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岑巩神奇洞穴常年吹15清风
神奇洞穴常年吹5℃清风 贵州省岑巩县思阳镇双龙村有个神奇的“凉风洞”,常年吹出5℃清风,当地村民把它誉为“神风”,闲暇时都喜欢去洞口享受“天然空调”。 “如此神奇!”一时间,凉风洞成为了近期遭受连续高温炙烤人群追寻的梦想。出于好奇,近日笔者一行4人驱车赶往凉风洞一探究竟。 “凉风洞”靠近思州古城 车程仅5分钟 从岑巩县城出发,约5分钟车程便到达思州古城。 这是一座风景秀丽、三面环水的老城。龙江河、新安河在城中交汇形成天然八卦,城防山峦旖旎雄奇,却是一处易守难攻的古府雄基之地。 从古城出发,沿通村水泥路跨龙江河稍寨大桥,不到5分钟车程,便到达双龙村凉风洞所处的自然寨岩屋口。 这是一个千余杨姓人聚居的自然侗寨。寨中龙溪由北向南注入龙江河,村头溪边有两眼洞泉(当地人称龙泉、龙眼)常年流淌,水温冬暖夏凉,双龙也由此得名。 古木苍苍,溪水潺潺,寨中梯田层阶错落有致……凉风洞就坐落在龙泉背后50余米高的半山腰。 洞口常年恒温5℃ 盛夏时节,骄阳炙烤。正午时分室外已是35℃高温。 沿山路前行不到4分钟,大伙已是气喘吁吁,衣服也让汗水浇透。 正当大伙疲惫不堪,有些焦躁懈怠之时,突然扑面迎来的飕飕凉风让大伙神清气爽,疲惫和焦躁早已被抛掷九霄云外。 “终于见着传说中的凉风洞了!” “哇,太爽了!” “真是太神奇、太不可思议了!” 向着风源,大伙都争先恐后地往洞口奔去。 这是一座成瓢壶状的溶洞,洞口宽3米,高.8米。洞口周围的树叶和杂草被凉风吹得沙沙作响。 从风吹树枝所产生的能量估算,风力相当于0台以上3匹家庭立式空调。用温度计测试,洞口温度仅5℃,与同时段50米外的室外35℃竟然相差0℃。 各种传说与猜测有待专家考证 凉风洞中的凉风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笔者走村串寨,采访了寨中耆老乡贤。 “小时候听老人家讲,凉风洞与龙泉洞想通,龙泉洞中潜藏着一条蛟龙,凉风洞中吹出的凉风就是那条蛟龙呼出来的气息。”据83岁的杨秀尤老人介绍,龙泉洞中还盛产鱿鱼,每年汛期洞中发大水,鱿鱼就会顺流游出洞外,村民常常是0余斤、几十斤地捕捉。 对于杨秀尤老人的解释,88岁的杨秀忠老人有不同的解释。 “我小时候亲眼见过有人乘竹筏进去过,传说凉风洞中的凉风是龙泉洞中那头犀牛翻滚时带出来的风。”杨秀忠老人还说,岩屋口因水源好,村民家家户户皆有养鸭养鹅的习惯。 今年60岁的杨再锡老人是岩屋口组长,年轻时念过书,到过省城贵阳干过地质工作。在村民眼里,他算得上是有学问、见过世面的人。“种种迹象表明,龙泉洞与凉风洞相通,至于凉风洞中吹出来的凉风,应该是受到了龙泉洞中的暗河瀑布冲击时所产生的动能形成的。”杨再锡说,要想真正弄懂形成原因,还需专家做进一步考证。(杨政权) ——摘自西南商报 贵州岑巩县投入约万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 “感谢水务部门对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进行提升、改造,即使今年出现干旱,农户也不再为饮水犯愁了。”近日,贵州省岑巩县思阳镇盘街村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让6个村民组名群众受益,盘街村党支部书记边兴鹏高兴地说。 为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和供水保证率,大幅提升饮水安全综合保障能力,06年,国家加大对小康水资金项目与中央贫困人口项目投入力度,岑巩县通过积极争取,获得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资金万元,实施饮水项目工程38处,主要是补助、支持、解决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的饮水不安全问题。项目下达后,岑巩县突出重点,落实保障措施,在“早、准、紧、稳”上做足文章,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分步实施,着重解决地处偏远、居住分散、水源困难的贫困农户饮水安全。