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治白癜风疗效更显著 http://www.txbyjgh.com/m/

什么是“寒”?从人体上来说,寒就是热量不足的一种综合表现。什么是“寒证”?寒证就是人体热量不足导致的各种证候。

从全身整体方面说,有表寒,有里寒,有阴邪直中之实寒,有阳虚所致之虚寒,有“火中内伏之寒”及“火郁似寒”、“虚阳外越”之“假寒”。

在表寒之中。又有“风寒”、“寒湿”、“阴暑”、“凉燥”、“伤寒”、“冒寒”之分;

在里寒之中,除了阳虚所生内寒、火中内伏之寒及火郁似寒、虚阳外越的假寒外,比较常见的就是由于饮食生冷,或服凉性药物过度,或居处高寒地区,衣被不能适体等而引起的五脏六腑之寒。

寒证的症状

表寒证可见全身肌肤肌肉恶风恶寒,发热,喜近衣被,头痛项强,身痛腰疼,骨节疼痛,舌上无苔,或舌苔淡白而薄润,口不干,不苦,不渴,不喜冷性饮食,或鼻鸣干呕,或咳喘吐稀痰,脉浮而紧;

里寒证则见腹痛腹满,呕吐下利,四肢厥逆,喜热恶寒,不敢服冷性饮食,勉强服食,则腹症加剧,脉沉紧或沉迟,在一年之中,夏季病减,冬季病增,在一日之间,午前轻而午后加重。

单纯的表寒证或里寒证,实寒证或虚寒证,并不难辨识,但临床上寒热往往多以错杂的情况相间出现,因而寒热夹杂,孰多孰少,寒热真假,孰真孰伪,就成为考验医生辨证诊断水平,和影响患者疾病转归的关键。

如曾治一经西医诊断为副鼻窦炎的患者,穿刺有脓,头痛剧烈,鼻涕黄稠,口不干,不喜冷性食物,腹满,胁肋胀痛,舌淡苔薄,脉弦紧,为寒热夹杂,兼有气郁之证。给予逍遥散加银花、连翘、川芎、白芷、黄芩、干姜,1剂病减,3剂而愈。

又如曾治一例咳嗽,就诊时病已迁延20多天,症见两胁胀满,痰多易咯出,咽干,口苦,但不喜饮,兼见头痛。诊为肝气郁结,上热下寒之寒热错杂证。治以寒温并用之法,给予桑皮、贝母、柴胡、香附、橘红、半夏、茯苓、杏仁、干姜、黄芩,以清肺,温脾化痰,解郁,平调其寒热。1剂即见好转。

对于寒热真假之辨,最为紧要。当症状表现似是而非,难以辨认时,应舍症取舌,观舌苔之干燥与否,口渴之喜冷与否。答案肯定,则为热证无疑,虽身兼寒证,是为假寒;若答案是否定的,则为寒证无疑。即如认一个人一样,不论其穿什么衣服,都能够认出来,这就说明已经抓住其本质特征了。诊断疾病也是一样,不能凭其现象的某一点,而是本质上的特点才行。曾治一例浑身大热、大渴患者,看似热证无疑,但细察其舌,见无苔而润,口虽渴但不喜冷饮,当时考虑其热象属假,阳虚内寒是真,遂给予真武之类药品而愈。

寒中包火与火中伏寒

治夹杂证而见长,特别是识别夹杂证中相反证之孰多孰少、孰丰孰客,需要能判断出比例,进行量化分析,然后据此对证下药,而一举获效。

在寒热夹杂证中,首先应区别寒中包火证与火中伏寒证之不同。寒中包火证。以寒证为主,火证往往不甚显著;火中伏寒之证,以火证为主,而寒证也往往不甚显著。在这种情况下,怎样知道是寒中包火或火中伏寒呢?

只有根据治疗经过,先行试探性治疗,以药测证,方能辨别清楚。盖寒中包火证,单用温药治疗不但不能取效,反而出现火证的表现;火中伏寒证单用寒凉泻火药治疗,也不能取效,反而出现寒证之表现。

至于寒证热证区分明显的寒热夹杂之证,开始时寒热并用自然可以治愈,无须另立名称,徒乱人意。寒在肺中日久,变从火化,则当以火证治之,无须顾其寒。风寒咳血,多因外感日久,陈寒入肺,因寒动火,损伤血络,而致咳嗽日久不愈,形成寒中包火或火中伏寒之寒热错杂证。医者往往因辨不清以寒证为主之寒中包火证及以热证为主之火中伏寒证而乱投药,将寒热比例颠倒,终因误治酿成痨瘵,慎之慎之!

