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散大全两篇讲透古医名方逍遥散
逍遥散证,就是古人所谓“肝郁脾虚”或“肝火旺,肝血伤”的证候。 主症 1.必须有感受不顺意刺激的事实(有经常感受刺激的,有一时一事感受刺激过甚,无法释解,迁延日久的)。 2.必须有长时期郁郁不乐的表现,如不苟言笑,多哭善怒,长吁短叹等。 3.必须有胸满(也有兼痛的,轻者自觉胸中不舒,往往在诊脉时有太息的现象)、胁痛(左边痛的最多,也有两边都痛,或右边痛的)、寒热(有早凉暮热的,也有早不发凉,但午后一度发热的,这一症状必须注意“阴虚”的兼证)的症状。 4.必须有左手脉沉(最多是关尺部分,也有六脉俱沉的)的脉象。 说明:以上四条症状,轻重多少虽有不同,但缺者很少。 副症 1.头面部的症状:头晕,头痛(其痛多在左半边,两半边痛的也有,但都是慢性的、有时间性的),颊部发赤。 2.耳目部的症状:耳鸣,耳痒痛,目眩,眼花,两目干涩,目暗。 3.鼻部的症状:鼻孔干燥。 4.咽喉口舌部的症状:咽干,喉痛,口苦,口酸,口燥,口渴,恶心欲吐,呕吐,吞酸。 5.颈项乳部的症状:瘰疬,乳岩。 6.全身及四肢部的症状:手足心发热,五心烦热,肢体发热(血不荣筋),骨蒸潮热。 7.腹部的症状:小腹重坠或闷胀,腹中满痛,胃部嘈杂不舒。 8.饮食方面的症状:食少,喜冷性饮食,喜饮,但喝得不多。 9.大小便方面的症状:大便燥,大便溏,小便不利或涩痛,尿道肿痛出脓。 10.睡眠方面的症状:嗜睡,失眠。 11.皮肤方面的症状:皮肤瘙痒,皮肤干燥。 12.呼吸方面的症状:干咳。 13.月经方面的症状:月经赶前、销后、前后错杂,崩漏,经闭,青带,赤带,白带。 禁忌证 凡不是由于不顺意的刺激所引起的病证,都不得使用本方。 即使是因受不顺意刺激引起的病证,如果不是郁结日久,以致形成如主症项所述的一切症状,而是因暴怒形成的猝厥或吐血,以及阴虚、肝阳上逆等证,也不得使用本方。 慎重证 头晕、头痛、午后发热等症,都需要慎重。 因为这几种症状,多兼阴虚或火盛,这种病如用柴胡稍多,即会加重。 组成 生白芍9~30g,当归6~15g,生白术6~9g,云茯苓3~9g,薄荷1.5~3g,甘草3~4.5g,柴胡1.5~4.5g,煨姜为引。 服法 用水煎服,或做成水丸用开水或姜水送服。 用药大意 白芍:和肝养血,滋阴清热,是本方的主药。除产后和肠胃虚者可炒用或少用外,一般多是生用、大量,对崩漏有时用醋炒白芍。 当归:补血,性滑润而温。大便燥者可多用;溏者配合苓、术用之。血热者可佐生地或其他滋阴之品,如元参、麦冬等,或用二地、丹参代之。 白术:补脾,便溏脾虚者可多用,但不宜炒;便燥者不宜用,或以石斛、苡仁、生山药代之,或用乳制。 茯苓:利水渗湿,心悸不安者,有痰饮,或小便不利,或大便溏者,都可用。心悸或代以茯神,或可加麦冬,以助其清心降火。便溏可配合白术;大便燥者不用。 柴胡:升达肝胆的郁热,有寒热、胸满、胁痛等症者必用。有外感者可用;阴虚肝阳上逆者禁用,所以头晕、头痛等症必须注意这一点,在疑似之间,可少用之。如兼便燥者,配合酒军用之亦可。 薄荷:解热,有头痛、发热者可用,但不宜多。 煨姜:取其守中,不致辛散上僭,有外感或呕吐症可生用。 