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黄连黄芩汤(节选)

(二)方证特点及其在杂病中应用的机制?

在叶桂变通应用栀子豉汤的经验中,有一个重要的手法为:以栀子豉汤加杏仁、瓜蒌皮、郁金三味药,组成“轻苦微辛”之法,治疗气郁生热,热郁上焦,肺气郁痹,上焦不行而下脘不通的胸闷不爽,胃脘痞满,肠痹,以及咳嗽、咯血、吐血等病证。

吴瑭黄连黄芩汤与叶氏此法有相似之处,本方用黄连、黄芩代替栀子豉汤中的栀子,变“微苦”为“苦寒”以泄胆胃火热;用豆豉、郁金“微辛”,芳香化浊开上焦痹郁。

本方的特点是在黄连、黄芩苦寒泻火之中,配用郁金、豆豉芳香宣通中上焦郁结,从而构成了“苦寒微辛”之法。此法与纯用苦寒泻火的黄连解毒汤、三黄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不同,具有泻火而疏散郁结的特殊作用,可广泛用于杂病火郁胆胃胸脘的病证。

黄连黄芩汤的证:吴瑭原治证:干呕口苦而渴。根据叶桂应用“微苦微辛法”的经验,本方证还可有胸闷、胃脘痞满、呃逆、不饥不食等。

方中所寓法的对应证:从方的结构分析,本方寓三法,其证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黄连配豆豉,类似栀子豉汤微苦微辛法,主治栀子豉汤的类似证,如心烦急躁,脘中嘈杂不舒等;

二是黄芩配黄连苦寒泻火法对应的火热证,如口苦、舌红苔黄等;

三是豆豉、郁金配黄连、黄芩苦辛开泄湿热法所主的证,如胃脘痞满,呃逆,或葛根芩连汤类似证如大便溏而不爽,肛门灼热等。

方证的特征性证:口苦心烦、胃脘嘈杂不舒。由于本方具有泻火疏散郁结的特殊作用,故可以广泛用于杂病火郁胆胃胸脘的病证。

(三)用治杂病举例与体会

胃痛、胃脘痞胀、腹胀、腹泻等胃肠病,由于七情内郁、五志过极等原因引起者尤为多见。我把这类病证称为火郁胃痛、火郁脘痞、火郁腹泻等。

这类患者,其临床表现虽然有典型的火郁证的特征,如胃痛而食管、胃脘灼热,烧心,作酸;脘痞胀而吃辛辣则甚;腹泻而肛门灼热,泻下黏秽浊臭,小便黄赤等。

但是,却伴有一系列寒冷征象,最常见者如自觉胃脘、腹部怕风、怕凉,不敢吃凉东西,不敢喝冷饮,多数人不敢喝牛奶,一喝牛奶马上就胃痛,或者腹泻,甚至全身也恶风、怕冷。我起初治疗这类胃肠病没有经验,常被假寒之象蒙蔽,用温中散寒理气药治疗,结果非但无效,甚至还会加重。在反复的临床实践中,我逐渐摸索出了两个基础方,用以治疗郁火胃肠病。

其一,根据叶氏变通栀子豉汤的经验,在黄连黄芩汤中合入栀子豉汤法,加入栀子,或合入枳实栀子豉汤法,再加枳实,治疗郁火引起的胃痛,胃脘痞胀,恶心呕吐等病证。基本处方为:黄连6g,黄芩10g,栀子10g,淡豆豉10g,枳实10g,郁金10g。呕吐恶心明显者,加生姜6g,或苏叶6g;脉弦甚者,加白芍10g,炙甘草6g;作酸甚者,加吴茱萸3g。

其二,在黄连黄芩汤中合入葛根芩连汤法,加葛根、炙甘草;或者再合入黄芩汤法,加白芍,治疗郁火引起的腹胀,腹痛,腹泻等病证。基本处方为:黄连6g,黄芩10g,栀子10g,淡豆豉10g,枳实10g,郁金10g,葛根20g,白芍12g,炙甘草6g。腹痛、泄泻甚者,取栀子干姜汤意,加干姜3g以为反佐;水性便,泄泻次数多者,合分水丹法,加车前子15g,白术10g;腹痛则泻者,合入痛泻要方,加陈皮10g,白术10g,防风6g。

现介绍治验三则如下。

胃痛腹泻:贾某某,男,25岁。年7月23日初诊。素胃痛,腹泻,极消瘦。饥饿或饭后胃痛,胃脘痞胀不舒服,饭量少,食欲差。大便稀,每日三四次,进食凉物,或一喝牛奶则腹痛腹泻,自觉胃脘、腹部往外冒凉气。舌淡红,苔白厚或黄白相间而厚,满布舌面,脉弦长而大,滑数有力。患者因愈来愈瘦,心里恐惧,到处找脾胃病专家诊治,所用处方多为辛香理气止胃痛药或温补脾胃药,越治越重。我初诊辨为半夏泻心汤证与痛泻要方证,处方:法半夏10g,干姜8g,黄芩10g,黄连8g,枳实10g,茯苓15g,防风6g,厚朴10g,陈皮6g,苍术6g,白芍12g。5剂。

