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对药淸热解毒消肿止痛类
北京中科参与健康管理与商业医疗保险论坛 http://www.zggylt.com/bdfzx/bdfxwdt/2573.html (一)黄芩黄连 黄芩(见前)。黄连味苦,性寒。入心、肝、胃、大肠经。本品大苦大寒,为泻心火、除湿热之佳品。它既能淸热泻火(以淸泻心、胃之火为主)、清心安眠、凉血止血、解毒止痢,用于治疗热性病之髙热、烦躁、神昏谵语等症;又治阴血不足、心烦不眠之症;还治心火内炽、迫血妄行,以致衄血、吐血诸症,以及肠擗下痢(肠炎,痢疾)诸症。此外能焊火解毒、淸胃止呕,解渴除烦,消痞除满,用于治疗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痈疽疔毒、胃热呕吐、心下痞满、胃火炽盛、消谷善饥、口干口渴等症。 黄芩淸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痢。黄芩苦寒,善于清肺、大肠火热;黄连苦寒,善泻心火,除湿散郁。二药参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效果益彰。 1.上、中焦热盛所致的目赤肿痛、齿龈肿胀、牙齿疼痛、口舌生疮等症;2.热性病高烧,烦躁不安等症;3.痈肿疔疮;4.湿热下痢诸症;5.妇人更年期之烘热、汗出等症;6.糖尿病,症见燥热者;7.赤衄(牙龈出血);证属胃火炽盛者;8.消化性溃疡,证属热毒内蕴者。 黄芩6-10克。黄连3-6克。 黄芩、黄连伍用,出自《伤寒论》。仲景用芩连善治湿热中阻,胸膈痞闷。观其半夏、干姜、甘草三泻心及葛根汤是也。作者体会,湿热在里,黄连善清湿生之热,黄芩善解热生之湿,二药参合,相得益彰。黄芩、黄连伍用,《医宗金鉴》名曰二黄汤。治上焦火旺,头面大肿,目赤肿痛,心胸、咽喉、口、耳、鼻热盛,及生疮毒者。施老认为,黄芩清肺火,黄连泻心火,二者取其酒炒,并走于上,清热解毒之力倍增,善除上焦实火诸症。祝师治糖尿病尿检酮体呈阳性者,加茯苓15-30克煎服,疗效尚好。 (二)紫花地丁蒲公英 紫花地丁味辛、苦,性寒。入心、肝经。能清热解毒、消散痈肿,治火毒疔疮、丹毒、乳痈、肠痈、目赤肿痛等一切化脓性炎症,又治黄疸、蜂窝组织炎、尿路感染, 蒲公英又名黄花地丁。味甘、苦,性寒。入肝、胃经。本品能清热解毒、散结消痈,治疔疮肿毒、乳痈、尿路感染、结核等症,还能利胆去湿,可用于治疗湿热黄疽诸症,以及慢性胃炎等。《本草新编》:“蒲公英亦泻胃火之药,但其气甚平,既能泻火,又不损土,可以长服久服而无碍。凡系阳明之火起者,俱可大剂服之,火退而胃气自生。但其泻火之力甚微,必须用一两,少亦五六钱,始可散邪辅正耳。”近年来应用范围益广,尤其对胃炎、消化性溃疡及幽门螺杆菌呈阳性者,颇见功效,职是泻阳明之火,灭其菌是也。 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消散痈肿;蒲公英清热解毒,散结消肿。 1.疔疮肿毒、丹毒、乳痈等红肿焮痛之症;2.肠痈(类似急性阑尾炎)诸症;3.尿路感染诸症;一切化脓性炎症、非化脓性炎症均可使用。4.胃、十二指肠溃疡,糜烂性胃炎,症属热毒内蕴者。 紫花地丁10-30克。蒲公英10-30克。 紫花地丁、黄花地丁伍用,善治一切化脓性炎症,但用量宜大,30-60克均可。若治尿路感染,宜与益元散、车前草、旱莲草伍用,其效更著。笔者尝治一罹腮腺炎男性患儿,主取紫花地丁、蒲公英各30克, 伍以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大青叶10克、板蓝根10克、柴胡6克、升麻3克。水煎、分为4次服下。药服2剂,烧退、痛止、肿消一半有余,遵效不更方之旨,原方又进2剂,病即告愈。 (三)牛蒡子连翘 牛蒡子(见前)。连翘(见前)。 