甘草:兼泻兼缓,除呕吐或中满者可以不用或少用外,一般的证候都可用。脾虚者须炙用。 加减摘要 1.偏头痛者,加川芎、防风、白芷、半夏、玉竹,便燥者,加酒军。 2.眩晕者,加天麻、菊花,或合二陈汤,更加防风、玉竹,便秘者也须加酒军。 3.耳鸣、耳聋者,酌加蔓荆子、菖蒲、葱管之类,火盛者兼服当归龙荟丸。 4.口苦、鼻干、颊赤内热甚者,加黄芩或丹、栀、麦、地,重者兼服当归龙荟丸。 5.吐衄者,纵有寒热,柴胡不宜多用,因为多用往往会有引起大出血的危险。热轻者可酌加生地、贡胶、蒲黄、茅根之类,热甚者可酌合泻心汤之类。 6.眼干涩者,兼服六味地黄丸,或杞菊地黄丸,或归芍地黄丸等。 7.咽干喉痛者,可加元参、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品,柴胡不可多用。 8.呕吐者,酌加陈皮、半夏、黄连、砂仁、生赭石等药。 9.吞酸吐酸者,加吴萸、黄连,或间服左金丸。 10.瘰疬、乳岩等证,可酌加连翘、银花、香附、夏枯草、乳香、没药等药,瘰疬可间服消瘰丸。 11.气滞甚胸胁满者,酌加香附、广木香、沉香、枳壳等药。 12.干咳者多系火郁证,最难治,先服本方加蜜制陈皮以发之,继服补阴清肺等药,如冬、地一类。 13.左胁痛者,可加香附、青皮、乳香、没药,痛甚者加川楝子、元胡。痛久脉虚,服疏气药痛更甚者,必须加生芪。右胁痛者加片姜黄。 14.小腹部胀痛者,可加香附、元胡、乳香、没药等药。 15.大便秘结者,除兼头痛、头晕及肠中热结等症,可加大黄,燥甚酌加元胡粉外,一般多用疏气润燥药,如香附、木香、当归、苁蓉等,并减去苓、术。 16.手足心热者,加丹皮、地骨皮。 17.骨蒸潮热者,柴胡换为银柴胡,更加地骨皮、青蒿、生鳖甲等药,也可加丹、栀、知、柏等药。 18.皮肤瘙痒等症,可加何首乌、白蒺藜之类。 19.月经超前者,加清热药,如丹皮、栀子等;错后者,加疏气药,如香附、木香、元胡等;错杂者,加补养气血药,如参、芪等; 经闭者,加桃仁、红花、香附等药;崩漏者,去茯苓,加生地、丹皮、三七、黑荆芥,傅氏名平肝开郁止血汤; 白带,加生山药、龙骨、牡蛎等:青带,去当归、白术,加茵陈、栀子、陈皮,傅氏名加味逍遥散。 说明:以上这些加减法不是固定的,只不过列举了些方向而已。 如要丝丝入扣的话,必须一方面分析各种症状的需要,一方面体会各种药品的效能,对证施治,才可能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 常用的辅助方剂 1.归脾汤或归脾丸:这是治兼心脾两虚证的辅助方剂。如惊悸、怔忡、失眠、少食等症,在本方加减扣不住的时候,用之最宜,早晚间服。 2.六味地黄丸:兼肾阴虚,而不便在方中加熟地时多用之,有的早晚间服,有的用在本方收功立时,都是按照病的需要而定。 3.舒肝丸:是治疗肚腹胀痛的辅助方。在本方疏气力量不能胜任时用之,也是间服为宜。 4.左金丸:这是用于兼左胁痛及吞酸、吐酸的辅助方剂,但不宜多服,恐苦寒伤胃。. 注:本文选摘自《现代中医名家医论医话选》,中国中医药出版,年1月。 逍遥散始载于宋朝《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系由张仲景《伤寒论》之四逆散加减化裁而成。 