去年月,已实施第一批项目3个,目前已完成8个、并投入使用,正在实施5个、工程进度达90%;第二批实施项目于今年8月开工,实施项目5个,已完成项目编制、批复、招投标等前期工作,项目全部建成后,将解决名贫困人口的饮水困难问题和饮水安全提升质量问题。 据了解,截止06年底,全县累计投入项目资金.06万元,实施饮水安全项目处,已解决9个村名人畜饮水困难问题。通过新一轮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补齐了偏僻边远山区贫困群众饮水安全覆盖不到位的“短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保障。(张能秋) ——摘自西南商报 (黔东南日报8月0日A版同报道) 岑巩6.6亿元打造环线旅游公路建设 今年以来,岑巩县立足于打好文化牌、绘好山水画,做靓“一城、一府、一寨、一峡谷”四张旅游名片,唱响“先游思州、再游贵州”品牌,打造国内外知名山地康养休闲旅游目的地。该县充分挖掘和保护思州文化资源,修复思州府衙、府衙大街、古思州八景、古城墙等古迹,做精思州府。充分利用“陈圆圆归隐文化”旅游资源和万亩大坝独特优势,围绕农文旅一体化深度着力,做优“马家寨”。高品味综合开发黔东南大峡谷旅游项目,重点开发山地乐园、峡谷高空蹦极、悬崖酒店、龙鳌河实景演出等旅游产品,建成黔东南第一个山地乐园,做强大峡谷,切实推动旅游业井喷式增长。目前,岑巩县累计投入6.57亿元,加强旅游景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了岑巩思旸至大榕公路改扩建工程、玉屏七里冲至岑巩白水旅游公路、岑巩白水至驾鳌慢行系统工程等3条旅游公路,共计30.6公里。旅游公路建成后,既形成思州古城、马家寨—黔东南大峡谷等旅游景区的闭合环线,又补齐了景区慢行系统工程不足的短板,大力推进了“旅游+交通”融合发展。(张能秋) ——摘自贵州民族报 扶贫产业玩转“长短叠加效应”——岑巩县岑王村村民自创“五子园”增收致富速写时值岑巩县注溪镇岑王村苹果梨俏市的季节,果农每天刚采摘下树上的新鲜梨子,总是被当地群众和周边县市的水果客商抢售一空。8月8日,在该村梨园,驱车前来采摘体验的游客和客商络绎不绝。村民潘仁德家的梨子因色泽鲜丽,口感纯正,八成熟的苹果梨也被慕名前来的游客、客商抢售一空。潘仁德今年5岁,是村里的建档立卡精准扶贫户,家中共5口人,儿子在外务工,女儿今年3月也已出嫁,现家中仅剩下他与妻子和一位80多岁的老母亲在家。“3年前利用政府提供的‘精准贷’发展了金秋梨、苹果梨5亩,今年已经全部挂果。”潘仁德掐指推算,今年他家仅靠卖梨一项收入就可实现纯收入6万余元,加上园中套种的花生、玉米、大豆等收入和儿子在外的务工费,全家人0万元收入应该不是问题。岑王村地处岑巩县注溪、天马、思旸三个乡镇交界地,全村9个村民组人。长期以来,该村由于地处偏僻,山多地少,交通蔽塞,一直是注溪镇,乃至岑巩县极贫村寨之一。目前,该村仍有贫困户8户人。为加快脱贫攻坚进程,今年以来,注溪镇党委政府转化扶贫方式,出资8万余元为该村购置了花生种子,按照6公斤∕亩的标准,免费发放给贫困农户。“为提高种子发芽率,我们还采取传统种植模式,特意在种子上抹了桐油。”注溪镇党委书记杨尤金如是说。镇党委政府还采取先种后补的模式,对农户按要求种植的农作物实行每亩00元∕亩补助。记者在采访现场看到,果园里套种花生、大豆等其他经济作物,以短养长相得益彰,长势都很好。热情好客的潘仁德顺手从自家的梨树上摘下苹果梨让大家品尝。“完全采用农家肥种植出来的水果确实香甜可口,水分糖分适中。”大家品尝后都赞叹不已。据该村党支部书记周贤明介绍,目前,该村果园已实现梨子种植余亩、李子余亩、桃子余亩、枣子30余亩、柚子余亩、辣木80余亩。今年该村采取“以短养长”模式,在尚未成林的果园里套种花生多亩、红苕多亩、大豆多亩、玉米多亩、西瓜0多亩。“全村贫困户视其家庭劳动力分配,人均亩,多的有3亩。”周贤明说。山风潺潺,果香阵阵,果林里欢声笑语盈盈。杨尤金按产值合计后说,岑王村“五子园”(梨子亩、李子、桃子、枣子、柚子)各种收入叠加,亩产已近9元。据悉,06年,岑王村已实现人均收入元。