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枯草巧治扁桃腺炎
夏枯草,又名麦穗夏枯草、铁线夏枯草,是一种多年生的唇形科草本植物,其花浅紫色。夏季果穗呈棕红色时,便到了采收季节。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主要产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等地。夏枯草干燥果穗除去杂质,晒干、生用。 如遇扁桃腺发炎,取夏枯草15克,带壳生鸡蛋一枚,两碗水煎至成一碗,将汤喝尽,鸡蛋去壳吃下,效果极佳。成人与小孩均可适用。 除治扁桃腺发炎,夏枯草功效还有:清火明目,治目赤肿痛、头痛等。古人称为清肝、护肝之“圣药”。专治目珠夜痛、头目眩晕。 中医认为,肝火上炎会引起眼红肿痛,夏枯草性寒,主入肝经,可以用来泻肝火以明目,配以桑叶、菊花、决明子等药物,迎来治疗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夜痛等眼疾。有明目宜眼之功效。 另,夏枯草的煎剂、水浸出液、乙醇-水浸出液及乙醇浸出液均可明显降低实验动物血压,茎、叶、穗及全草均有降压作用,其穗的作用较明显。 又,夏枯草水煎醇沉液小鼠腹腔注射,有明显的抗炎作用;本品煎剂在体外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及人型结核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再,夏枯草中含有三萜皂苷、芸香苷、金丝桃苷等苷类物质及熊果酸、咖啡酸、游离齐敦果酸等植物酸。利尿,对清利小便,、小便浑浊,前列腺炎,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有科学家做过试验,用夏枯草的煎剂(1:50-1:),可使家兔离体子宫出现强直收缩。对离体兔肠,高浓度能增强其蠕动,以十二指肠最为敏感,回肠敏感性较差。可见,夏枯草对脆肠道收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促进排便。 : :辛、苦,寒。归肝、胆经。 :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 1.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夜痛。本品苦寒主入肝经,善泻肝火以明目。用治肝火上炎,目赤肿痛,可配桑叶、菊花、决明子等药用。本品清肝明目之中,略兼养肝,配当归、枸杞子,可用于肝阴不足,目珠疼痛,至夜尤甚者;亦可配香附、甘草用,如夏枯草散(见《张氏医通》)。 2.瘰疬、瘿瘤。本品味辛能散结,苦寒能泄热,常配贝母、香附等药用以治肝郁化火,痰火凝聚之瘰疬,如夏枯草汤(见《外科正宗》);用治瘿瘤,则常配昆布、玄参等用,如夏枯草膏(见《医宗金鉴》)。 3.乳痈肿痛。本品既能清热去肝火,又能散结消肿,可治乳痈肿痛,常与蒲公英同用(见《本草汇言》)。若配金银花,可治热毒疮疡,如化毒丹(见《青囊秘传》)。 煎服,9~15g。或熬膏服。 脾胃寒弱者慎用。 下面是有关夏枯草的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寒热、瘰疬、鼠瘘、头疮,破症。散瘿结气,脚肿湿痹。” 2.《本草纲目》:“夏枯草治目疼,用砂糖水浸一夜用,取其能解内热,缓肝火也。楼全善云,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则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药点之反甚者,亦神效。盖目珠连目本,肝系也,属厥阴之经。夜甚及点苦寒药反甚者,夜与寒亦阴故也。夏枯禀纯阳之气,补厥阴血脉,故治此如神,以阳治阴也。” 3.《重庆堂笔记》:“夏枯草,微辛而甘,故散结之中,兼有和阳养阴之功,失血后不寐者服之即寐,其性可见矣。陈久者尤甘,入药为胜。” 李恒新,中医康复理疗师。著有《西医的另一张脸》、《为癌症鸣冤》(合著)等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mumm.com/kxsyl/9881.html
- 上一篇文章: 药对理解之玄参生地麦冬增液汤
- 下一篇文章: 最强古医舌诊敖氏伤寒金镜录含译注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