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参”

伴随人们生活条件提高,各类参也进入寻常百姓家。作为药食同源的各种参,经常有人咨询我,某某参怎么服用?有什么作用?今天我们一块讨论。

“参”这一家子,成员众多,兵强马壮。按照生物学分类,有的是近亲,有的属于不同的科、属、种。除了闻名遐迩的人参外,还有党参、西洋参(花旗参)、高丽参、丹参、苦参、玄参、沙参、东洋参、太子参、明党参等。这些“参”如一颗颗明珠,在中医药文化领域散发着璀璨的光芒。在中医中,这些“参”有着不同的作用和用途。

自古以来,参就是一味大补的中药,体质虚弱、疾病缠身的人们常常通过服用参来调理身体、治病救人。然而,人们对参的了解还仅仅限于“人参”这个名字,其实,人参只是参的一种。

然而,它们名字中虽然都有一个“参”字,却不意味着它们“同姓三分亲”。它们有着各自的历史、功效,也有着各自的使用禁忌。在调理身体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针对病人症状的参,否则,不仅达不到调理治病的效果,还可能适得其反。

一、人参

:温

:甘、微苦,平。

:归脾、肺、心经。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3~9g,另煎兑入汤剂服;野山参若研粉吞服,一次2g,一日2次。

:不宜与藜芦同用。

:置阴凉干燥处,密闭保存,防蛀。

:炖服时:将参切片放入碗中,加适量水后密闭碗口,放入锅内隔水蒸,蒸1~2小时即可。含服时:将参切成薄片,放入口中含服。泡服时:将参打散装入袋泡茶袋中放入杯中,加入开水,泡5分钟即可饮用。

人参因为形似人形而得名。其中,野山参无温燥之性,大补元气,乃参中上品。人参虽名贵,但连续长时间大量服用人参,可产生头痛、失眠、心悸、血压升高、精神抑郁等不良反应。故体弱滋补者、动脉硬化、高血液黏度、失眠、胃病、胆囊炎和胆结石者,以及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也不宜过多服用人参。服人参时不宜喝茶和吃萝卜,以免影响药力。

:大黄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大补过量易流鼻血。野山参:一般生长在海拔~米的原始高山森林中,由于自然环境的变迁和人类不断的采挖,目前已经极为稀少,更是珍贵的绿色天然补品。林下参:是模拟野山参的生长习性和生态环境,选择适宜山参生长的山林,采用人工播种,自然生长,不进行任何人工管理的人参。林下参经过20年以上的自然生长,其质量可与同龄的山参相媲美。其药用价值极高。移山参:是由野山参幼苗移栽到自己参地后,人工培育的品种。从野生自然环境移栽到山地池床种植环境,所以叫移山参。移山参是山参的一种,属于半野生人参。园参:人工栽培于园地的参,故称园参,民间称“人参”的多为此种。园参由于加工方法不同,又分生晒参、白参(糖参)、红参等。综上,不要傻傻的分不清,别人说是野山参就信以为真,极易造成上当受骗。你手中的极可能是移山参,最多是林下参。绝对不可能是野山参!

红参高丽参

高丽参、东洋参、红参都属于人参,仅仅是产地不同,炮制方法不同而已。

二、党参

:性平。

:味甘、微酸。

:归脾、肺经、肾经。

,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的功效。党参药效较人参弱,但兼有补血功效,一般慢性虚弱病症都可选用。党参的主要功能是补气,最宜用于平素倦怠乏力、精神不振、语音低沉、自觉气短、稍一活动就喘促的肺气虚弱者。

一般可以搭配枸杞,用于滋补肝肾,老人出现视力模糊、头晕耳鸣、腰腿酸软等表现时可以使用。

三、西洋参

:凉

:甘,苦

:心,肺,肾

清热养阴、生津止渴。用于气虚阴亏,内热,咳喘痰血,虚热烦倦,消渴,口燥喉干。用量3~6g。益肺阴,清虚火,生津止渴。治肺虚久嗽,失血,咽干口渴,虚热烦倦。

1、含化法将西洋参放在砂锅内用水蒸一下,使其软化,再切成薄片,放在干净的玻璃瓶内或瓷瓶内。每日早饭前和晚饭后各含服2~4片,细细咀嚼咽下。

2、冲粉法将西洋参研成细粉状,每次使用5g参粉置于杯中,冲入沸水加盖约5分钟即可饮用,可重复冲服几次至无味。

3、炖服法将西洋参切片,每日取2~5g放入瓷碗中,加适量水浸泡3~5小时。碗口加盖,再将碗置于锅内,隔水蒸炖20~30分钟,早饭前半小时服用。

4、蒸服法将西洋参用小火烘干,研成细末,每次取5g,将一个鸡蛋拌入,蒸熟后服用。

5、煮汤法将西洋参切成薄片,做菜汤时每次放入约10g共煮。

6、泡酒法用西洋参30g置于净器中,用米酒g浸泡,密封7日后取食,每日两次,每次空腹饮用20毫升。酒尽再添,味淡后取参食之。

7、煮服法将西洋参切片,取3g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用文火煮10分钟左右。趁早饭前空腹,将参片与参汤一起服下。

