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生大帝儿科药签儿科体质多热像,
第一签内容:元参七分,木通六分,连翘六分,甘草三分,水八分煎四分。 保生大帝,姓吴名夲,宋朝名医,祖籍安溪县感德石门村。生前为济世良医,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民间称为吴真人,尊奉为“保生大帝”。现海内外奉有两千多座庙宇,内多有药签。今后学不揣浅陋,为神方做世俗解释,添人间烟火味,广其大德,继续造福现今大众。 一、药物释义 1.元参 从《神农本草经》的年代开始,就叫玄参,到了清初,为避康熙大帝的名讳,改名元参。按《神农本草经》记载,玄参,味苦微寒,主腹中寒热积聚,女人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目明;其后的《名医别录》记录,玄参可以下水,止烦渴,散颈下核,痈肿;这两个资料比较久远,解读较为艰难,而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记载,滋阴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滞;这些就比较接近目前的用法了。 玄者,黑也。顾名思义,玄参,就是黑乎乎的一种参,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不同于人参,到处长,所以不会太名贵。古代中医的认识结构,是用阴阳和五行搭建起来的,联系了世间的万事万物,所以各种颜色也分属五行,而且与人的五脏相对应起来。黑,就对应了水,水和肾相应,由此可知玄参是主要进入肾中起作用的;生的玄参,富水,很多汁;晒干的玄参,也是腻腻的,所以它的作用就是滋阴。 关于玄参的用法,那历史上的有好几个特殊的记录。第一个就是的温病,因为玄参色黑,入肾滋肾阴,所以呢,恰恰对治这种温病中间的肾阴亏虚导致的虚热。比如说柳宝仪的《温病逢源》,他认为,黄芩汤加玄参淡豆豉,为至当不易之方,就是这个道理。 其二,玄治疗咽喉痛,有一张验方叫做玄麦甘桔汤,它用来治疗一般的阴虚喉痹,目前广泛应用于耳鼻喉科。 第三,玄参加上浙贝母,牡蛎,古人称为,消瘰丸,用来治疗颈项部的瘿瘤瘰疠。瘿瘤瘰疠,大概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这种有结核的东西,或者说是形成包块的肿物。消瘰丸这个名,可以给人带来很多想象,所以目前临床上,治疗肿物和包块的方子中,经常看到这三味药。 2.木通 木通主除脾胃寒热,这是大约而言,不是特别准确。在历代的医书中,脾胃,心,还有膈上,心下,这几个部位,有时是互通的,大概指的是上焦中焦交界处一带。在传统中医的认知里,火热就是归入心经,因为五行中心属火,一身之火,尤其是上焦以上的火热症状,如牙龈肿痛,咽痛,口腔溃疡,都与心相关,所以清火热的必定要涉及到清心;一个学中医的都耳熟能详的方子,就是导赤散,其中的主药就是木通,治疗口腔溃疡,效果非常好;可以说木通,就是本草中清心火非常好的一个药。 所以此外,心又与小肠相表里,小肠经积热,小便淋涩不通,导致心火上炎,心烦燥扰的疾病,也用到木通,又可以祛小肠的湿热,通过祛除小肠湿热,就能间接的去心火,这个作用,就是所谓的利尿通淋。 木通,“通利九窍血脉关节”,就是可以通一身上下的经络,还有头面部的七窍,以及下阴的二窍。在应用上,比如鼻窦炎,可以出现鼻塞,流黄浊鼻涕等;还有中耳炎,耳道分泌物,以及耳部的异常感觉,耳鸣,耳塞感等等,都有用到木通的好方子。 另外就是通经下乳,古方中的催乳方,大部分有木通;因为通利的性能比较强,比如《伤寒论》那个当归四逆汤,就是用来通利血脉,治疗四肢末端血循环不良的厥冷。 传统的木通这味药,一般是用木通科的川木通,主产于江苏,两湖、四川,但是上世纪50年代以后,在药物的统收统购时,把东北马兜铃的关木通,也当作木通使用,这些年经常报道的木通导致间质性肾炎、肾功能衰竭,甚至导致肾癌肝癌的,基本上是由关木通导致的。这个是一个药材收购和使用中的失误,我们正本澄源,纠正回来就可以了。 3.连翘 《本经》讲到,连翘主寒热,鼠痿,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现代研究认为其功效,可以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用治温热,丹毒,斑疹,痈疡肿毒,瘰疬,小便淋闭。 