今年,岑巩县计划3个贫困村出列,岑王村在计划之内。(杨政权) ——摘自贵州民族报 岑巩县客楼镇大力发展水蜜桃助农增收近年来,岑巩县客楼镇大力发展思州颐红水蜜桃特色产业。目前,该镇已发展种植面积0亩,挂果5余亩,建成00亩以上连片种植示范基地7个。同时,已注册思州颐红水蜜桃产品商标,成立岑巩县楼外楼种植专业合作社,产业化、品牌化、组织化、规模化发展格局已基本成形。近日在岑巩县客楼镇大龙潭水蜜桃基地,果农们正忙着称秤、上车。果园里,附近的群众正在帮助摘桃、运输,前来的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这两年的桃花节我都来这里买桃。”来自凯里的潘先生告诉记者,听说桃子熟了,他又带着家人前来品桃。据悉,思州颐红水蜜桃产于岑巩县客楼镇,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引进试种至今已有40多年历史。由于思州颐红水蜜桃生长区域气候湿润,光照充足,海拔在米左右,生长土壤矿物质丰富,无任何污染,加之在生长过程中全部采用天然有机肥料及近40年的品种改良,思州水蜜桃果形大、色泽美,香气浓郁、汁多味甜、风味独特,是真正原生态绿色果中佳品,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每年桃子成熟,贵阳、重庆、湖南、广东、广西等客商都会前来采购。今年以来,该镇通过建立“产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形成水蜜桃、烤烟、思州鸡、茶叶等多个产业共同向旅游化发展的局面,初步形成了赏桃花、饮桃酒、品茶香、尝美食的旅游产业链接,确保贫困群众早日脱贫。(徐学练) ——摘自贵州民族报 岑巩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 为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综合保障能力,岑巩县通过积极争取,获得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资金万元,实施饮水项目工程38处。项目下达后,岑巩县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分步实施,着重解决地处偏远、居住分散、水源困难的贫困农户饮水安全。去年月,已实施第一批项目3个,目前已完成8个、并投入使用,正在实施5个、工程进度达90%;第二批实施项目于今年8月开工,实施项目5个,已完成项目编制、批复、招投标等前期工作,项目全部建成后,将解决贫困人口的饮水困难问题和饮水安全提升质量问题。 据了解,截至06年底,全县累计投入项目资金.06万元,实施饮水安全项目处,已解决9个村人畜饮水困难问题。通过新一轮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补齐了偏僻边远山区贫困群众饮水安全覆盖不到位的“短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保障。(张能秋) ——摘自贵州民族报 岑巩县为97名未成年孤儿建立救助档案 近年来,岑巩县民政部门认真调查摸底,为全县97名未成年的孤儿建立了救助档案。据了解,该县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以家庭为主体、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孤儿救助长效机制,明确了监护人,确保每一名孤儿都能健康幸福地成长。县财政每年对孤儿基本生活费用纳入预算,确保孤儿基本生活费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并按月发放到当事人“一卡通”帐户,今年上半年,已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费7万元,有效保障了孤儿生活所需。(张能秋肖庆平) ——摘自贵州民族报 春秋夜郎国都与岑巩木召古城 一 “夜郎最大”一语,让夜郎国名扬天下。 