牛蒡子疏散风热,清热解毒,清咽消肿;连翘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二药伍用,并走于上,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祛风止痒,宣透疹毒之力增强。 1.热聚上焦,以致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咽喉肿痛等症;2.痈肿疮疡诸症;3.风热痒疹、斑疹等症; 4.面瘫(面神经麻痹)初期;证属病毒感染,耳后乳突,翳风穴周围疼痛者宜用。 牛蒡子6-10克。连翘6-15克。丨 施老临证处方时,习惯将牛蒡子与青连翘伍用,治疗急性咽炎,急性喉炎引起的咽喉肿痛诸症,每每获效,若伍以马勃、青黛,其效更著。根据临床体会,上述诸症,表现为热盛,大便干者,宜重用牛蒡子,可用至15克左右。 (四)马勃青黛 马勃味辛,性平。入肺经。本品色紫成团,轻松多粉,干而扑之,轻粉四射,有如烟雾,善宣肺气、清热解毒、解散郁热而利咽喉,治咽喉肿痛、咳嗽考音等症。外用又能止血,用于治疗鼻衄,外伤出血。青黛为菘蓝、马蓝、蓼蓝、木蓝、草大青等叶中色素,经过加工制取,干燥而成。或水飞后入药。呈灰蓝色 或深蓝色的极细粉末,质轻,易飞扬,善走上焦,味苦,性大寒。入肝、肺、胃经。能清热凉血、解毒利咽,治温病发热、发斑发疹、咯血、吐血、咽喉肿痛、小儿惊痫、痄腮(流行性腮腺炎),以及疮肿、丹毒、虫蛇咬伤。 马勃淸热解毒,宣肺气,利咽喉;青黛淸热解毒,凉血止血。马勃辛平,宣散之力颇著;青黛苦寒,清热之功力胜。二药伍用,并走上焦,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清利咽喉的力量增强。 热邪火毒聚于上焦,以致咽喉肿痛等症;急性咽喉炎、慢性咽喉炎、扁桃腺炎均可使用。 马勃1.5-4.5克。青黛6-10克。 施老临证处方时,习惯以马勃、青黛伍用,原为治疗咽喉肿痛而设,若伍以锦灯笼、金果橄、桔梗、生甘草,其效更著。若服3-5剂,即可告愈。 (五)马勃黛蛤散 马勃(见前)。黛蛤散为中成药。本方为宋代民间验方。原见《医说》卷四,并无方名。清?祝补斋《卫生鸿宝》曾命名青蛤丸。后改为黛蛤散。方由煅蛤壳克、青黛18克组成。共研细末,每服10-15克。布包,水煎服。方中蛤粉滋养肺阴、软坚散结、化痰止咳、止血;青黛散肝郁、泄肝火、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二药参合,淸泄肝肺郁热、化痰止咳、凉血止血,用于治疗肝火犯肺所引起的头晕耳鸣、咳嗽不已、痰中带血、咽喉不利、胸胁作痛等症。另外,也可用于治疗支气管扩张所引起的咳嗽吐痰、痰吐不尽、咳血、咯血等症。外用可治黄水疮。 马勃清热解毒,宣肺气,利咽喉;黛蛤散清热化痰,散结。上药伍用,泻火解毒、清热消炎、凉血止血、消肿止痛、化痰散结、清利咽喉之力增强。 1.热聚上焦,咽喉肿痛,淋巴腺肿痛等症;2.肝火犯肺,咳嗽.不已,热伤肺络,痰中带血,甚则咯血、衄血等症。 马勃4.5-6克。黛蛤散6-10克。同布包煎。 马勃、黛蛤散伍用,为施师所习用,诸凡急慢性咽喉炎,兼见痰热为患者均宜选用。亦可与锦灯笼、青果伍用,或与大力子、桔梗参合。 (六)板蓝根山豆根 板蓝根味苦,性寒。冬心、肺经。本品既能清热解毒、清热凉血、利咽消肿,用于治疗急性热性病,如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痄腮(流行性腮腺炎)、大头瘟毒、热毒斑疹、丹毒以及痈肿疮毒等火毒热证;又治血热妄行、吐血、衄血诸症;还治暴发火眼、目赤肿痛以及咽喉肿痛等症。另外,还可治疗急、慢性肝炎,流行性脑脊髄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本草便读》:板蓝根即靛青根,其功用性味与靛青(大青叶)同,能入肝胃血分,不过清热、解毒、辟疫、杀虫四者而已。但叶主散,根主降,此又同中之异耳。笔者每遇流行性感冒、急性腮腺炎(痄腮)、面瘫、耳后作痛者,常取板蓝根30克,大青叶10克配伍,常获显效。 山豆根味苦,性寒。入肺经。