连翘所主得“寒热”,用现代通用的语言来解释,就是有感染性的疾病。众所皆知,感染性的疾病,一开始都常常伴有恶寒发热这种症状。其次,连翘,在本草学中,被认为是疮家圣药,就是局部感染的好药。从《神农本草经》的描述分类。 瘰疬就相当于颈部淋巴结炎,往往表现为颈部周围的淋巴结肿大,一般都是附近组织炎症波及,出现的颈部淋巴结反应性炎症,触诊可以感受到,一串一串的生长,按压还可以有疼痛感。还有鼠痿,现一般认为是淋巴结核;而痈肿恶疮,就是疔疮疖肿,为皮肤或者皮下的感染;至于瘿瘤,主要表现为颈前,大概相当于目前的甲状腺这个部位的肿块,可以是感染性的,也可以是非感染性的,但脱离不了一个炎症这个机理。 因此,综合以上的说法,连翘的主治是炎症,包括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 4.甘草 古代称国老草,产于西北关外的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边缘,以及黄土丘陵地带,由中国的甘肃、宁夏,连横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这一带都长有甘草。甘草能在这种比较干燥的这个地方生存下来的,它必须有一种锁水作用,能让自己存活下来。它的这个锁水作用,是有干燥环境胁迫产生的,关系到甘草microRNA的调节。我们现在使用甘草,可以说有意或无意在用到它的这种作用,来保住人体的津液精血,借用道家的术语,就是“移花接木”。 辨证的看,甘草的这个保水锁水作用,用对场合自然能带来身体的益处,用不好了就是坏事。好处表现在,一些温热性的疾病(古称温病),消耗体内水液,那甘草就是一个非常恰当的药物。正如清朝医中国手,温病名家叶天士,所称的“甘守津还”,就是甘草这个作用最好的概况。身体的水分丰盈起来,自然人的精神状态,也随之改善,这就是所谓的补益作用。 而反向进行思考,如果像南方这种湿热的环境,水分是足够的,或者一些喝酒捱夜的人,他们身体里面的水湿也是过重的;那么,甘草能加重这种水湿。这个时候,甘草的使用,就要减少它的剂量,或者配合其他祛湿药,否则好事就变坏事了。 此外,甘草在我们的经方中,它有一个很好的作用,就是利咽喉,咽喉部不舒服的症状,可以通过单味甘草得到很好的缓解。那这种利咽作用,实际上就是改善咽喉部黏膜的刺激。做一个思维上的拓展,同样是粘膜,我们可以拓展到口腔粘膜、眼结膜、胃肠粘膜、结肠粘膜,还可以包括外周皮肤,甚至肛周皮肤等,这些部位的不适的感觉都可以用甘草来解决。这些是有现实依据的,日本人就擅长使用甘草,也是基于这种思维模式的拓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甘草调和诸药和解毒作用。中药方剂,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则组合,使用起来平均7到10味药。在中医传统的思维里面,把每一味药比作一个人,10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去作战,相互秉性不熟,很难形成合力,就需要一个调和各方矛盾的人,嘴巴甜,八面玲珑,左右逢源,虽不是作战的主力军,但必不可少,甘草被称为“国老草”,首先是它甜,其实就是甘草善于将各种用途的中药,调和到一个治疗方向,这个称谓非常形象。 甘草有非常宽泛的解毒作用,在临床应用广泛,传统的治疗方剂中,对各种药物中毒、食物中毒、动物咬伤中毒等等,都可以见到甘草的使用。今人研究,甘草解毒的有效成分为甘草甜素,甘草甜素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抗应激反应,对减少毒物吸收,提高机体对毒性物质的耐受力,能缓解中毒症状和降低死亡率,有一定的作用。 二、药方综合分析: 这张方四味药,清热泄火,滋阴解毒,兼可散结,缓急止痛。玄参滋下焦之阴,补足下焦了,上焦的火自然就不会乱串,到处为患了;木通泻心火,清膈上浮游之火,祛湿解毒;连翘被称为“疮家圣药”,皮肤肌表感染,自然不在话下;甘草清热解毒,缓急止痛,兼做这几味药的和事佬;这些药一起使用,共同起到清热泄火,滋阴散结解毒,缓急止痛的作用。 古人称道的“泻南补北法”,泻心火,补肾水,这张方几个药,正是一个很好的组合。 