西汉司马迁是第一个介绍夜郎国的人,他著的《史记》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邙都最大。此皆魋结,耕田,有邑聚。”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具体指出:“西南夷者,在蜀君徼外,有夜郎国,东接交趾,西有滇国,北有邛都国。各立君长。其人皆魋结左衽,邑聚而居,能耕田。”这些文字,记叙了在中国西南地区,同一时期存在着许多王国,其中以夜郎为最大,同时也指明了,夜郎居民有固定的居所、生活方式。肯定了夜郎国都有其固定的地址。 那么夜郎国都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据《史记》载:“夜郎国,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南越以财物役属夜郎,西至同师,然亦不能臣使也。诚以汉之强,马蜀之饶,通夜郎道,为置吏,易甚。……窃闻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余万,浮船牂牁江,出奇不意,此制越一奇也。”《华阳国志》载:“周之季世,楚顷襄王遣将军庄蹻(《后汉书》作庄豪)溯沅水,出且兰,以伐夜郎,椓牂牁系舡于且兰。即克夜郎,而秦夺楚黔中地,无路得归,遂留王之,号为庄王。以且兰有椓舡牂牁处,乃改其名为牂牁。”《后汉书》载:“庄豪从沅水伐夜郎,军至且兰,椓船于岸而步战。”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楚将庄豪溯沅水伐夜郎,椓牂牁系船,因名且兰为牂牁也。” 从上述这些文字,可见夜郎国都在沅水上游,在一个可以通舟的地方之不远处。要想弄清夜郎国都在什么地方,首先必须弄清沅水的来龙去脉,弄清且兰、牂牁在什么地方。 《华阳国志》载:“楚顷襄王遣将军庄蹻溯沅水,出且兰,以伐夜郎,椓牂牁系舡于且兰。……以且兰有椓舡牂牁,乃改其名为牂牁。”《汉书》云:“无水首受故且兰,南入沅。”《水经注》载:“无水出故且兰,南流至无阳故县,县对无水,因以氏县。无水又东南入沅,谓之无口。”民国三十年(94)由舒新城等合编的《辞海》云:“芷江,(一)《楚辞九歌·湘夫人》;沅有茝兮澧有兰,茝亦作芷,世因称沅水日芷江。(二)今县名,清置,为沅州府治,城濒潕水北岸;潕水,沅水之源也。潕水别称芷江,县志以此。”年月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芷江县志》(湖南芷江)载:“芷江,古属五溪蛮地。……商周属楚黔中地,秦为黔中郡地。西汉高祖五年(前0),置无阳县,为芷江建县之始。”“无水”系汉、晋时之称谓,后称“潕水”。 又据岑巩民间傩戏唱词(晋代版)《通天桥》云:“春秋砌石建都木召里,设四十八屯,共四十八姓,号封四十八万夷濮兵屯,王名四十八庄,神号夜郎鬼国也。拜陈法祖为夷濮夜郎军师也,百战百胜,血言立天,百万夷民平安之也。”唱词里的“木召”,系指贵州岑巩县境内一地名。 二 据《后汉书》说:“西南夷者,在蜀君徼外,有夜郎国,东接交趾,西有滇国,北有邛都国。”东,交趾:据《华阳国志》《注释》称:“交趾,交州之一郡,辖今越南北部,治地在今河内西北。”南,依《后汉书》云,东汉时期“安帝永初元年,九真徼外夜郎蛮夷举土内附,开境千八百四里。”北面,《水经注》:“犍为武阳县……县故大夜郎国。”汉武帝分巴割蜀,合夜郎国地置犍为郡,《汉书》汉应劭曰:“犍为郡,故夜郎国。”《史记》、后晋刘昫等著的《旧唐书》、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皆说:“今泸州南大江南岸协州、曲州,本夜郎国。”北宗欧阳修等撰的《新唐书》说:“南宁州(曲靖),汉夜郎地。”据考证,其大夜郎包括的疆域(以汉代设置的郡县为准)是:贵州7郡县,具体为:夜郎(今岑巩)、谈指(今贞丰者相)、鄨(今遵义)、平夷(今毕节)、谈稿(今盘县)、毋敛(今三都)、宛温(今兴义捧乍);云南9郡县,具体为:毋单(今路南)、漏江(今泸西)、漏卧(今广南)、都梦(今文山)、朱提(今昭通)、宁州(今曲靖)、进桑(今河口)、同并(今师宗)、西随(今元阳);广西郡县,具体为:句町(今凌云)、镡封(今凤山);湖南县,具体是且兰(今新晃);越南九真(今越南顺化地区);四川郡县,具体是:武阳(今彭山)、南广(今高县)等。