本方的适应证范围很广,内、外、妇、儿各科的许多疾病,都可根据病情运用此方加减进行治疗,尤且是在妇科疾病中用得更广泛,为治疗各种妇科疾病的常用代表方剂之一。 1 原方组成 逍遥散由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组成。 方中除甘草一味用量为五钱在外,其余诸味用量均为一两,共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烧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 近代多数改为水煎剂或丸剂使用。 作水煎剂时,笔者常用药量如下:柴胡5克,当归9克,白芍9克,白术9克,茯苓9克,薄荷2克,甘草3克,生姜3片。 2 适应证范围 关于本方的适应证,历代名医述很多。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指出:“治血虚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忪烦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减食嗜卧,及血热相搏,月水不调,脐腹胀痛,寒热如疟,又疗室女血弱阴虚,荣卫不和,痰嗽潮热,肢体羸瘦,渐成骨蒸”。 明·赵献可《医贯·郁病论》说:“予以一方治其木郁,而诸郁皆因而愈。一方者何?逍遥散是也。……凡外感者,俱作郁看,以逍遥散加减出入,无不获效”。 徐灵胎《医略六书·女科指要》说本方“治肝脾血虚,临经腹痛,脉弦虚者。……治血虚潮热,月事不调,脉弦虚者。” 综上所述,凡证见两胁胀痛,胸闷不舒,嗳气吞酸,营卫不和,寒热往来,头目晕眩,口燥咽干,神倦纳差,妇女月经不调,经行少小腹胀痛,乳房作胀,平时带下量多,色白黄赤稀等,都可应用本方加减治疗。 3 方义简释 对本方的配方用意,《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曾有很精要的解释: “肝木之所以郁,其说有二:一为土虚不能升木也,一为血少不能养肝也。 盖肝为木气,全赖土以滋培,水以灌溉。若中土虚,则木不升而郁,阴血少,则肝不滋而枯。 方用白术、茯苓者,助土德以升木也;当归、芍药者,益荣血以养肝也;薄荷解热,甘草和中;独柴胡一味,一以为厥阴之报使,一以升发诸阳。 经云:木郁则达之。遂其曲直之性,故名曰逍遥。” 根据肝属风木,性喜条达,为藏血之脏,体阴而用阳的理论,笔者认为,柴胡是全方的主药,有疏肝解郁,开枢清热之功,配薄荷之辛凉,则其疏解之力更佳;当归、白芍养血敛阴以柔肝;茯苓、白术、甘草健脾和中,煨姜与归、芍配用,能调和气血。 本方有补有疏,以补为主,凡属脾气虚弱,血虚肝郁的病变,均可辨证应用。 4 在妇科临床中的应用 一、月经不调 经者血也,治经必治血,活血先治气,气血与脏腑息息相关,肝藏血而主疏泄,为冲脉之所系,肝气是否条达,直接影响月经的来潮。 1.经行先期 肝郁化火,热扰血室,证见经行超前量多,色深红或暗,质稠秽,伴有口苦咽干,心烦易怒,胸闷乳胀,苔黄舌红,脉弦数者,宜本方去生姜加丹皮、栀子、益母草、藕节、白茅根之类,以疏肝解郁,凉血调经。 