有一类人你说她怕冷吧,她吃啥都上火,你说她怕热吧,她每天还都要抱个暖手宝。一吹风就感冒,一吃辣的,甜的就口腔溃疡,内呈一派热象,外现一片寒象。我们一般叫她“寒包火”。

这种现象中医上称为郁热,气机郁滞导致阳气不能外透到机体表面,所以体表呈寒象,热邪郁伏于内,故内呈热象。一个千古名方升降散、升清降浊,行气活血,透发郁热,能使你告别”寒包火”,不在怕冷,也不再反复上火,烦躁......

升降散组成:

白僵蚕6克、蝉蜕3克、大黄12克、姜黄9克。且看各味如何升清降浊,清透郁火。

白僵蚕,白色入肺,且蚕吃的是桑叶,汇聚了天地清化之气,轻清发散,既能祛风又能散肺之风热,肺热所致喘嗽,中风失音,惊痫,头风,喉风,肌肤瘙痒等均可用其治。蚕到死丝方尽。蚕之丝原本是要吐出来的,感染白僵菌后,所有形成未形成的丝收涩,干涸硬化。丝有连接之性,类似筋脉血管,而人体筋脉为肝所主。加之其僵,风难奈何,而体内肝木易生风,故僵蚕可治肝病。无论肝经风热上攻之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牙痛,还是风寒入里引起肝风内动,导致筋脉振擅痉挛,甚至头重脚轻,步履不稳,手足麻木等。均可用白僵蚕之理肝肺,去风热而治。

蝉蜕,蝉蜕下来的皮,清轻灵透,性寒,能散火降热祛风。加上其味咸收甘补,有外散皮肤风热而祛湿止痒,内避血热生风,抗高热惊厥抽搐之妙。无论中风,痉症,咳嗽哮喘,咽喉肿痛,音哑等,甚至目赤肿、翳膜遮睛,皮肤斑疹瘙痒疮毒,小儿惊风、夜啼等,均可采用。

蚕与蝉,一个僵硬,一个清轻,仅看外观便有升降模式。且二味均能祛风,这和二者均只有小便没有大便,善于利水,对于湿浊困阻所致的高热效果优良相关。无论外感高热,还是湿热,甚至热极生风,均可用二味加减,透热外出。

姜黄,色红,得火气多,苦温辛燥,有治气之功。能以极快的速度气化身体浊气,畅通气中之血,通利血中之气,由此行气解郁,理气散结,通顺气血津液,被医家评为破血立通,下气最速。可用于一切积滞之气,瘀血阻滞之症。内能治胸胁刺痛,胸痹心痛,痛经经闭,肌瘤,外能除风寒湿痹,肩臂疼痛,跌扑肿痛等。大黄与姜黄一样为根茎,活动范围广,肝脾胃心、大肠经,都是它的地盘。是荡涤邪热的名药。其泻热从中焦脾胃而始,往下通利水谷,荡涤肠胃,破积滞,行瘀血,除秽浊,上下通行而散邪。邪去则元气自复,安和五脏,故有以通为补之妙。二黄相配,姜黄驱邪伐恶,行气散郁。大黄上下通行,使热下行。可谓有升有降,正如二者根类中药的特色。根类中药向下深达土中为降,向上为全株提供养份为升。而以深达土中方能益于全株,故以降为主。“热者寒之”里有热邪,故当以寒凉之品清之。但清热时,一定要勿过寒凉,因过寒则遏伏气机,则热邪更不易透达,当选用寒而不遏之品清热最宜。方以僵蚕为君,辛咸性平,气味俱薄,轻浮而升,善能升清散火,祛风胜湿,清热解郁,升而不霸,为阳中之阳。蝉蜕为臣,甘咸性寒,升浮宣透,可清热解表,宣毒透达,为阳中之阳。姜黄为佐,气辛味苦,行气活血解郁。大黄为使,苦寒泻火,通腑逐瘀,推陈致新,擅降浊阴。四味相配,共同宣通阳气,升清降浊,散去表里三焦郁热,通利气血,和内外,身体也便正常运转起来了。由于致郁原因各异,热邪轻重不同,正气强弱不同,故临床使用升降散时,可根据病情加减因湿遏热郁者,加茵陈、滑石、佩兰、石菖蒲等;温邪袭肺致郁者,加淡豆豉、栀子皮、连翘、薄荷、牛蒡子等;情志怫郁致郁者,加玫瑰花、代代花、绿萼梅、川楝子等;瘀血而致热郁者,加赤芍、牡丹皮、桃仁、红花、紫草等;痰浊蕴阻致热郁者,加瓜蒌、川贝母、黛蛤散、杏仁、竹沥等。高步升,42岁,医院北院。年7月12日10时,其爱人景老师急来邀诊。42岁,正值壮年,发病为盛夏。