这些资料,充分地说明了夜郎国地域之宽广。 既然夜郎国管辖着这么宽的疆域,那么它应该有一个与之相呼应的城池,再是综合《史记》、《华阳国志》得之,其城池是肯定有的。木召古城遗址位于贵州省岑巩县境内东北,距县城3公里。该古城旧址包括今神虎岭、韭菜塘、草鞋坡、猪楼坡、杨家坡、俞家坡、棚地、鲁溪屯、下木召、河溪屯、上统口、王家坪、干山、地步坎、唐家垅等,方圆面积是,长约6.公里,宽约.公里,其占地面积为59万平方米。古城内有军库、盐库、蜡库、铸钱庄、药院、花园、马道子、店铺、军田、军土等地名或遗址。这座古城旧址,全是用石头建筑而成,按工程师计算,要修建这个古城,包括开山取石、清石运石、雕花刻字等,需要约万个工日。如果按每天5人劳动力来建造,大约需要近9年时间。 在木召古城里,随处便可看见石板上雕刻着精细的图案,有的如树叶,有的像鱼鳞、葵花、虎、鹿等,图案内容丰富,如符如箓,似文似图,奇幻奥赜,谲诡邃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还有许多花纹。有人说,这些精美花纹与丰富图案,就是关于夜郎国的一些象形方案或图腾象征,也有人说它是记载夜郎国建都之词,只要有人能够将它彻底地翻译出来,一定会让包括夜郎国的所有秘密大白于天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进行焚书坑儒,实行全国一律通用汉字。既然木召古城有象形文字,而又不是汉文,那么也就是说这个古城是建立在秦朝以前,在商代以后。中国最早出现文字的年代在商代。这么一推,木召这个古城距今就有二千二百多年到三千一百年历史。宋太宗李昉(95—)著的《太平御览》卷69引《王子年拾记》载:“周武王伐夜郎。”推论与记载相吻合。 木召古城遗址的主人喜欢6、、4、60、0这些数字,如石板上的图案有0种。在刻有太阳、树叶、鱼鳞等象形文字的石板中,有线条6根、根、4根、60根、0根等。这些数字,与西周盛行的“十二支”、“十二因缘”、“十二兽”、“二十四节气”等有着极其渊源的相关性。 木召古城遗址,其规模大小在整个贵州历史上应属独一无二。 三 岑巩古名思州,历史悠久,疆域宽广,辖贵州大部、湖南一半、四川一隅、广西部分。早在旧石器时代,思州境内已有人类活动。据年7月6日《人民日报》第一版报道,在贵州思州境内的舞阳河畔等发现了八处旧石器遗址。经专家鉴定为五至十万年前的人类活动遗址。 岑巩禹贡时期属荆州西南裔,殷周时为鬼方之域,春秋战国时期属牂牁、夜郎及楚巫黔中地,秦属黔中郡,汉为武陵郡地。《贵州古代史》说:“鬼方主体在今贵州。”《今木竹书纪年》说:“三十二祀伐鬼方,次于荆。”据《通鑑》载:“周纪四,赧王三十八年(甲申,前77),秦武安君定巫、黔中,初置黔中郡。”《元和郡县志》说:“(秦)黔中郡所理,在今辰州西二十二里,黔中故郡城是。”年《中国分省概况手册》称:“战国时期,贵州东部仍为楚国的黔中地,为夜郎国。”从地图查之,今贵州岑巩就在贵州之东部。 四 据清代著名学者谢慎修《谢氏砚考·蛮溪砚》载:“铁网珊瑚期石也,出于汉之蛮溪。盖夷人佩刀之砺也,琢于山阴也。鉴湖则放翁笔也,质如玉、纹如谷,则黯,龙尾之群,从而潜韫王之季仲也。”蛮溪砚,乃今思州石砚,据考已有四千多年历史。思州石砚曾先后得到晋代书圣王羲之,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苏东坡,唐代诗人陆游,宋代书法家米芾等人的喜爱与使用。年0月日中国解放后,周恩来总理曾三次问过思州石砚的生产、发展情况。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思州石砚存史久远,质量上乘,深得历代文化人、名人们的厚爱。思州石砚为什么得以如此的发展,应该说主要是受早期夜郎文化的影响。文化在任何朝代,在朝廷,都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之一。文化的深入,无论在国都或国都附近都必须是有着不可阻挡的相互渗透性,毫无疑义,对其后来的历史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传播作用与深远影响。