本品大苦大寒,功专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淸利咽喉,为治咽喉肿痛的要药。用于治疗热毒蕴结,以致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以及肺热咳嗽诸症。另外,还可治疗钩端螺体病及早期肺癌、喉癌、膀胱癌、子宫颈癌等,也可用于皮肤溃疡、瘢痕疙瘩之病。《本草汇言》:“山豆根,专攻泻心保肺,及降阴经火逆,解咽喉肿痛第一要药。缘少阴之脉,上循咽喉,咽喉虽处肺上,而肺逼近于心,故凡咽喉肿痛,多因心火挟其相火交炽,以致逼迫不宁耳。治常用此以降上逆之邪,俾火自上达下,而心气因而以除。 板蓝根淸热凉血,解毒利咽;山豆根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利咽喉。二药伍用,相互促进,淸热解毒、淸利咽喉的力量增强。 1.咽喉肿痛;2.牙龈肿痛;3.口舌生疮等症。 板蓝根10-30克。山豆根6-12克。 板蓝根、山豆根为对,苦寒降气,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盖火热之毒,宜清宜降,引邪下行,职是良方。药理研究,山豆根对恶性肿瘤有抑制作用,且副作用小,安全,尚不使白细胞减少,故可治疗咽喉恶性肿瘤。为提高疗效,也常与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藤梨根参合使用。 (七)板蓝根玄参 板蓝根(见前)。玄参又叫元参。味甘、苦、咸,性寒。入肺、胃、肾经。本品质润多液,色黑入肾,为泻无根浮游之火的圣药。既能养阴凉血,又可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治疗热毒实火,或阴虚内热,或温热病热入营分,伤阴劫液所引起的口干口渴、烦热不安、夜寐不良、神昏等症,以及消渴(类似糖尿病)之口干口渴等症;又能养阴润燥、清利咽喉、消肿止痛,用于治疗阴虚肺燥、咳嗽痰少、咯血、潮热等症,以及阴虚火旺,虚火上炎所引起的头昏头痛、目赤疼痛、赤脉贯睛、口干舌红、咽喉肿痛;还能解毒散结,用于治疗阴虚火旺,痰火郁结所引起的瘰疬、痰核、瘿瘤诸症。 玄参治糖尿病的机理,据现代医药研究所知,本品内含植物留醇、生物硷、脂肪酸,微量挥发油及维生素A类物质等成分,它的水浸出液,流浸膏皮下注射能降低动物血糖,故可治疗糖尿病。 板蓝根味苦性寒,功专清热解毒,清热凉血,利咽消肿;玄参甘苦而寒,质润多液,功擅泻火滋阴,淸热凉血,养阴润燥,除烦止渴。二药均为苦寒之品,故协同为用,以增强淸热解毒、滋阴降火、清利咽喉、消肿止痛之功。 阴虚火旺,虚火上炎,所引起的咽喉肿痛、口干舌红、脉细数等症。 板蓝根10-15克。玄参10-15克。 板蓝根、山豆根与板蓝根、元参,同为治疗咽喉肿痛之要药。前者为急性咽喉肿痛,后者为慢性咽喉肿痛;前者为热毒上攻,后者为阴虚火旺,虚火上炎。二者不可不辨。 (八)石膏细辛 石膏(见前)。细辛味辛,性温。入肺、肾经。本品味辛而厚,气温而烈,上行入肺,以发散在表之风寒;下行走肾,以散肾经之风寒,故为宣通内外,发散风寒的要药。用于治疗素体阳虚,外感风寒,以致恶寒、发热,脉反沉者。细辛不仅有发散风寒之功,同时又有较强的止痛作用,可用于治多种原因引起的头痛、牙痛、骨节疼痛等。另外,它还能温肺化饮、镇咳祛痰,用于治疗肺寒咳喘、痰白清稀,或风寒咳嗽、痰液稀薄等症。 石青淸热泻火,解肌除烦;细辛发散风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祛痰镇咳。细辛气味香窜,升散之力颇强,有较好的通络止痛之功;生石膏气味寒凉,善清热泻火。二药伍用,以细辛之升散,引生石膏之 寒凉,达于上焦,共奏清热泻火、通络止痛之功,而无燥烈遏邪之弊。此亦热药入寒剂,盖取其反佐之义也。 1.内蕴郁热,随经上窜,以致牙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症;2.感受风热,上窜清窍,以致头痛诸症。 石膏15-30克。打碎先煎。细辛1-3克。 