至家,见酷暑盛夏之际,10平方居室,门窗紧闭。患者身围棉被,头顶热水袋,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手冷过肘,足冷过膝,移时呃逆一声,神情恐慌,口不能言。盛夏如此怕冷,寒证阴证无疑。大汗淋漓,伤寒论中说“阴证不得有汗”,此有汗为阳之将脱,兼有手冷过肘,足冷过膝的四逆证,又有阳气上脱的呃逆,断为危证。

脉沉迟微细,58次/分,舌淡胖水滑。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脉沉微细,即病在少阴。脉迟,58次/分,为阳不足,为寒。

询之,景老师言,病已6年。年底,从天津病归,已转劳保。服药数百剂,不效。今日外出理发,店内高悬电扇,觉冷风从百会、大椎、风池、风府侵入,立即寒战嘎齿,不能支持。理得一半,急急返家,十分狼狈。年底即从天津病归,至今(就诊时年7月)已病6年半多,复又感受风扇之风寒之邪,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侵入,以致病情加重。

觉上入之冷气下压,脐中有强烈之冷气上攻,二气在两乳之间交战。喘急恐惧,几近昏厥。此为患者体质下焦阳虚寒重,复又感受外界从外而内、从上而下之寒邪,外邪引动下焦寒邪上冲,引发奔豚,此奔豚即肾中寒水携冲脉上冲所致。

病情危急,如此大汗不止,顷刻必有亡阳之变。急疏温氏奔豚汤大剂,温肾回阳,镇敛冲气,加山萸肉90克敛汗固脱。温氏奔豚汤组成:附子、肉桂、红参、沉香、砂仁、山药、茯苓、泽泻、牛膝、炙甘草。

此处一诊方,用温氏奔豚汤大剂,按温氏奔豚汤注解,制附片剂量应为-克。

附子、肉桂,温肾助阳,祛除下焦寒邪;沉香、砂仁,纳气归肾,且砂仁能辛温化湿,让中焦湿气得化,有助于上逆之冲气通过中焦下潜入下焦;山药补肾益精,质地柔润,可以滋阴配阳,补阴而让阳有所潜;茯苓,泽泻,可以制约携冲脉上冲之肾中寒水;怀牛膝,引药下行,补肝肾而降冲气;红参,炙甘草补中土元气。因患者大汗亡阳,在温氏奔豚汤基础上,加山萸肉90克以敛汗固脱。

急煎频灌,夜12时前连进2剂。此为用药医嘱,白天10时就诊,要求至夜12时,连续服用2剂药(制附片克+/剂)。

11时趁热服药1次,10分钟后汗敛,觉寒气下潜至下脘穴处,上攻之势已弱。11时半再服1次,寒气下行过脐,腹中鸣响,转矢气1次,呃逆止,已能讲话。药既对症,下焦阳气得回,寒邪得除,坎中有真阳在,肾中寒水自然得安,所以奔豚减轻,呃逆得罢。

患者频呼家人速速换热水袋之水,须保持滚烫,始觉热气沿百会穴透入体内,头皮已烫成紫色而不觉痛。如此怪病,确属罕见。头为诸阳之会,而百会穴属于督脉,又在巅顶,阳气最为旺盛之处,畏寒怕冷如此,可见寒邪有多重,阳气有多虚。

时已正午,阳气已旺,患者思睡。嘱家人将头顶之热水袋绑好后入睡。诊脉迟弱,66次/分。肢厥已退至手腕、足踝处。正午,外界阳气旺盛,寒邪减弱,患者吃药之后,体内阳气渐旺,配合外界旺盛的阳热,肾中寒水暂安,阳气潜于肾水则思睡,脉率较初诊58次/分已有所增加,也是阳气渐复之兆。