概括一言,思州石砚的发展或思州文化的发展,与夜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重要的相关性,不可分割,相互依存。 五 数千年以来,世居在岑巩的土著民族仡佬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等与其他民族一道,共同创造了具有岑巩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繁荣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据统计,如今贵州岑巩已发现50多座生墓坟。这类坟,墓顶、墓壁、墓底盖板等均用大型石料砌筑。墓室为长方形,内径一般为长.6米,宽米,高.5米。石板大小、长短不一,一般长.33米,宽0.67米,厚0.米。有的墓壁是用整块石板砌成。其结构类型有单墓室、双墓室、并列三室等三种。墓碑无汉字,只有斜纹、鱼鳞纹等象形文字。建造如此规模的巨型石板大墓,费料耗工,有的一块石板重就是几千斤到上万斤,需投入不少人力与物力。据贵州岑巩土著民族仡佬族称,生墓坟是他们的始祖老太祖墓。 这些生基坟无汉字,只有象形文字,推之应该是在秦朝以前,商代之后。 贵州岑巩仡佬族悬棺葬,极其特殊,该悬棺葬,在其石崖高7米,宽米的一悬崖上。据考,在其贵州岑巩白岩石壁上共有悬棺洞穴8个。年,贵州省博物馆进行清理,获悬棺葬具具,现存贵州省博物馆。同时获取肢骨、肋骨等若干。 岑巩傩戏,据资料称,距今已有数千年。傩戏,素称中国戏剧活化石。应该说,傩戏是夜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贵州岑巩木召古城遗址内,有几座墓碑上刻有“古人墓”字样的坟,每三座“古人墓”为一个正“品”或倒“品”字形。其立碑时间为清嘉庆年间。据传,古人墓碑系嘉庆年间知名人士为引起后人的注意而立下的。其实前人也不知道古人墓起源于什么年代,只认为存史久远,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六 据《华阳国志》记载夜郎竹王兴于遯水,“遂雄夷濮”,后竹王被汉王朝诛灭,族人激愤,也称“夷濮阻城”。《左传》鲁文公十六年(前6)记载:“麋人率百濮于选,将伐楚。”从上文得知,夜郎王系夷濮之族。 据《华阳国志》载:“故濮人邑也,今有濮人家。”又《嘉靖图经》云:“仡佬,古称僚。”又据《太平寰宇记》说,位于今黔东现以仡佬族居多的古思州,当时是“蛮僚杂居。” 从上述材料看,古夜郎王的后代濮人或僚人,也就是现在的仡佬族的祖先。如今在贵州岑巩居住着许多仡佬族人,他们自称是开辟贵州的土著,是最早开发贵州土地的主人,现今在岑巩仡佬族居住的一带还流传着:“仡佬仡佬,开荒僻草”的歌谣。还有今岑巩仡佬族人家的一些神龛上供奉着“地盘业主,古老前人”的神位。仡佬族死人出丧时一律不扔“买路钱”,言下之意为所有地盘均属仡佬族。 岑巩仡佬族有两种奇异有趣的婚恋习俗:打牙吐齿与咬手定情。仡佬族的婚姻是通过自由恋爱而缔结的。青年男女之间,若谁喜欢上谁,便抓住对方之手咬上一口,如咬得重,甚至咬出血,则表示十分倾心。青年男女之间通过对歌相互认识、了解,进而发展到情投意合而结合在一起,这时双方各打下一颗上齿牙,相互交换后吞下肚去,以表示对爱情的忠贞,至死不变。 七 据《华阳国志》载:“有竹王者”兴于遯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武,遂雄夷濮。氏以竹为姓。捐所破竹于野,成竹林,今竹王祠竹林是也。王与从人尝止大石也,破石存焉,后渐骄恣。” 这就是说夜郎王兴,姓竹,生长于水滨,后来雄居蛮夷。自古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竹”、“木”二字常为混用,其意不分彼此高下,如“这片竹木多茂盛”。其意非常明确,竹乃木,木乃竹也。又据我国最早的古书《尚书·洪范》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木,在古代为五行之一。洪范,尚书篇名,旧说相传为商末箕子所作,以此向周武王陈述天地之大法。