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68天方剂学07第五章清热剂
——最有活力的中医学生社区—— 方名后红色☆→大纲要求考察的一级方剂。 方名后绿色☆→大纲要求考察的二级方剂。 方剂歌诀中蓝色文字→易错/易混。 方剂歌诀中绿色文字→本方君药。 方剂学第五章清热剂(中) 第四节清热解毒剂 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普济消毒芩连鼠,玄参甘桔蓝根侣; 升柴马勃连翘陈,僵蚕薄荷为末咀; 或加人参及大黄,大头天行力能御。 [.;.;.49/;./;.;.] *《东垣试效方》:治大头天行,初觉憎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口渴舌燥。 黄芩黄连人参橘红玄参生甘草连翘鼠黏子[牛蒡子]板蓝根马勃白僵蚕 升麻柴胡桔梗。 水煎服。 →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大头瘟。 *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焮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有力。 *君:黄芩、黄连[酒炒]—味苦寒,泻心肺间热,祛上焦头面热毒; *臣:牛蒡子、连翘、白僵蚕—辛凉疏散头面风热; *佐使:薄荷叶苦辛平、板兰根味苦寒、马勃—散肿消毒; 甘草、桔梗—清利咽喉; 陈皮—理气疏壅; 人参—补气,扶正以祛邪; 升麻、柴胡—疏散风热,引诸药上达头面,“火郁发之”。 *大便秘结者→+酒大黄→泻热通便; *腮腺炎并发睾丸炎→+川楝子、龙胆草→泻肝经湿热。 *方中药物多苦寒辛散,素体阴虚及脾虚便溏者慎用。 *本方苦寒清泻与辛凉升散并用,清中有散,降中有升,药至病所,火郁发之。 热毒+风[二者皆以在上焦为主]。 *升麻,柴胡合用→“火郁发之”。 *黄芩黄连同用。 *人参: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补肺气;益肾气;助肾阳]。 *僵蚕: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疏散风热]。 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 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草芍加; 贝母天花兼乳没,穿山皂刺酒煎佳; 一切痈毒能溃散,溃后忌服用勿差。 [.;.] 白芷金银花贝母防风赤芍当归甘草皂刺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没药陈皮。 水酒各半煎服。 →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阳证痈疡肿毒初起。 *红肿焮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或黄,脉数有力。 *君:金银花—清热解毒疗疮[疮家圣药]; *臣:当归尾、赤芍、乳香、没药、陈皮—行气活血通络,消肿止痛; *佐使:白芷、防风—通滞而散结; 贝母、花粉—清热化痰散结; 山甲、皂角刺—通行经络,透脓溃坚; 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红肿痛甚,热毒重者→+蒲公英、连翘、紫花地丁、野菊花→加强清热解毒; *便秘者→大黄→泻热通便; *血热盛者→丹皮→凉血; *气虚者→黄芪→以补气; *不善饮酒者→酒水各半或用清水煎服。 *本方用于痈肿未溃之前,若已溃者不宜; *且性偏寒凉,阴证疮疡忌用。 *本方清解之中寓活血祛瘀之法,佐辛透散结之品,消未成之脓,纳决痈消坚之物,溃已成之脓。 热毒+气滞血瘀+或肿。 *根据疮疡肿毒所在部位的不同,适当加入引经药,以使药力直达病所。 *本方除煎煮取汁内服外,其药渣可捣烂外敷。 *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祛风止痒。 *乳香:活血定痛;消肿生肌。 *没药:散瘀定痛;消肿生肌。 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五味消毒疗诸疔,银花野菊蒲公英; 紫花地丁天葵子,煎加酒服效非轻。 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 →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火毒结聚之疔疮。 *局部红肿热痛或疮形如粟,坚硬根深,舌红脉数等。 *本方取同类相须之法,唯取清解消疔之力。加酒少量→行血脉以助药效。 疔疮+热毒。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散痈消肿;凉血止痢]。 *野菊花:清热解毒。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 *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 四妙勇安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加; 清热解毒兼活血,热毒脱疽效堪夸。 金银花玄参甘草当归。 水煎服,一连十剂。药味不可少,减则不效,并忌抓擦为要。 →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热毒炽盛之脱疽。 *患肢暗红微肿灼热,溃烂腐臭,疼痛剧烈,或见发热口渴,舌红脉数。 *量大力专,连续服用,不可缺味。 热毒+血瘀。 牛蒡解肌汤☆《疡科心得集》 牛蒡解肌丹栀翘,荆薄斛玄夏枯草; 疏风清热散痈肿,牙痛颈毒痰可消。 牛蒡子丹皮栀子连翘荆芥薄荷石斛玄参夏枯草。 →疏风清热,凉血消肿。 →头面风热,颊项痰毒,风热牙痛,兼有表证者。 风+热+血热。 *石斛:益胃生津;滋阴清热。 栀子豉汤☆[新]《伤寒论》 栀子豉汤阳明药,共奏清热除烦功。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豆豉。 →清热除烦。 →发汗吐下之后,余热郁于胸膈。 *宣中有降,降中有宣。 *服令微吐。 第五节清脏腑热剂 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攻; 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 [.47;.49] *治小儿心热。