7月13日二诊:今日患者神识清朗,厥回喘定,已能回答询问。诉昨夜12点至1点之间,脐下冷气有上攻之势,但未攻上来,一夜提心吊胆。晚上12点至1点,为子时,子时天地间阳弱而阴盛,阴寒盛则病情易加重,但是因为服用了大剂量温阳敛冲中药,所以肾中寒水未上冲起来。

仍怕风,喉间有水鸡声,舌如前,脉沉弱,77次/分。原方加生半夏30克,细辛、五味子各10克,鲜生姜10片,枣10枚,日服1剂,3剂。喉间有水鸡声,这是喉中痰鸣音,诊断为有痰,结合患者前后诸证,诊断为肺中寒痰,所以加半夏化痰,细辛温肺化饮,五味子敛降肺气。仍怕风,此为营卫不足,加生姜大枣以护脾胃,补充营卫之气。

7月20三诊:稳步好转,痰已消,腰困重。脉80次/分。改方,温氏奔豚汤大剂,加肾四味60克,3剂。既然痰已消,大汗淋漓已敛,所以改为温氏奔豚汤原方,去掉山萸肉、半夏、细辛、五味子。腰困,腰为肾之府,此为久病肾虚,加肾四味各15克。

7月23日四诊:今日患者已能下床游走一阵,仍畏风冷,紧抱头顶热水袋不放。食纳精神见好。说明患者肾阳仍未恢复,伏寒外邪尚未除尽。

详述病之起因,始知患者年在天津工艺厂时,车间整年不见阳光,阴冷殊甚。日久体质渐衰,不耐风寒,时时感冒。常年在阴冷环境工作,损伤人体阳气,阳气受损,足太阳、督脉抵抗外界寒邪能力下降,则易感冒。

开始服点西药尚能抵挡一阵,后来不效改服中药,每服必全身出汗,汗后可好三五日。未及痊愈,又重复感冒,又服汗剂,暂告缓解。之后,身软神疲食少畏寒益甚,终至病倒,获准常假,休息治疗。中药治疗未考虑病情的根本为肾阳虚,过度发汗,损伤表阳,太阳为标,少阴为本,太阳受损太过则伤及少阴。太阳虚,寒邪从太阳直入少阴,留恋久羁,病情日甚。

自觉每感冒一次,即有一点寒气积于体内。发一次汗可去一点,留一点。这是太阳的邪发出去了,但是少阴的邪未发出去,反而潜伏下来。

先是背部畏风畏冷,虽在盛夏不脱棉坎肩。渐觉胸部亦有冷气流窜,吸入之气亦冷不可挡。至年底病重返家,7个月感冒40多次。如此反复感冒,寒邪一层压一层,深伏不出。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少阴阳不足,太阳亦阳不足而无法抵御外界风寒,自然畏风畏冷。

冰冷之气,由胸及胃渐入于脐下。此气一遇阴雨天,或半夜子时之际,必有突突上攻之势,气若攻至胸际,人即不能言语,气喘不能接续。心中无端恐怖,常觉背后有人影,天晚即足不出户。腰困特重,坐不是,站不是,躺卧亦不能减。阴雨天,或者半夜子时,均为自然界阴盛阳弱之时,寒邪重,则引动患者下焦肾中寒水上冲,发作为奔豚。肾主恐,肾阳不足,则无端恐怖,夜晚不敢出门。肾阳虚,则阳不化阴,阳损及阴,因此腰困。

据上症情,确属久病正虚,过用疏解,多汗伤阳,卫外失固,寒邪由皮毛、经络渐渐深入于脏,已成沉寒痼冷顽症。温氏奔豚汤既已得效,则知与本证病机相合。拟续投本汤,加肾四味鼓舞肾气,紫石英温肾镇冲,生山药滋阴配阳,以此开冰解冻之剂,消磨推荡冰结之寒积,以黑芥穗之深入血分引药达于病所,引伏寒渐渐外透。附子30克,生山药60克,油桂1.5克(冲),沉香1.5克(磨汁对),砂仁3克,煅紫石英30克,红参(另炖)、肾四味、泽泻、怀牛膝、炙草各10克,黑芥穗3克。

紫石英有温肾、镇纳冲气之效,配合温氏奔豚汤,有锦上添花之效。

9月23日五诊:上药于两月内守方连服43剂,计前后五诊,大伏天用附子克,不热不渴,每服必腹内鸣响,频频矢气,寒邪渐渐下泄。附子用对症了,大伏天也不会感觉热感觉渴,用错了,三五克也会让患者又热又渴,这是判断附子是否用对的一个鉴别方法。当然,配伍不当,哪怕用对了,可能也会让患者又热又口干口渴,需要灵活考虑、综合鉴别分析。