所以,综合以上分析,这张方是治疗小儿头面部的炎症,包括现代医学讲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咽喉炎,扁桃体肿大,头面部皮肤的感染,疔疮疖肿,如果炎症发生蔓延,还可以导致颈部淋巴结肿大。 在古代,也许包括幼儿结核,肺结核,淋巴结核等等。结核杆菌感染,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症状,咳嗽,夜间发热,自觉热气从骨发出来,消瘦等,古人称为“痨病”,婴幼儿体质较弱,卫生条件欠佳的时代,患结核病是很正常的。这种痨病,具有阴虚证的特点,从理法方药一而贯之的角度看,这几味药不失一张妙方。然而,“风痨蛊膈,神仙医不得”,治疗这个病却没那么简单,光说理完美没用,因为根据治疗结核病的临床经验反推测,这张方没办法根治结核,只可以作为改善症状使用。 那么,就论一般的感染。如果是急性咽喉肿痛,睡醒一觉起来,出现吞口水疼痛,声音嘶哑;亦或是时间稍久了,表现为慢性咽喉炎,咽部不适感,爱清嗓子,咳嗽,痰少而粘,可以使用本方,再稍事加减,就能比较好的解决问题。 或者是头面部的皮肤感染,一般的毛囊炎,或者暗疮,这张方可以使用,但如果感染扩大成为痈,或者毒气聚集成为疔,这张方就略显药力不足,或者方子结构欠合理,必须增加药味。 而头面部的炎症,可以反应性引起颈项部的淋巴结炎症,古称为“瘰疠”,一般继发其他部位感染之后,也许是这个方子最恰当的适应症。当然,这种淋巴结炎,也有一部分是直接发生的,也可以考虑使用。 头面部的急性感染,如出现在上呼吸道,可以合并分泌物增多的情况,也就是卡他症状,如打喷嚏,流鼻涕,或者咳吐浓痰等等,这种情况下,这张方子没有解表的药,或者化痰的药,就很难达到满意的效果。 三、药方的使用注意 在临床上,我们还发现这样的一个现象,值得专门指出来。就是这张方子所针对的“上火”,身体越虚弱,越虚寒的人,越容易上火。这些的小孩,偶尔吃一点煎炸的东西,或者油条,或者饼干,第二天就上火,出现喉咙痛,或者口腔溃疡,在闽南的某些地方,还严格到蒸的饭食,相信带过孩子的人对此感受尤深,也给他们带来深深的困扰。那这是什么的道理呢?我们又应该从这种现象中学习到什么呢? 人之一身阴阳两方面,互根互用,如果都充足的话,团抱在一起,就不太容易出现内生的邪气。而如果一方亏少,对另一方的约束力减弱,那么外界稍稍的变动,或阳性的因素,或阴性的因素,即容易诱发内在的阴阳也随之变化。阴虚则阳亢,道理容易理解;而阳虚出现的容易上火,是临床上更常见的,有必要阐发一下。 在平时的生活观察中,当一个人身心疲惫时,更容易被激惹,也缺乏耐心,一言不合可导致争吵,这种情况常常被人误解为“上火”,但实际是其人阳气不足了,或者面色苍白,或者消化不良;如果观察过蜡烛燃烧,也有助于帮忙我们理解这个道理。在过程当中,烛光平静,但当蜡烛燃烧快到最后的时候,蜡烛的火焰,开始摇晃不定,或快要熄灭的样子,或火焰突然燃烧得很高,这种状态,如同油尽灯枯之前的“回光返照”,所以阳气衰减或即将衰亡,表现反而会呈现出假的亢奋。 在中医的医学流派中,有一个“扶阳派”,以擅用附子、干姜著称,他们对这种阳虚导致的阳气虚亢,应该有很深的体会,他们将通过温壮阳气,把这种虚亢的情况纠正过来,称为“土温火伏”,或者“引火归元”,所以他们的眼力,实有独到之处。至于这个宗派的传人和其他私淑者将世间百病,推广到都是阳虚所致,“目之所见,无不阳虚”,恐怕又有失中道。 所以,儿科第一方,寒凉药多,对真正热性的疾病,理当是好药,但对上述的这种虚性亢奋,治疗会适得其反。那么有没有一种办法,可以纠正其偏性呢?《伤寒论》的方子,常用到生姜、大枣、甘草,虽说调营卫,实则也是也顾护脾胃的好药;如果真的热症,仍担心寒凉太过,可以加入甘草、粳米、大枣,这两则药物组合,一阴一阳,都是属于先哲好的经验,可以参考使用。 福建故称“闽”,八山一水一分田,贫苦大众还是偏多,经常是吃不饱穿不暖,可以想象的到,人群体质比较差;今时的人,生活好了,吃饱穿暖了,但嗜食生冷瓜果,工作生活的环境,长期空调风扇,所以导致的体质,也容易出现脾胃虚寒,或者是寒湿淤积。所以古人关于“寒凉伤人”的告诫,将长期有效,临床医生,处方用药,不可不慎!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mumm.com/kxsjz/5072.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药彩色图谱
- 下一篇文章: 中医世家祖传秘方大全,有临床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