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宅村那些年,老树林里的苦槠腐摊,你可
雅 宅 往 事 苦 槠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当下,地摊和地摊经济成为了网络上和人们口语中的热词。地摊因物美价廉,接地气而深受普通民众欢迎!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雅宅村口老树林里的几个苦槠腐摊,曾经摆了十几年,兰石公路沿线村庄一代人有着深刻印象,与“桶饼面饺”一起有着美好的回忆。而我家住在村口离老树林近,小时候常在树林里嬉戏,奶奶曾经是摆苦槠腐摊中一员,童年里老树林苦槠腐摊的点点滴滴,也是一抹难忘记忆。 雅宅村四面环山,村口和后山周边分布着近三百亩原生态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有苦槠树,甜槠树(又名栲树,俗称栲槠树)尤其是苦槠树面积之广,棵数之多,树径之大,在缙云县乃至浙西南都是罕见。 苦槠树四季常绿,结得果实含大量淀粉,用苦槠粉制作的苦槠腐是夏日里清热解暑佳品。得天独厚的苦槠树资源,雅宅村村民打小耳濡目染,家家户户都有用祖辈留下来工艺制作苦槠腐的老传统。美味往往只需最朴素的食材,用苦槠粉制作的苦槠腐再加上点糖和醋,爽滑可口带着涩香,沁人心脾,是当地闻名的冷饮解暑小吃。 雅宅村口的古树林由几百年的苦槠树,枫树,樟树组成,十几棵古老苦槠树如稻桶般粗大,枝繁叶茂,浓荫蔽日,古韵悠悠,曾是多部电影取景地。炎炎夏日,树林里凉风习习,兰石公路穿林而过,是路人乘凉好地方,也是摆卖苦槠腐好场地。 老树林里的苦槠腐摊从哪年开始出现已无从考据,最先摆摊几个老太都已作古。从我记事起的八十年代中后期,奶奶已经摆摊多年。推测应该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因为改革开放前的“集体化”年代,个人经营活动被视为“”投机倒把”和“走资派”而严厉禁止。 奶奶生于民国初,幼小就成了童养媳,中年离异改嫁,那个年代出生女孩没啥人疼,连个正儿八经的名字也没取,一个小名“仙倪”叫到老,所幸是奶奶没裹过小脚,手脚麻利。奶奶虽然没有上过一天学,但头脑活络,能说会道,勤劳能干,在村里人缘极好。奶奶年近七旬时,赶上改革开放浪潮,“下海经商”在老树林里摆摊卖起了苦槠腐。 八十年代的兰石公路还是一条狭窄砂子公路,路上车辆稀少,只有早晚两班县城发往石笕的国营班车,平时偶尔有拖拉机驶过扬起一阵灰尘“突突”声打破了公路上平静。那时侯村民的出行主要靠步行,骑自行车。公路从老树林穿过,是缙云南乡兆岸,方川,方溪,石笕乡民去县城必经之地,夏天路过的人们大都会在阴凉树荫下小憩一会,苦槠腐摊的应势而生也占尽了天时地利。 每年立夏后到中秋前,是卖苦槠腐好时候,除了刮风下雨天,奶奶的苦槠腐摊都会出现在树林里。每次出摊前,奶奶会把自己拾掇得清清爽爽,干干净净,挽起平整的老年髻,穿着蓝布对襟,硬底黑布鞋,一副标准的农村老太形象。每天清晨奶奶弱小身躯挑着摆摊行头到树林里,年少的我也时常帮奶奶扛一把板凳或提一壶水减轻点重量,在她的摊前嬉戏。 一张能容4人就坐可拆卸的小方桌,几把四尺凳,还有些盛东西的器具,就是苦槠腐摊的全部行头。摆摊的头天晚上,奶奶就把苦槠腐做好。苦槠粉经浸泡后在大锅里烧成羮状,倒入盆中,待冷却后凝固成块,晶莹剔透,爽滑清香带深褐色的苦槠腐就做成了,再划成豆腐大小的苦槠腐块装入盆中,用井水泡着保鲜。第二天就可以售卖了。 树林里的苦槠腐摊也不固定,有时候是两摊,有时候是三摊,最多时候有四摊,竞争也是很激烈。也许是生意不佳或身体原因,陆续有人歇摊,最后只剩下奶奶还有一个讲着永康腔缙云话的老太经营到九十年代中后期。两人虽然在同块场地摆摊,存在竞争关系,但也能和谐共处,一起摆摊十几年,也成了一对无话不说的“老闺蜜”。 那些年,人们刚过上温饱日子不久,农民主要还是靠在土地里“刨食”,收入有限,物价也是很低。