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明坏疽,并发症是所有糖尿病患者的归宿
糖尿病患者经常听到一句话,那就是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带来的并发症,比如失明、坏疽、肠胃问题和肾病等,这些问题每一个都让患者感到痛苦,并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 那么,糖尿病患者是否一定会出现并发症呢?能否延缓这些并发症的出现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通常与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以及合并血脂代谢、尿酸或其他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因此,很多人认为只要在患糖尿病后控制好血糖,就可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然而,有些患者会疑惑,为什么他们的血糖一直控制得很好,最终还是出现了并发症呢? 在中医理论中,我们可以找到糖尿病并发症的解释。糖尿病的发生主要与人体的阴阳失调、气阴两虚和肝肾亏虚密切相关。由于气虚无法推动血液运行;阳虚导致寒凝血滞;阴虚火旺煎灼津液,均会导致瘀血痰浊的形成。而痰浊瘀血痹阻脉络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病理基础。 糖尿病时间久了,肝肾阴虚,精血无法上承于目,眼睛失去滋养,可能导致雀盲、内障,甚至失明,这就是糖尿病眼病。长期的血瘀会郁而化热,热毒内壅形成脱疽,即为糖尿病足。 肾阴不足,阴损及阳,脾肾阳衰,水湿泛滥,导致水肿,这就是糖尿病肾病。所以,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是体内瘀血痰浊的最终结果。临床上在治疗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时,应注重活血祛痰法的应用。 我曾经接诊过一位60岁的女性患者。她自述在来诊前三个月的体检中发现空腹血糖为12.0mmol/L,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 在门诊接受治疗期间,她口服了达美康和二甲双胍等降糖药物,但三个月内血糖水平未见显著改善。初次诊断时,检测结果显示空腹血糖为11.0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为15.6mmol/L。 尽管血糖水平较高,但患者没有出现“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仅感觉略有疲倦,其他方面如食欲、睡眠及大小便均正常。检查时发现舌质偏红,舌苔薄白,脉象沉细。 根据这些症状,我诊断为消渴症,证属气阴两虚,燥热伤津。治疗原则是益气养阴,清热生津,同时兼顾活血化瘀。 我曾接诊一位60岁的女性患者,她在三个月前的体检中发现空腹血糖为12.0mmol/L,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在门诊接受了三个月的达美康和二甲双胍治疗,但血糖未见显著改善。初诊时,空腹血糖为11.0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为15.6mmol/L。 虽然血糖水平较高,但患者没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仅有轻度疲倦,其他如食欲、睡眠及大小便均正常。舌质偏红,舌苔薄白,脉象沉细。 我诊断为消渴症,属气阴两虚,燥热伤津。治疗方案为益气养阴,清热生津,兼顾活血化瘀。 处方中重用黄芪补气升阳,固卫表,生地黄清热生津,滋阴凉血,两药相配可气阴双补。玄参滋阴清热,生津润燥,加强生地黄的滋阴作用。苍术燥湿健脾,虽燥但与玄参同用,可相互调和,既能“敛脾精,止漏浊”。 辅以山药补脾固精,山茱萸固精敛气,收敛浮火,兼治脾、肝。茯苓和玉米须渗湿健脾,葛根与丹参配伍,生津止渴,祛瘀生新。糖尿病患者多瘀,血流不畅,血液黏稠,两药配伍既能生津,又能活血,促进气血流畅,提高降糖效果。 各药合用,益气养阴,补脾滋肾,益肝治本,活血化瘀治标,相辅相成。 患者服药两周后复查,空腹血糖降至7.3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为13.0mmol/L。根据情况在原方基础上加玉竹和天花粉,继续服药一个月。第三次复查时,空腹血糖为6.7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为10.8mmol/L。 嘱咐患者调节饮食,加强锻炼,定期服用中药以巩固疗效,预防并发症。至今四年,患者血糖平稳,未出现并发症。 中药辨证治疗得当,不仅能有效降低血糖,还可调节血脂、改善胰岛素抵抗、促进微循环、纠正血液流变学异常等多种功效。对于没有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结合活血化瘀或益气养阴的中药治疗,更能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mumm.com/kxstz/12509.html
- 上一篇文章: 科普金华近期爆火有网友吃完却中毒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