从中看出夜郎王取“木”之意之深刻,“木”就是代表天地之间的大法,即神也。木,木星也,又称岁星,它是行星系里最大的一颗星宿。《汉书》云:“夜郎东接交趾,自西徂东,奚啻千里。”这足以说明为何夜郎国可以言天下之大的道理了吧。 “召”字本身就是一个象形字,言下之意为这个国家坚不可摧。“召”字的下半截“口”字代表国家,天下乃“口”。上半截“刀”形说明这个国家周围踞有雄兵,像刀子一样,不可接近。 再,“木召”二字,根据《易经》说:“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象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木召”二字合并为九画,“召”字乃五画,显然“九五”之势完全符合《易经》学说。又“木”为四画,阴者,代表天地之间的鬼神。“召”字五画,阳也,意为一支充满生机勃发的人。“木召”二字,其意是说,夜郎国人是受天地之间鬼神保护的一支人,是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队伍,他们永踞天下。(景戈石) ——摘自贵州政协报 岑巩:.7亿元“贷”动扶贫产业发展 “真感谢政府‘特惠贷’的扶持,让我有了脱贫致富的养殖产业。”说起“特惠贷”的好,岑巩县天马镇苗落村洞湾组沈运德高兴地说,去年他获得5万元“特惠贷”资金扶持,目前发展养羊40只,每年实现创收0万元。这仅是该县“特惠贷”“贷”动扶贫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特惠贷”是全省推出的精准扶贫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产品,由农村信用社向建档立卡贫困农户中有贷款意愿、有创收增收项目、有创业就业潜质和一定还款能力的农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除担保抵押、扶贫贴息支持、县级风险补偿”的特惠金融信用贷款。为了把这一惠农政策落到实处,让更多精准扶贫户能摘掉贫困的帽子,该县层层分解任务,强化考核,设立风险补偿基金专户,并注入万元基金,全力做大做精做实“特惠贷”工作。去年以来,该县农信社对户贫困户建立信用档案,评级授信户,为“特惠贷”发放提供了保障。 截至6月底,全县累计发放“特惠贷”户,贷款万元,其中,06年发放贷款万元、贫困户户,财政贴息94.万元;今年贷款9万元、贫困户77户。 通过“特惠贷”“贷”动,让扶贫产业发展风生水起,去年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8.亿元,增长6.%,全年减少贫困人口.万人、实现个贫困村出列。今年,该县大力发展杂交水稻制种、蔬菜、油茶、茶叶、精品水果、林药、养殖等特色扶贫产业,上半年预计完成农业总产值7.8亿元,同比增长5%,通过扶贫产业支撑,确保全年将减少贫困人口万人以上、实现3个贫困村出列的目标。(张能秋) ——摘自贵州政协报 “多元化”谱就脱贫致富曲 ——来自岑巩县扶贫现场的精彩镜头 岑巩县大力发展畜牧业,以市场为导向,采取多元化生态养殖为“龙头”,促进畜牧业整体发展,带动贫困实现增收,谱写了一首首脱贫致富曲。 拓展“空中牧场”:生态养蜂“富民曲” 近日,笔者走进岑巩县客楼镇白水村白水昌荣专业合作社,采访中了解到,今年该合作社投入扶贫资金50万元,养殖胡蜂00窝,可创产值万元,覆盖贫困户5户、65人。“去年我养殖40余窝胡蜂,轻轻松松就实现创收4万多元。”合作社理事张先超高兴地对记者说。 像张先超一样,客楼镇下寨村龙山组罗德连去年养蜂0群、实现创收万元,生态养蜂真是酿造了增收致富的“空中牧场”。 近年来,该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种植油菜近6.8万亩、精品水果6.8万亩、茶园4.3万亩、油茶3.6万亩,蔬菜万余亩,这些特色产业春季花香万里,加上天保林和退耕还林的实施,给蜜蜂的生存环境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保障。 