视其睡,口中气温,或合面睡,及上窜咬牙,皆心热也。心气热则心胸亦热,欲言不能而有就冷之意,故合面睡。 木通生地黄生甘草梢竹叶。 →清心养阴,利水通淋。 →心经火热证。 *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冷饮,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热移于小肠,溲赤涩刺痛,舌红,脉数。 *下滋肾水,上清心火,滋阴而不恋邪,利水而不伤阴,泻火而不伐胃,以适小儿稚阴稚阳、易寒易热、易虚易实之体。 *君:生地—凉血滋阴以制心火; 木通—上清心经之火,下导小肠之热; *臣:竹叶—清心除烦,淡渗利窍,导心火下行; *佐使:生甘草梢—清热解毒,尚可直达茎中而止淋痛,并能调和诸药,且防木通、生地寒凉伤胃。 心热+小肠热+可有阴不足。 *心经火热下移小肠[小便→赤;痛;血]+心经火热上移[口渴,心烦,口舌生疮]。 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 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44/;./;.49;.] *《医方集解》:治肝经实火,湿热,胁痛,耳聋,胆溢口苦,筋痿,阴汗,阴肿阴痛,白浊溲血。 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车前子。 水煎服,亦可制成丸剂,每服6-9g,日二次,温开水送服。 →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 →肝胆实火上炎证;肝经湿热下注证。 a.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b.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君:龙胆草—泻肝胆实火,利肝经湿热; *臣:黄芩、栀子—苦寒泻火,燥湿清热; *佐使:泽泻、木通、车前子—渗湿泄热,导湿热从水道而去; 当归、生地—养血滋阴,使邪去而阴血不伤; 柴胡—疏畅肝胆之气、引药归经、“火郁发之”; 甘草—调和诸药,护胃安中。 *若肝胆实火较盛→-木通、车前子,+黄芩→助泻火; *若湿盛热清者→-黄芩、生地,+滑石、薏苡仁→增强利湿; *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甚→-柴胡,+连翘、黄连、大黄→泻火解毒。 *方中药多苦寒,易伤脾胃,故对脾胃虚寒和阴虚阳亢之证皆非所宜。 *本方清利并行,既清肝胆实火,又利肝经湿热,泻中有补,清泻渗利之中寓滋阴养血之功;降中寓升,苦寒降泻之中又寓疏畅升达气机之效。 *“火郁发之”。 *当归龙荟丸→当归龙胆芦荟+黄连解毒汤+大黄青黛+木香麝香+生姜{清肝胆实火}[肝胆实火证]。 肝胆+湿+热。 *泽泻:利水渗湿;泻热;化浊降脂。 *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左金丸☆《丹溪心法》 左金茱连六一丸,肝经火郁吐吞酸; 再加芍药名戊己,热泻热痢服之安。 [.44;.56;.;.53] 黄连吴茱萸。 为末,水泛为丸,每服2-3g,温开水送服;亦可水煎服。 →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肝火犯胃证。 *肝火犯胃,脘胁疼痛,口苦嘈杂,呕吐酸水,不喜热饮,舌红苔黄,脉弦数。 *君:黄连—入肝经,清肝火;清胃热;泻心火,寓“实则泻其子”之意; *佐使:吴茱萸—a.疏肝解郁→肝气条达,郁结得开; b.反佐→制黄连之寒; c.取其下气→和胃降逆; d.引经→引黄连入肝经。 *吞酸重者→+乌贼骨、煅瓦楞→制酸止痛; *胁肋疼甚者→合四逆散→加强疏肝和胃。 *黄连:吴茱萸=6:1. *辛开苦降,寒热并投,以苦寒为主,泻火不凉遏,温降不助火邪;肝胃同治,以清泻肝火为主,俾肝火得清,则胃气自降。 *戊己丸→+白芍{疏肝理脾,清热和胃}[肝脾不和证]。 *香连丸→+木香{清热化湿,行气化滞}[湿热痢疾]。 肝火+胃症状。 苇茎汤☆《外台秘要》 千金苇茎生薏仁,桃仁瓜瓣四味临; 吐咳肺痈痰秽浊,凉营清气自生津。 苇茎薏苡仁桃仁瓜瓣。 先煮苇茎,去滓,悉纳诸药,煮取二升,分再服,当吐如脓。 →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肺痈[热毒壅肺,痰瘀互结证]。 *胸痛,咳嗽,吐腥臭痰或吐脓血,舌红苔黄腻,脉数。 *本方药性平和,清化于上,降渗于下,凉而不寒,利不伤正。 苇茎:清肺热,治肺痈之要药。 肺热+痰+血瘀+可有脓。 *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 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 参茯知芩皆可入,肺热喘嗽此方施。 [.49/52/;.49;.99;.56] *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咳。 地骨皮桑白皮炙甘草粳米。 上药锉散,入粳米以撮,水小二盏,煎七分,食前服。 →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肺热喘咳证。 *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君:桑白皮—专入肺经,善清肺热,泻肺气,平喘咳; *臣:地骨皮—助君药清降肺中伏火; *佐使:炙甘草、粳米—养胃和中,培土生金,以扶肺气,兼调药性。 *肺经热重者→+黄芩、知母等→[增强]清泄肺热; *燥热咳嗽者→+瓜蒌皮、川贝母→润肺止咳; *阴虚潮热者→银柴胡、鳖甲→滋阴退热; *热伤阴津,烦热口渴者→天花粉、芦根→清热生津。 *本方药性平和,尤宜于正气未伤,伏火不甚者。 *清中有润,泻中有补。培土生金,祛邪不伤正,清泻肺中伏火以适稚阴娇脏之性。 肺热+咳与喘。 *地骨皮:有汗骨蒸;凉血除蒸;清肺降火。 泻黄散☆[泻脾散][新]《小儿要证直诀》 泻黄甘草与防风, 石膏栀子藿香充; 炒香蜜酒调和服, 胃热口疮并见功。 功效:泻脾胃伏火。 主治:脾胃伏火证。 *治脾热弄舌。 ——内容来自《中综知要》—— 持续更新中,敬请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mumm.com/kxsjz/7349.html
- 上一篇文章: 牧原清解专治高烧引起的热毒证败血症
- 下一篇文章: 最全治癌中药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