记得那时经销店里硬糖只要一分钱,桶饼二角一个,油条和棒冰都是按分计,苦槠腐也从开始的一角一碗,到二角一碗,直到九十年代五角一碗,即便是低廉的物价,因人们手头不宽裕,购买的人并不多。 平常的日子,苦槠腐摊上的生意也是不冷不淡。路上无人时,奶奶会拿着一把棕榈英扇悠闲的坐在摊前和在树林里乘凉的人聊家常。摆摊不仅要手勤,还要嘴甜嘴勤,苦槠腐好吃也要勤吆喝。当有人路过树林,奶奶就会叫卖起来“买苦槠腐嗳!买苦槠腐嗳!苦槠腐好食唛”!老人妇女平时节俭惯了,成功机率很低,消费主力是年轻人,尤其是骑自行车的男年轻人,在当时自行车还是奢侈品,户均不到一辆,能骑上自行车,家里条件已是中上。 找到了“目标客户群”,就可以少做很多无用功。每当有男的年轻人骑车经过,奶奶常常会提高嗓门吆喝起来“后生人!苦槠腐好食唛,粧碗喃”,经不起美味诱惑,加上天气炎热,很多年轻人会坐在摊前吃上一碗解解暑。奶奶叫卖累了,那时我还不知羞涩,也会学着奶奶腔调用稚嫩童音叫卖着,如果卖出去一碗,受到奶奶表扬,心里也是美滋滋的。缙云文史界大佬陈渭清先生,那时还是个魁梧英俊后生,供职于兆岸供销社,是当时人们艳羡职业,常常骑车路过,是苦槠腐摊前常客,时隔三十多年谈起,陈佬说还依稀记得卖苦槠腐老太容貌,对苦槠腐的美味更是赞不绝口,这已是后话。 那些年,政府号召一村一品,很多农村的荒坡山地都种上果树。当时兆岸的桃子,坑上的杨梅,麻弄,仓基的西瓜,梨仓畈各村的红心麦李都是有点名气,还有阳弄村地处高山,山多田少,盛产毛竹,村民人人都有绑扫帚,做簸箕的好手艺,用卖掉的簸箕扫帚的钱换取粮食和日用品。 盛夏各种水果到了成熟季,每逢县城集市日,兰石公路上赶集的乡民络绎不绝,或推着双轮车,或挑着担子往县城输送水果和各种农副产品。那时农村的小孩也是最喜欢随大人去赶集,可以见外面世界,还可以吃上美食,赶集结束后,人们手头上有几个闲钱,途经老树林苦槠腐摊,常常会给小孩买上一碗苦槠腐尝尝鲜,每个集市日也是奶奶卖苦槠腐生意最好的时候。 老树林的上边还有座唐葛周古庙,闻名遐迩,一条古道久经岁月,古树古庙古道的独特古韵,曾经吸引过多个电影摄制组在此取景。那时人们一年到头看不上几场电影,能看到拍摄电影更是稀罕。每当有摄制组来,吸引了周边村庄村民来此围观,树林里人山人海。苦槠腐摊生意也是出奇的好,摄制组的演员也常光顾。记得奶奶曾经拾到过一把摄制组演员遗落在摊上的精美扇子,画着古装美女图案,奶奶把扇子送给我姐,姐姐爱不释手,这把扇子在我家珍藏了多年。 到了九十年代后,随着天目山机动车,私营中巴车出现,还有摩托车渐渐增多,走路骑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少,随着人们出行方式改变,在树林里歇息乘凉人越来越少,奶奶苦槠摊生意也渐渐走下坡路,加上年老体衰,最终在年前后,奶奶告别了十几年的卖苦槠腐生涯。 奶奶靠夏天卖苦槠腐,闲时捡点废品,拔些草药售卖,实现了一个农村老太“财务自由”,除去开销,还略有盈余。每逢村里做戏,奶奶会给我几毛钱卖桶饼面绞,每年年底奶奶会早早的向孙辈们许诺“你们本事点(乖,听话)书好好读,过年给你们压岁钱”,记得奶奶一次出手阔绰给了我十元压岁钱,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看着奶奶艰辛和平时对我的疼爱,年少的我常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好好孝敬她,可等我长大成人走入社会没几年,奶奶就仙逝了,走完了辛劳一生,我连临终也未能见上一面,正应了那句古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每每想起,总让人谓然长叹,唏嘘不已! 苦槠腐,一种味道, 一种文化,一份传承,一份乡愁, 深深烙印在心里! 扫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mumm.com/kxswz/4508.html
- 上一篇文章: 夏天用它泡水喝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