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给孩子进补5大雷区,你避开了吗
经过一个漫长的酷暑,不少宝宝因为胃口不佳、流汗过多,身体也变得消瘦了,正值秋季,气温凉爽舒适,加上孩子渐渐恢复好的肠胃,正是调理孩子身体的好时机。 一直以来都有“贴秋膘”的说法。所谓的“贴秋膘”也就是身体的进补,营养的补充。那给孩子“贴秋膘”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什么是贴秋膘?“贴秋膘”的说法,有两个来源。 一是在炎炎夏日,受到气温的影响,宝宝的消化功能减退、食欲下降。 成人尚且“苦夏”,孩子同样受到高温的煎熬。加上生性活泼好动,汗流浃背的时刻也更多,体液损耗更大,如果没有注意补充,也会影响消化液分泌。 而秋意到来,气温怡人,人体需要更多的食物开始进行保暖工作,就会表现得食欲大增,很爱吃东西。 二是在旧时,生活条件比较差,到某个时间开开荤、解解馋,是比较有意义的事情,美其名曰贴秋膘。 给孩子贴秋膘要注意这5个雷区是否需要贴秋膘,要顾及孩子的消化能力。如果是吃多一些就常常消化不良、大便改变、腹胀、睡眠不安的宝宝,控制食量还是必要的。 当宝宝在生病时,不要急着去补秋膘,要等疾病康复、消化功能也恢复后,再去补充一些有营养的食物不迟。 秋季进补的总原则是:初秋以清补为主,深秋以滋补为主。还需要注意不要踩以下5大雷区: 补得越多越好有些家长过度迷信进补,抱着“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想法,给孩子吃很多补品,这是不正确的。 补益类的药物多难消化。孩子的生理特点是稚阴稚阳,如果经常服用补品,身体容易积食郁热,出现“上火”的症状,还会消耗气血津液,还可能引起性早熟。 把药物当食物药补不如食补。 很多家长认为进补,就等于吃药物类的补药,比如当归、红参、海马、阿胶等,把药当饭天天吃,反而有害。 药食同源的食物性味平和,孩子服用更能达到进补的效果。 孩子的生理特点也不适合大补,很多情况下,如果想给孩子补脾胃,日常食用的山药、花生、红枣、白扁豆都是食补佳品。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越名贵的越好燕窝、鱼翅、冬虫夏草,虽然有一定营养价值,但是都有特定的适用人群,不一定适合孩子。 家长不能用价格的高低来评价食疗作用的大小,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价平的食物也具有食疗作用,给孩子健脾益气,平价的太子参,可能比名贵的人参效果更好。 不辨证就乱补中医有“虚者补之”的原则,所以如果不是虚证,就不宜乱服补药。 孩子的体质虽然大多虚寒,但在不同时段身体的寒热有不同偏重。 偏寒的孩子畏寒喜热、手足不温、舌质淡;偏热的孩子,则有手足心热、口干口苦、舌质红等表现。 分清寒热虚实,对症进补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无异于“火上浇油”,越补越虚。 无肉食不进补进补全靠吃肉是一种误区。 肉类一般有滋补强壮、填精益血的作用,对体虚的孩子作用很大。 但肉类也不那么容易消化吸收,长期吃很多肉,对脾胃虚弱的孩子来说,超过了身体的承受能力,容易积食不消化。 其实,无论是保健、调理、进补,一切通过食物、药物、补物增强孩子体质的行为,大前提都是孩子脾胃健运,消化吸收好。 这不仅需要家长时刻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mumm.com/kxstz/11926.html
- 上一篇文章: 闫凤山为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生津通脉汤
- 下一篇文章: 今日夏至在最长的白昼,追寻更多炽热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