施老临证处方时,习惯以生石膏、细辛并书伍用。善治胃火炽盛,以致牙痛、口舌生疮诸症。也可与生地、牛膝合用,其效更著。 (九)细辛干地黄 细辛(见前)。干地黄(见前)。 细辛发散风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干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补肾养心。细辛气味香窜,升散之力颇强,有较好的通络止痛之功;干地黄性味甘寒,善于滋阴清热凉血止血。二药伍用,以细辛之升散,引干地黄之甘寒,直达上焦,共奏清热止痛之效,而无燥烈升散之弊。 1.风火头痛,偏头疼,牙痛诸症;2.三叉神经痛(面痛);3.崩中漏下(子宫出血);4.口舌生疮 (口腔溃疡)。 细辛1-3克;干地黄6-10克。 生地黄、细辛伍用,《千金要方》名曰生地黄汤。主治崩中漏下。盖生地黄清血室之热,细辛散厥阴经之风,乃风散则火熄二血自安矣。 干地黄又名干生地、大生地。施老临证处方时习用大生地。 生石膏、细辛与大生地、细辛伍用,均可治疗头痛,牙痛,口舌生疮诸症。然前者是胃火炽盛所致;后者是 属阴亏津少,虚火上炎之故,临床不可不辨。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为之治疗常法。然,临证之际,病情繁杂,寒热格拒者甚伙,在常法的基础上,稍加中介药物,用以沟通寒热,冲破格拒,往往可收立竿见影之功。 对于丰富多彩的中医学宝库要善于学习,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关于细辛的用量,古云:“细辛不过钱(即3克)”。李寿山教授云:细辛不过钱之说不足为信。李氏用细辛治疗“瘀血头痛”,起步最少用3克,递增到9克, 并无不良反应。李介鸣先生为施老之高足,自年调入中医院之后,对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肺心病、风心病、心力衰竭、大动脉炎等多种疾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总结了一套有规律的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治疗方法。他指导学生严密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的情况下,首先将大剂量细辛用于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其中一例细辛逐渐加量至30克,尚未发现任何副作用,这就为运用大剂量细辛治疗心血管病方面提供了可靠的临床资料及依据,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也使部分患者免于安装起搏器之苦。 (十)黄连细辛 黄连(见前)。细辛(见前)。 黄连苦寒,清热解毒,泻心胃之火;细辛升散走上,祛风止痛。二药伍用,以细辛之升散,引黄连直达病所,共奏清热解毒、泻火、消炎、止痛之功。 1.牙痛、齿龈肿痛,证属胃火上炎者;2.口舌生疮、溃疡,证属心火上炎者。 黄连6-10克;细辛3-6克。 黄连、细辛伍用,《本草纲目》名曰兼金散,治疗口舌生疮、牙龈肿痛。李时珍曰:其“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主辅相佐,阴阳相济,最得制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无偏胜之害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mumm.com/kxswz/4523.html
- 上一篇文章: 晨起口苦,离不开这8个原因用它泡水喝,
- 下一篇文章: 郭力话健康夏季泡水就喝这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