西洋参与人参同科同属,但是功效却并不相同。西洋参滋阴清火,有益于补气生津、清火除烦。适用于虚热的牙痛、咳痰、肠热便血等症状,但是由于性偏微寒,因此脾胃虚寒、大便稀溏的人不建议长期使用。

四、丹参

性微寒,味苦。

 归心经、肝经。

祛瘀活血,止痛、止痛经、清心除烦。属活血化瘀药下分类的活血调经药。

丹参是一味常用中药,味苦性微寒,具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等作用,适用于血瘀、血热、血瘀兼热或血热兼瘀所致的各种病证,尤为妇科、内科及外伤科证属血瘀兼热者所常用。用量9~15克,煎服,大剂量可用至30克。用治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积聚、胸腹刺痛、热痹疼痛、疮疡肿毒、心烦不眠;肝脾肿大、心绞痛。

月经过多而无瘀血者禁服,孕妇慎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五、苦参

性寒,味苦。

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用于热痢,便血,黄疸尿闭,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外治滴虫性阴道炎。

4.5~9g。外用适量,煎汤洗患处。

苦参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驱风杀虫、止痒安神之功效,为历代中医治疗多种皮肤病所推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苦参有抗炎、抗癌的作用,可治疗慢性肝炎、肝损伤和肝纤维化。此外,还有明显的镇静、催眠及抗炎抑菌等作用。

六、玄参甘、苦、咸,微寒。

归肺、胃、肾经。

凉血滋阴,泻火解毒。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津伤便秘,骨蒸劳嗽,目赤,咽痛,瘰疠,白喉,痈肿疮毒。

玄参别名元参、黑参、浙玄参,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在中药方中经常配伍入药,如咽炎片、清喉咽合剂等,有滋阴降火、润燥生津、消肿解毒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玄参除有抗炎和抗病毒作用外,还能降压、抗血小板凝集和降血糖,以及对脑血管损伤有保护作用。

七、沙参

南北沙参各有异。性微寒,味甘,具有清肺养阴,益胃生津的功效。沙参不像其他大多数的「参」都有补气功效,一般来说,北沙参清胃养肺的作用要强一些,所以适用于肺胃阴虚有热之证。而南沙参还有益气及祛痰作用,较适宜于气阴两伤及燥痰咳嗽的人群。

南沙参

北沙参

南北沙参的区别::南沙参属桔梗科,北沙参属伞形科。:南沙参甘淡,性平,北沙参甘寒。:南沙参补肺脾之气,适用于脾肺气虚,倦怠乏力,食少,自汗,舌淡,脉弱者;北沙参善养肺胃之阴,适用于热病后期或久病阴虚内热,干咳,痰少,低热,口干,舌红,苔少,脉细弱者。另外,就二者质地而论,北沙参坚实,南沙参空疏,坚实者用于养阴,空疏者用于补气。

沙参有南北之分。南沙参性味甘,微苦,凉;北沙参性味甘,苦,淡,平。南、北沙参均具有养阴清肺、祛痰止咳等功效,适用于治疗肺热燥咳、虚劳久咳、咽干喉痛等证。现代医学研究指出,南沙参祛痰、强心作用较明显;北沙参有加强呼吸、升高血压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沙参性微寒,只适宜肺胃阴伤而有热者,所以,风寒感冒咳嗽、寒痰咳嗽及脾胃虚寒者应慎用。

进补建议:南沙参润肺止咳:用于肺阴虚之久咳干咳常配贝母麦冬。北沙参养胃生津:用于胃阴虚津液不足之咽干口渴常配麦冬石斛、花粉。参类虽是进补佳品,但也要讲究进补时间与进补用量。

八、太子参补气不上火微温。

甘,微苦,

归脾经、肺经。

具有补益脾肺,益气生津的功效。太子参药力较弱,其补气、养阴、生津与清火之力俱不及西洋参。是补气中的一味清补之品。多用于脾虚食少、气阴两亏、倦怠自汗、肺虚咳嗽、津亏口渴等等,而不宜温补的人。

挑选太子参以肥润、黄白色、无须根者为佳。太子参日常可以煮鹌鹑,适合脾气虚弱、胃阴不足的人群服用。

九、明党参

来源:为伞形科明党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干燥根。主产于中国江苏、安徽、浙江。

性微寒。

味甘、微苦,

归肺、脾、肝经。。

清肺、化痰,平肝、和胃,解毒。主治痰火咳嗽喘逆,头晕、呕吐,目赤、白带等。

另外,因拳参、珠子参、竹节参、华山参等应用小众,在此不做赘述。

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mumm.com/kxswz/7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