蜂蜜不仅是保健食品,而且是药用价值很高的“百草药”,备受城乡群众青睐,市场价格也不断增长,特别是农村纯天然的蜂蜜,每公斤可销售00元左右。 为了提高蜂农的养殖技能,近年来,该县举办了由蜂农参加的养蜂技能培训,对养蜂相关知识与技术进行现场讲解、指导。在客楼镇建成中蜂养殖基地,养殖中蜂50余群,种蜂群除本地选留优良蜂种外,还从浙江和广西引进优良蜂种,不断提高蜂蜜品质和产量。同时,在水尾镇建成胡蜂养殖基地,胡蜂成为白水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去年,该县发展蜜蜂养殖户00余户、养蜂0群,蜂蜜产量达8吨左右,实现蜂蜜创收余万元。 培育“水中牧场”:催生稻鱼“和谐曲” “去年搞了5亩地的稻田养鱼,不仅水稻实现增收,而且亩产田鱼50斤,实现稻、鱼双丰收。”说起稻田养鱼,该县思旸镇岑丰村新尾组村民杨洪基高兴地说。今年他又实施稻田养鱼5亩,预计田鱼增收近万元。 为了多渠道促民增收致富,确保今年3个贫困村和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该县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实施“6个00万”稻田生态种养工程,大力推进稻田养鱼项目,以种稻为主体,种养结合,稳粮增效,提升水稻的品质,由扶贫部门采用招投标方式,通过扶贫项目资金,采购鱼苗免费发给精准贫困户喂养,助推稻田增收增效,拓宽贫困农户收入渠道,稳定经济来源。 6月以来,为发展稻田养鱼,该县利用扶贫项目资金,在思旸、天马、羊桥、客楼等乡镇免费发放鱼苗达00余万尾,为贫困人口实现增收提供保障。 今年,全县个乡镇完成稻田养鱼4万亩,财政扶贫资金实施.6万亩,其中开展生态稻鱼种养示范面积00亩、推广面积亩,带动广大农户常规稻鱼面积3.7万亩。预计投放鱼苗00余万尾,实现亩产“百斤鱼”、“千斤粮”的稻鱼双丰收目标。 为拓展“水中牧场”,该县还在凯本、羊桥等乡镇,组织农户利用山塘、水库、溪水等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带动群众发展大鲵、甲鱼养殖,兴建网箱、鱼塘等“水中牧场”余个。目前,全县“水中牧场”养殖风生水起。上半年,全县完成水产品产量90.3吨、增长5%,预计产值达5余万元。 集约“山地牧场”:弹奏抱团“增收曲” “我养殖余头野猪,去年实现创收80万元。”羊桥乡龙湾村高应权投入50余万元兴建“岑巩县高升野猪生态养殖场”,去年他建成了电商服务站点,通过网上进行销售,“抱团”带动0余农户共同发展。 在大有镇茂隆村,一个投资余万元、年出栏生猪万头的现代化标准养殖厂拔地而起,这正是“80后”硕士研究生、茂隆村党支部副书记郑培坤带动茂隆、凉水井、长溪、木召、汤江溪等5村发展养猪产业的示范基地。 近年来,该县围绕生态畜牧业做文章,开展“一户一技能”创建活动,对养殖业进行专场培训54期、6人次,发放技术资料.万份。目前,全县培育养殖专业合作社94家,发展山地规模养殖户,其中规模养殖场共93个,“抱团”覆盖贫困户0余户。通过不断推广畜牧品种改良,建有猪品种改良点50余个,优化畜禽品种,提高了良种存栏及产品产量比例,形成了猪、牛、羊、家禽全面发展的格局。 目前,该县发展规模养殖,带动全面发展,建立养殖协会带动,使养殖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上半年,完成生猪出栏6.万头、牛0.43万头、羊.83万只、家禽3.46万羽,完成肉类总产.4吨、增长.3%。预计完成畜牧业总产值3.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47.5%,让近4万农户实现增收。(张能秋) ——摘自黔东南日报 主管:中共岑巩县委宣传部 主办:岑巩县新闻中心岑巩县网信办 总策划:陈永祥 总监制:周仁维 执行总监:杨政权 编审:徐学练 编辑:姚惠 请长按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mumm.com/kxsyl/8925.html
- 上一篇文章: 资环要闻ldquo3D资源数字地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