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中心门诊来了一位患者,56岁,自诉口苦二十多天。六月底曾因感冒发热,用抗生素治疗,后症状好转。现在感到口苦,口干,乏力,胃纳可,夜寐可,二便调,脾气急躁。舌红,苔花剥,脉弦。中医辨证为中上焦湿热兼肝火上炎,胃阴不足。治疗以清热化湿,滋养胃阴,清肝柔肝。予甘露饮加减。药用生地、熟地、麦冬、玉竹、枇杷叶、茵陈、黄芩等。7剂,煎服。7剂后,病人后反馈口苦缓解,舌苔花剥好转。

按:对于口苦的治疗,医者多宗“清热解毒”之法,多用黄连、菊花等苦寒药物,而对阴虚湿热之口苦不重视。本案患者年过半百,《内经》云:年至四十,阴气自半而起居衰矣。患者平素脾气急躁,肝阳亢盛而伤肝阴,且六月外感,治疗不当,湿热内蕴,上泛于口,导致口苦。方选甘露饮加减治疗。方中熟地、生地、麦冬、天冬、玉竹、玄参清热养阴;枳壳、枇杷叶、黄芩降火而能行气,肺主通调水道,肺得宣肃,气行则湿化;茵陈化湿清热;柴胡、焦山栀清肝,白芍养阴柔肝;砂仁、干姜温中化湿,湿邪得温则化,又防滋阴太过而伤脾阳。全方清补结合、化湿清热而顾护阴液,用于治疗阴虚湿热型口苦,疗效令人满意。

甘露饮一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由生地黄、熟地黄、麦冬、天冬、石斛、甘草、枳壳、枇杷叶、茵陈、黄芩组成,其后有注:治丈夫、妇人、小儿胃中客热,牙宣口气,齿龈肿烂,时出脓血,目睑垂重,常欲合闭,或即饥烦,不欲饮食,及赤目肿痛,不任凉药,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疮疹已发、未发,皆可服之。又疗脾胃受湿,瘀热在里,或醉饱房劳,湿热相搏,致生疸病,身面皆黄,肢体微肿,胸满气短,大便不调,小便黄涩,或时身热,并皆治之。

简单来说,其主要治疗“齿龈肿烂,时出脓血,或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目赤肿痛,不任凉药”以及“脾胃受湿,瘀热在里,湿热相搏”所致的黄疸等。

阴虚湿热证病机

关键在于脾胃阴虚,湿热内蕴。

阴虚湿热证特点

临床上,阴虚湿热证既可见阴虚症状,又可见湿热症状,但因阴虚涉及五脏,湿热可弥漫三焦;又或以阴虚为主,或以湿热为主,或阴虚湿热并重,其临床表现纷杂多变,甚至隐蔽。

1.阴虚重而湿热轻:乏力,口干,饥不欲食,嗳气,烧心,手足心热,盗汗,大便不畅,舌红,边少苔,有裂纹,中薄黄腻或苔花剥或类剥,脉濡细数。

2.湿热重而阴虚轻:倦态乏力,纳差,嗳气,痞满不适,恶心反酸,口干苦,口臭,或口中黏腻,饮水不解渴,头晕,大便不畅或大便黏腻,男性或表现为早泄或阴囊潮湿,女性或表现为带下色黄,舌红,边少苔,中有裂纹,苔黄腻干,脉细滑数。

阴虚湿热治疗原则

1.养阴不助湿。阴虚证宜用滋养阴液之品,但补阴药多有碍湿之虞。临床上,补阴有滋阴与养阴之别,滋阴之品如阿胶、制何首乌、生地黄等过于滋腻,多用则不利于湿热证的祛除。而养阴之品如玉竹、麦冬、白芍、石斛、墨旱莲等不甚滋腻,且兼微寒甘淡之性,有利于祛除湿热。临证可根据不同病位,斟选补阴药,同时酌以少量利湿之品,以补阴而不助湿,清热而不伤阴。

2.清热不伤阳、利湿不伤阴。苦寒之品有利于祛除湿热,但过用则易伤及阳气,影响津液运化。辛温之品虽可燥湿,但有助热伤阴之弊。故临证处方虽清热利湿之品不可少,但需酌定用量,并酌与通利、芳化等其他治法联用,以利湿不伤阴、清热不伤阳。临床多用甘寒,甘苦、辛苦之品,如淡竹叶、知母、茵陈、枇杷叶、枳壳、砂仁等。

医院治未病中心以未病先防和病后防复为宗旨,开展中医调理,四季膏方(读书膏、颗粒剂膏方、传统膏方等)、冬病夏治(三伏灸、三伏贴等)、冬病冬防等。开展中医特色护理门诊,具体包括:铜砭刮痧技术有效治疗偏头痛,温通灸有效治疗痛经、盆腔炎,隔药隔姜灸有效治疗寒性关节炎,耳穴贴压联合失眠推拿有效治疗失眠,通乳技术联合火龙罐有效治疗缺乳及乳痈,刮痧联合中药面膜祛斑,中药面膜祛痘,平衡罐法技术有效排湿、通络等。医院治未病中心专家门诊安排表科室专家姓名职称特长简介出诊时间养生调理门诊嵇冰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虚劳、失眠、哮喘等调理周一上午、周三全天养生调理门诊吴昌安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咳嗽、脾胃病及体质偏颇调理一、三、五全天,二、四上午养生调理门诊徐惠芬中医主任医师失眠、更年期综合征及体质偏颇调理周二全天,周五上午普通门诊就诊时间:周一至周五全天,周六上午就诊地点:医院门诊楼六楼治未病中心-2770852-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mumm.com/kxsyl/8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