2.经行后期 肝气郁结,疏泄失常,证见经行错后,量多或少,色紫红挟血块,伴有胸胁、乳房、少腹胀甚于痛,心烦失眠,脉细涩,苔薄白,舌质边尖紫暗者,宜本方加合欢花、佛手花、香附、益母草、泽兰之类,以疏肝解郁,消滞化瘀。 经行量少,色淡质稀挟血块,脉细弱,舌质淡紫者,此为虚中挟实之证,宜加入首乌、熟地、益母草、黄芪之类。 3.经行胀痛 肝经经脉循于两胁及少腹,下络阴器,乳头属肝,乳房为阳明胃经所属。 凡因肝气郁滞,气机不利,证见经前或经中乳房胀痛,甚至痛不能触,少腹胀痛连及胸胁,烦躁易怒,经行前后不定,量多少不一,色暗红甚或挟块者,本方加素馨花、佛手花、香附、益母草治之。 舌红脉数者,为肝郁化火,宜去生姜之温,加丹皮、栀子、川楝子之类,以凉血止痛。 少、小腹疼痛剧烈,唇面发青,肢冷汗出,脉沉紧,苔薄白,舌暗淡者,为寒凝气滞,肝气受遏,宜加肉桂、艾叶、小茴香、台乌药之类,以加强其温经止痛之功。 二、带下量多 带下以湿为主,治之多责于脾肾二脏。但肝与脾,在生理上有“相克”关系,在病理上有“相乘”、“相侮”之变,而肝之与肾,又是“乙癸”同源关系,故治带亦与肝有关。 凡月经不调,经行胸胁不舒,乳房、少腹胀痛,平时带下量多,色白或青,质稀或稠,脉弦细,苔白滑,舌质正常或淡嫩带紫者,可用本方加青皮、炒苡仁、扁豆花、黄饭花、马鞭草之类治之。 三、胎动不安 妇人在怀孕期间,肝血注入胞宫以养胎元,常导致肝气有余,而失其条达之性。 如妊娠数月,证见少小腹胀痛或腰腹胀坠,胸胁痞闷,心烦易怒,嗳气纳差,脉弦滑,苔厚腻而舌暗红者,即为此患,治宜本方加鲜苏叶、佛手花、砂仁壳之类,疏肝扶脾,顺气安胎。 四、新产寒热 新产之后,气血骤虚,营卫不和,邪易乘虚而入,证见发热恶寒,鼻塞头痛,肢节烦疼,脉虚浮,苔薄白,舌淡者,治当扶正祛邪,可用本方加鲜苏叶、生葱白、荆芥等药。 五、乳癖 乳头属肝,乳房为阳明胃经所属,七情偏激伤肝,肝病及脾,形成肝脾郁怒,气滞血瘀,积累而成小块于乳房内,初起不疼或胀疼,经将行或经行之时胀疼剧烈,甚至手不能触,经后虽然胀痛有所减轻,但块核依然,触之疼痛加重,此为乳癖。 治疗既要软坚消块,又要照顾气血,可用本方加瓜蒌仁、生牡蛎、玄参、浙贝、王不留行、夏枯草之类治之。 5 体会 郁证包括气、血、痰、火、食、湿等六郁,均与肝脏有直接关系。 因肝主疏泄而性喜条达,气机舒畅或抑结不利,直接与肝有关,故有“治郁不离肝”之说,确属经验之谈。 妇人以血为本,气常有余而血常不足,肝藏血而为冲脉之所系。妇人的病变,尤其是中年妇女月经的疾患,多责之于肝,直接和肝的条达有关,故本方为常用的代表方剂。 本方虽为疏肝扶脾,养血和营,养中有疏之方,但妇女的病变,多属阴血不足,故常加首乌、熟地、麦冬、沙参之类,以加强柔养之功。即使疏肝理气之品,亦多用辛平香淡如合欢花、素馨花之类,防止过燥伤阴。 柴胡为本方主药,但其性偏于升发,清代叶天士曾有柴胡劫阴之说。故临床上有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等证者,每剂可用柴胡9~15克,其余用作调肝疏气者,笔者认为用3~5克即可,这样既能疏解,又不伤阴。 