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浙江高考诗歌鉴赏题复习策略

(附-年浙江省高考诗歌试题)

诗歌理解与鉴赏是高考语文必考题型,也是新课标语文课程“综合性与实践性”特点的集中体现,在考题难度和复杂性方面师生都不可掉以轻心。因此,在高考备考中要严阵以待,全面准备,专业应答;避免简单套作和片面解读。

形式:预计今年将维持诗歌考查形式的稳定,即对内容理解和艺术鉴赏方面进行考查,分值不变(2+4=6分)。

方向:预计将继续遵循“整体性”“复合性”“综合性”的思路。

一、“整体性”:看一首诗歌不能只看一个意向、一个句子,要从整首诗去把握。比如诗歌的题目与主题的关系,诗歌结构与手法的关系,诗歌形象与手法的关系,情感与表现说法的关系等。切记从整体感知,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2个小题。

送王昌龄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9.“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____▲____,体现出诗人___▲____的心情。

20.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19.(1)久留(逗留)(2)依依不舍

20.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年浙江卷分析李将军形象也是要从整体关照的,这样的例证非常多。

二、“复合性”:考查的时候不是考查一种表现手法,而是考查两种手法;或者考查诗歌之间的比较,或者诗歌内部首尾或前后之间的比较。

1.考查两种表现手法

阅读下列这首诗,完成19—20题。(8分)

采地黄者/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餱粮。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插:也同“锸”。铁锹。

20.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做赏析。(6分)

20.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2.考查两首诗歌的比较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9—20题。(8分)

秋江送别

[唐]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9.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秋江送别》突出___▲___;而《送柴侍御》突出___▲____,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2分)

20.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6分)

19.(2分)感伤;达观

20.(6分)

①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

②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朓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

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

3.考查诗歌内部首尾或前后的比较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意难忘·山家

[清]吴伟业

村坞云遮,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溪堂连石稳,苔径逐篱斜。文木几,小窗纱,是好事人家。启北扉,移床待客,百树梅花。

衰翁健饭堪夸。把癭尊①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喜去年,山田大熟,烂熳生涯。

①癭尊,即癭樽,用瘿瘤状木根所制的酒杯。

19.词中“衰翁”的身份是___▲____。下片中“___▲____”一词点出山家的生活状态,可谓词眼。

20.分别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和下片的叙事艺术。

19.隐士(农夫);烂漫

20.写景艺术:①由远及近,由外到内。从村坞、山家到室内,步移景换。②意象丰密,色彩和谐。“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构成明净清幽之境。③以动写静,动静结合。如“苔径逐篱斜”。

叙事艺术:①对比衬托。如“蓑翁”与“健饭”。②铺陈写实。如“高话”以下,一一叙写山家生活。③以农家话语写自适情态。如“汲水自浇瓜”。

三、综合性:赏析类题目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mumm.com/kxstz/9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