每服必腹内鸣响,频频矢气,这是坎中真阳旺,肾中寒水得安,肾阳蒸动中焦脾胃运化,中气得转所致。

又觉脐中有热气转动,肩背部出汗时有凉气外冒,腰困大减,食纳大增。其长达6年之久之肩背沉困如压一磨盘之状始解,畏寒始罢。脐中有热气转动,食纳大增,此亦为肾阳蒸动脾胃中土运化所致。肩背部出汗有凉气外冒,此阳气恢复,驱逐太阳经伏寒外出。腰困大减,为肾阳恢复,阳能化阴,肾阴渐复。

但外出仍要戴双层口罩、棉帽,系围巾,穿棉大衣。病人虚损之途,非旦夕可以图功。嘱慎起居,绝房帏,忌生冷,善调摄。每夏服培元固本散一料,温养五脏,以待正气来复。积4年,至年,奔豚痼疾,得以根治。形体渐渐丰满,3年未曾感冒。患者外出仍要戴双层口罩、棉帽,系围巾,穿棉大衣。说明肾阳尚未完全恢复,伏寒尚未尽除。患者久病,当初反复发汗伤及太阳与少阴,肾阳久伤,寒邪久伏,虚弱至此,病去如抽丝,非旦夕可图,只有量变才能达到质变。所以要求患者遵医嘱,每年夏天服用培元固本散,冬病夏治,以图身体根基逐渐稳固,等待正气来复。

当年7月某晚子时,忽觉胸背部即10年前风寒袭入之处,痒极难忍,随即每隔三五秒钟涌出一股冷水,透骨冰凉,手脚大动,敲击床板蓬蓬有声而不能自主,口中大呼痛快,持续半小时渐止。如此连续三晚,背心、衣裤、床褥尽湿。从此,始觉全身暖融融如沐春风,扔掉了戴了整4年的破棉帽,体质与病前判若两人。年7月12日初诊,年7月,伏寒始得彻底外排,肾阳始得彻底恢复。治疗三年,大方向始终坚持不变。

积10年之久,阳气始复,伏寒始透,何其艰难曲折!阴证战汗,古今少有。从本病例的经历看,正邪交争的焦点,全看阳气的消长进退,阳虚则病,阳衰则危,阳复则生,阳去则死。阳气易伤难复,故阳常不足。暴病多亡阳,久病多伤阳。伤寒三阴多死证,死于亡阳。老人涕泪自流,小便失禁,乃真阳衰,不能统束诸阴。老人无疾而终,形在神去,便是一具死的躯壳。一部伤寒论方,使用附子、桂枝、干姜者即达90方,可见医圣对阳的重视,曰温阳,曰养阳,曰助阳,曰救阳,对生命之本的阳气,是何等的曲意呵护,关怀备至!滋阴学派在中医史上建有丰功伟绩,但丹溪翁为救时弊,矫枉过正,混淆五脏之火与六淫外邪之火的区别,竟把肝肾虚火,视为“元气之贼”,而加苦寒攻伐。所创“阳常有余”说,更违《内经》本义。以丹溪法治虚劳,百难救一,遗害尤烈。

临床上,常以清除郁火之方治疗寒中包火之证,方如小柴胡汤加苏子、款冬花;以搜剔陈寒之方治疗火中伏寒之证,方如《千金》麦门冬汤(麦冬三钱,生地三钱,桔梗二钱,桑皮三钱,半夏二钱,紫菀三钱,竹茹三钱,麻黄一钱,五味子一钱,生姜三片,甘草一钱)。麦门冬汤虽寒热并用,但以清凉泻火为主,因风寒客于肺中而引火生痰,故用桔梗、桑皮、半夏、生姜以祛除痰饮,用生地、紫菀、竹茹、麦冬、五味子以清敛火气。然陈寒不除,则痰火旋去而旋生,故以辛温之麻黄一味,以搜剔陈寒。用甘草以调和诸药,诸药配伍,清敛之中寓以剔除陈寒,达到火气清而伏寒除、痰火去而不反复的目的。

防失联,私信我,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请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

弘扬中医药文化

传播中医药知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mumm.com/kxswz/12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