年8月6日二诊:服药无效,胃痛、腹泻毫无减轻,而且喝牛奶腹泻更甚,泻下水样便,腹部怕风、怕凉,总希望用热水袋护着。舌淡红,苔白厚偏腻,满布舌面,脉弦长滑数有力。我舍脉从舌从症,辨为附子理中汤证,处方:党参6g,干姜10g,苍术10g,炙甘草6g,炮附子5g,桂枝10g,茯苓15g。3剂。

年8月16日三诊:服后泄泻加重,肠鸣腹痛;胃痛,胃中胀满难耐,不欲饮食。舌仍淡红,苔白厚,满布舌面;脉仍弦滑大数,有力而劲。遂舍症舍舌从脉,辨为火郁证,改用黄连黄芩汤合葛根芩连汤为法。处方:黄连6g,黄芩10g,郁金10g,淡豆豉10g,生栀子10g,葛根20g,白芍12g,炙甘草6g。3剂。

年8月23日四诊:此方服1剂胃痛止,3剂后腹痛腹泻愈,胃口大开。而且,白厚舌苔退去。继续用三诊方4剂,以观后效。

年8月30日五诊:胃痛未再发作,大便正常。仅觉心情郁闷不快,脉弦滑数,舌偏红,苔白薄。改用黄连黄芩汤合栀子豉汤、四逆散调治。处方:黄连6g,黄芩10g,郁金10g,淡豆豉10g,生栀子10g,柴胡12g,枳实12g,白芍12g,炙甘草6g。5剂。后随访:胃肠功能良好,再未胃痛腹泻,饮食增进,体重增加。

食道胃中灼热疼痛:陈某某,男,55岁。年9月5日初诊。患者素有胃痛,有朋友介绍一种药酒谓治胃痛有效,遂信其言,取药一料,泡酒服之。因治病心切,服量太过,药酒烧灼导致食管与胃损伤,出现咽喉、食管、胃中灼热疼痛,食欲尚可,但胃痛,烧灼难忍,自服摩罗丹,并请一中医治疗无效。诊时脉沉滑弦数,舌红赤,苔厚,染苔。据脉舌辨为火郁胃痛,用黄连黄芩汤合枳实栀子豉汤化裁。

处方:黄连6g,黄芩10g,栀子10g,淡豆豉10g,枳实10g,郁金10g,白芍12g,麦冬12g,生甘草3g。5剂。

年9月18日二诊:因服药诸症减轻,患者又自行取4剂煎服。诊时胃痛止,咽喉、食管、胃中灼热消失。唯胸闷,口苦,咽干,眼睛有热感。脉右滑略数,舌赤偏干,苔黄。从舌赤辨属清营汤证,用黄连黄芩汤合清营汤化裁,处方:生地黄15g,牡丹皮10g,麦冬15g,玄参10g,连翘10g,黄连6g,黄芩10g,栀子10g,淡豆豉6g,郁金6g。6剂。诸症痊愈。

呃逆:章某某,女,14岁。学生。年4月1日初诊。平时学习紧张,压力较重,长期胃痛,时恶心欲吐,有严重的痛经,经我用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等方调治,胃痛、恶心、痛经基本痊愈。但最近呃逆频作,呃逆声音颇大,晚上因打嗝吵得父母亲不能安睡,打嗝时自觉胃中有物上逆。两眉之间、额部上至头顶痛。脉弦滑大,舌胖,苔薄白。辨为旋覆代赭汤证,处方:旋覆花10g(包煎),代赭石3g,生晒参3g,清半夏15g,生姜10g,炙甘草8g,大枣4枚。6剂。

年4月8日二诊:服药后效果不明显,呃逆如故,心前区时痛,胸闷。改用橘皮竹茹汤治疗呃逆,苓桂术甘汤治疗胸闷。处方:橘皮50g,竹茹10g,大枣7枚,炙甘草12g,红人参2g,生姜15g,桂枝10g,茯苓30g,生白术10g。6剂。

年4月15日三诊:服药后胸闷消失,心前区痛止。但呃逆无丝毫缓解,脉弦滑大,舌胖,苔白略干。改用吴瑭三香汤、上焦宣痹汤法。处方:炙枇杷叶6g,郁金6g,射干6g,通草3g,淡豆豉6g,降香3g,枳壳6g,生栀子6g,瓜蒌皮6g。6剂。

年4月22日四诊:服药无效,仍然打嗝,头痛如前,舌胖大正红,苔白,脉弦滑大而数急,舍症从脉,辨为郁火证,因大便不干,口不渴,具体辨为黄连黄芩汤证,因头痛在阳明经,故加葛根;因月经将至,为预防痛经,故加益母草。

处方:黄连8g,黄芩10g,郁金10g,苏叶10g,旋覆花10g(包煎),葛根10g,益母草10g。6剂。

年4月29日五诊:服1剂呃逆顿减,6剂,呃逆止。但头仍痛,痛时从两眉中间向上扩散。适逢月经,未痛经。效不更方:黄连8g,黄芩10g,郁金10g,苏叶10g,旋覆花10g(包煎),葛根10g,益母草10g,白芷4g。6剂。再未呃逆,头痛也愈。

综上所述,黄连黄芩汤配伍巧妙,苦寒降泄,微辛宣通,用于治疗郁火所致的胃肠功能失调证有特殊的疗效。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温病方证与杂病辨治(增订本)》,张文选编著,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一切遵医嘱,切不可给自己妄下诊断。

杏林墨香

扫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mumm.com/kxsbm/7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