能治咽喉燥痛,合而为臣。

君臣相协,则肺金得润,阴液可下输以充肾水。

以当归养血补肝,引血归经,并治咳逆上气;白芍和营泄热,敛阴柔肝以防木反侮金;贝母润肺化痰以止咳;桔梗引药入肺以化痰利咽,以上四味,俱为佐药。生甘草调和诸药,兼能清热,用之为使。

诸药相合,达到滋阴凉血,降火消痰的效果。

2.沙参麦冬汤

沙参、麦冬、玉竹、生扁豆、桑叶各0,天花粉5,生甘草5。

沙参麦冬汤源于《温病条辨》,由沙参、玉竹、麦冬、甘草、桑叶、花粉、扁豆等药物组成,具有清养肺胃和生津润燥功效。

方中沙参、麦冬、天花粉,养阴生津、润肺止咳;桑叶散燥热、轻宣肺、润肺生津;甘草,酸甘化阴,起到养阴清肺、化痰止咳作用。

3.清燥救肺汤

桑叶、麦冬、人参、胡麻仁、杏仁、枇杷叶、阿胶各0,石膏20,生甘草5。

方中桑叶轻宣肺燥,石膏清肺胃燥热,两药合用,能泻肺胃燥热,以治其致病之源为君。燥热伤肺,气阴两伤,故用阿胶、麦冬、胡麻仁润肺滋液为臣。

《难经》云:“损其肺者益其气”。故用人参、甘草益气生津;《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故用杏仁、枇杷叶之苦,以泄肺气,兼润燥以治咳喘,此四药共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使肺金之燥得以滋润,肺气之膹郁者,得以肃降,则诸证自解。

4.五汁饮

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或用甘蔗汁、煨川贝雪梨蜂蜜等各等分。

方中梨味甘微酸,性质寒凉,入肺、胃二经,具清热化痰、生津润燥之功。荸荠又名“马蹄”,味甘性平,有凉润肺胃、清热化痰的作用。鲜藕能清热生津、凉血止血,本品去鲜汁,更能发挥其清热生津之功。芦根,味甘性寒,长于清泄肺胃气分热邪,生津除烦,解毒止呕。麦门冬甘寒质润,入肺、胃、心经,功能滋肺养胃以润燥生津,清心养阴以除烦宁心。

方中五味均属甘寒清润之品,且都为鲜品,富含汁液,共奏清热养阴、生津止咳之功。此外,本方还有解酒清热生津、除烦止渴降逆的作用,亦用于饮酒过多所致头疼烦渴、噫气呕逆等症的调治。

中药配方为处方用药,请患者朋友们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节气变化了,饮食起居跟着变化,这就是顺应天时。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阅读:

早晨是养胃的“黄金期”吗?做好这几件事,或能帮助更好的养胃

孩子脾虚爱积食,晚饭后常做这3点,或会有助于改善

若怀孕的女性,建议多吃这5种水果,怀孕期间要注意好饮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mumm.com/kxsbm/8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