注:本文发表于《班秀文妇科医论医案选》 逍遥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01 方药组成 甘草微炙赤半两,当归锉微炒、茯苓去皮、白芍药、白术、柴胡去芦首各一两 02 方义分析 柴胡,性微寒味苦平,而质轻扬,功能升清降浊,为足少阳、足厥阴两经的引经药,故在脏则主血,在经则主气,治脏为血中之气药,治经是气分之药。 随肝胆经气之循行,通达上下,贯穿三焦,和解清热,具疏肝解郁之功。 芍药,性寒味酸,酸能收敛,并能胜辛;当归性温,味甘而辛,两药相得,则当归之辛味被制,而甘味独存,甘酸相合,即能化阴补血,寒温合一而成平性,两者功为一体,才能养肝血而补肝阴。 云苓,性平味甘,原为益脾、养心、利水渗湿之品,得白术相配,渗湿而不伤阴,赖白术之助,利水而不损阳。 白术性平味甘苦,能补脾益气,化湿利水,与甘草配合,有益气健脾之效,赖云苓之淡渗,故无助湿之弊。 薄荷性凉味辛,原为散风发汗,祛外感气分之热,炒黑入血分,取其散郁结,达五郁之邪而出表;生姜性微温味辛,原有散寒发表止呕祛痰之功,本方用此,意在散少阳郁结之火,二味相合,宗《内经》“火郁发之,郁者散之”之意也。 甘草性平味甘,调和百药,白术配甘草,犹若党参之益气,芍药配甘草,即仲景养阴之主方,芍药甘草汤。 综合上药八味,白术、甘草、云苓具四君益气之功;当归、芍药备四物养血之用; 妙在重用柴胡,能疏肝解郁,其性虽升,好在有芍药、甘草之制,更无劫伤肝阴之虞,且能助白术、甘草运脾益气之力; 更配薄荷、生姜,散郁火而不伤正。 综合本方,养血而不助湿,益气而不伤阴,散火而不用苦寒之味,解郁而舍弃香燥之品,补而不恋邪,泻而不伤正,是为和法之主方。 03 应用范围 一、血虚肝旺,七情郁结 头晕胸胁痞闷,时作时休,脉细小,舌苔薄白。 须以归、芍为君,养血补血;苓、术、甘、姜为臣,培土扶脾;薄荷炒黑为佐,入血祛风(内风);柴胡为使,柔肝解郁。 二、血虚感受外邪 头晕形寒,身热肢倦,纳减食微,脉浮数,苔薄质淡。 须以薄荷叶、生姜为君,疏解表邪;归、芍为臣,养血和营;苓、术为臣,扶脾健运;柴、草为使,条达肝脾。 三、血虚之体,邪入少阳经病 寒热往来,鼻塞头痛,口燥咽干,眩晕嗜卧,脉弦细,苔薄白而燥或薄黄。 须以柴胡、薄荷、生姜为君,祛邪出表;归、芍为臣,养血和营;苓、术为佐,扶脾健胃;甘草为使,和中生津。 四、气虚眩晕 神疲肢倦,脉细弱,舌质淡而苔薄白。 须以术、草为君,益气扶脾;柴胡、芍药为臣,养血柔肝;归、苓为使,通调血脉;薄荷、干姜为使,温中理气。 五、血虚内热,兼受风邪,袭于肝经,上冲于目 头痛而兼眩晕,两目红赤,脉细数。 须以甘草、薄荷为君,清解风热;归、芍为臣,养血和营;术、苓为佐,健脾和胃;柴、姜为使,解郁疏肝。 六、肝阴亏损,木火上越 两耳蝉鸣,左耳尤甚,头晕目眩,脉弦细。 须以芍药、甘草为君,补血柔肝;归、苓为臣,调和血脉;柴、术为佐,疏肝理气;生姜、薄荷为使,清散郁火(木郁)。 七、肝气郁结,木失调达 胸胁疼痛,忧郁寡欢,脉细涩。 须以柴胡、薄荷炒黑为君,疏散肝郁;归、芍为臣,养血行血;术、苓为佐,培土扶脾;姜、草为使,温中和胃。 八、血虚肝郁 胁痛喜按,头目眩晕,脉细弱,舌质淡而胖嫩苔薄。