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奇想,有办法改造马苦玄吗?很多人会不以为然,根本不相信他能改变。可人性本恶,教化向善,裴钱是最好的例子,再说还有顾璨呢?即使是像顾璨一样,能在规矩内行事,哪怕心仍是“恶”的,对人群的危害也小多了。

马苦玄和裴钱还真有得比,他们都有不靠谱的父母。裴钱自小跟随父母流浪,生活困苦不可怕,只要一家人相依为命,一样可以充盈人生,可母亲避开挨饿的孩子去偷吃,被父亲发现后,两人又为争抢干粮大打出手,这就真的很丑陋了。有这样的父母表率,裴钱表现出人性中的“恶”,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马苦玄的遭遇比裴钱好些,起码生活是稳定的,他的父母也履行了抚养义务,没让马苦玄挨冻受饿,但他父母的无情离开,还是深深影响了他的性格。

农村常见的一个场景,父母要出门打工,不得不离开家乡,将小孩留给爷爷奶奶抚养。当父母离开时,有些孩子会大哭大闹,甚至连续几天不接受其他人的照料,但当过了某个极限后,孩子也就恢复了正常,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当父母再次回家,又是新一轮的重复,在大人看来,这就是小孩子闹脾气,没什么大不了的。

经过这样几次折腾后,小孩就不再哭闹了,好像已经接受了现实,这是人们常说的“懂事”了。其实这哪里是“懂事”,而是发生了一次心灵“事故”。心理演变过程是这样的,父母离开,切断了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孩子用不接受别人照顾来抗议,要求父母回到自己身边,但这注定是会失望的,大人不会因为小孩子耍脾气,就改变了自己既定计划。

人总是能活下去,也总能适应各种灾难,当到了某个程度后,孩子的内心防御机制启动,开始减少期待,到不再期待,没有希望,自然就不会失望,看上去的正常,只是内心防御机制启动,将内心与世界隔离开来,外在的表现是对父母不亲了,即使父母回家很想和孩子亲热,孩子也总是显得不冷不热,反倒是对家中的猫狗亲昵起来。

等到孩子长大,真懂了事情,有些人会自我疗愈,也有人会终身都受影响,对别人的情感不敢期待,总是将自己内心封闭起来。马苦玄的童年是什么样子的?有没有被父母冷落后的失望,直至发展到绝望?这已经是不可考的事,而且以马苦玄的性子,即使他依恋过母亲,他表达“依恋”的动作,恐怕很难让人接受。马苦玄现在的冷漠,彻底失去的同情心,根源可能就是内心的封闭。

马苦玄注定就是这样吗?裴钱的成长环境更恶,马苦玄还有个奶奶,她只有混混们的威逼,最后裴钱却成了小可爱。还有顾璨,如果说马苦玄是个“狠”人,只要不招惹到他的,他也不会主动杀人,而顾璨则罔顾人命,为达到目的,根本不惜无辜,要说对社会的危害,顾璨要更大些,他现在也能守规矩了。

马苦玄和裴钱、顾璨的区别,就是后者有“陈平安”,对社会有责任,对世界有爱心,还被他们真心认可、尊敬的人,成为他们的人生灯塔,照耀着他们前行的路,只要沿着亮光走下去,就能避开隐藏的陷阱。马苦玄没这么幸运,这应该才是常态,哪有那么多能够弥补父母之爱的机会,而马苦玄也已经成年,再也不会相信“陈平安”的存在。

期待马苦玄变成另一个“裴钱”,基本上不可能了,但变成“顾璨”的样子,还是有可能的,当然这也很难。崔东山进行了一次尝试,他用他特有的方式,对马苦玄进行了一次“以德服人”。崔东山告诉马苦玄,在生死之间有很多的状态,并不是不怕死就可以的,而马苦玄对“因果纠缠”的不屑,更是一种无知的态度,他根本不知道“因果纠缠”意味着什么。

其中最有分量的话,“只说马兰化一事,是谁的安排?”的问句。马兰化就是马苦玄的奶奶,也是他和这个世界的唯一感情纽带,崔东山这样说,马兰化的死是有人在借刀杀人,也是精心计划的安排,而那个人与马苦玄有着密切联系。这么明显的含义,马苦玄没追问,只是表示崔东山的话“有道理”,他确实是低估了“因果纠缠”的伤害度。马苦玄已经对奶奶的死有了猜测,兵家或就是他自己是最大的嫌疑人。

崔东山警告马苦玄,千万不要搞事,破坏他激励宋集薪的计划。从这方面说,崔东山成功了。马苦玄不会改变他的行为模式,他要保留这点念想,想打着打着“乞丐”,以后或许就能打“富人”了。从这方面说,崔东山失败了,当然,崔东山也并不是真的想改变他。

马苦玄的生命中不会有“陈平安”,最具智慧的崔东山也失败了,但不意味着就完全没有可能,改造马苦玄的方案还是有的,就是从宗教的角度入手。儒教的“仁义道德”肯定不管用,道教的“逍遥自在”也跟马苦玄貌合神离,只能寄希望于佛教。

佛教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为“马苦玄”这样人量身打造的,只要让他认识到一切都是因果,无论是他的父母,还是他奶奶的死,都是因果的循环,而他自己也永远不能挣脱,他就可能接受这套理论,成为虔诚的佛教徒,想想做一个怒目金刚也不错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mumm.com/kxstz/11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