须以归、芍为君,养血补血;柴胡、薄荷为臣,疏肝解郁;术、苓为佐,培土涵木;姜、草为使,和中助运。 九、血瘀气滞,木郁不达(中部) 胁痛拒按,不可转侧,脉涩而有力,苔薄根腻。 须以归尾、赤芍为君;柴胡、薄荷为臣,疏泄郁结;术、苓为佐,燥湿理气;姜、草为使,温通脾阳。 十、肝胃不和,木土为仇(中部) 胸胁痞闷,嗳腐吞酸,脉弦濡,舌苔薄腻。 须以苓、姜(苔白用干姜)为君,温中和胃;归、芍为臣,和营活血;柴胡、薄荷为佐,疏肝散郁;术、草为使,扶脾燥湿。 十一、肝经抑郁 两胁胀痛,时轻时剧,脉弦劲有力,苔薄腻。 须以薄荷(炒黑)、生姜为君,温运散郁;苓、草为臣,和中健脾;归、芍为佐,养血柔肝;柴、术为使,理气通络。 十二、冲任血瘀 妇女经行不畅,少腹胀痛,脉细而涩,舌质淡,边有青紫斑点,苔薄。 须以归尾、赤芍为君,活血通瘀;柴、姜为臣,暖宫解郁;苓、薄为使,疏散理气;术、草为使,和胃扶脾。 十三、冲任血虚,厥阴气滞 妇女经行凝涩,腹痛不已,脉细而弱。 须以归身、白芍为君,补血养血;柴、草为臣,调达肝经;术、苓为佐,益气扶脾;薄荷、炮姜为使,温运理气。 十四、气虚摄血无权 妇女经行若崩,色淡不鲜,面色晄白,心悸,头晕,脉细弱,舌胖嫩,边有锯齿,苔薄净。 须以白术、甘草为君,益气固本;归、芍为臣,引血归经;柴胡、茯神为佐,疏和肝脾;薄荷(炒黑)、炮姜为使,散郁入营。 十五、气虚脾弱,带脉不固 脾弱胃呆,神疲肢倦,动辄气短,白带绵绵,色白质稀,脉沉数,舌质淡无苔。 须以白术、甘草为君,补中益气;归、芍为臣,养血滋阴;柴胡、干姜为佐,疏肝温脾(脾阳);苓、薄为使,散湿健脾。 十六、肝木侮土(下部) 腹痛阵作,痛则欲泻,得泄则畅,脉时紧时缓(痛则紧,泻则缓)。 须以白芍、白术为君,敛肝扶脾;甘草、云苓为臣,甘缓和胃;炮姜、柴胡为佐,温运止痛;薄荷、当归为使,散郁(湿郁)和营。 十七、血瘀气滞,蕴结少腹(下部) 少腹胀痛而拒按,脉实而涩,苔腻或积。 须以归尾、赤芍为君,活血破瘀,柴、姜为臣,温通疏泄(直达肝经少腹);苓、薄为佐,理气散郁;术、草为使,和中健脾。 十八、血虚脾弱 腹痛隐隐,喜按,时轻时剧,多劳多思则发。 须以归身、白术为君,补血益气;白芍、甘草为臣,养阴和胃;柴、苓为佐,柔肝健脾;薄荷、干姜为使,温中理气。 十九、阳虚脾运失司 胁胀胸闷,便溏溲清,脉虚弱,苔薄质淡。 须以干姜、甘草为君,温中扶阳;柴胡、白术为臣,理气健脾;苓、归为佐,行血助运;薄荷、白芍(醋炒)为使,散郁柔肝。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张耀卿学术经验集》 推荐相关书籍: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更多独家的中医秘术,扫描保存下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mumm.com/kxsjz/7899.html
- 上一篇文章: 名医之路中医内科学博士李跃进从医经历
- 下一篇文章: 都咳嗽了这么长时间了,咋办呢心急如焚寻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