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伟力展示他的手术方案图本。

周伟力,男,41岁,中共党员,主任医师,医院骨科二十三病室副主任,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教授。他深耕专业技术勇于创新,参与完成省内首例“3D打印+术中导航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参与研发并获得1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外观专利;将国内外进修学习所获运用于骨科临床实践,原本8厘米的手术切口2厘米就能解除患者痛苦;坚持十年手绘手术方案图,让患者秒懂手术。

省内首例“3D打印+术中导航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助藏族女孩恢复正常行走

年6月30日,在医院骨外科医生办公室里,卓玛(化名)一家人频频地表达着感谢,这位31岁的藏族姑娘,还为在场的每一位医务人员献上了洁白的哈达。

卓玛从小就患有髋关节脱位,走起路来一脚深、一脚浅,随着年岁的增长,还出现了脱位引起的髋部疼痛、脊柱侧弯等问题。

一次机缘巧合,卓玛的妹妹在朋友圈内看到了医院骨外科利用3D打印技术解决骨科复杂疾病、完成一系列超高难度手术的报道,并辗转联系上了周伟力。

周伟力与医院骨外科学科主任雷青、骨科二十三病室主任陈松共同对卓玛的病情进行反复讨论、优化完善手术方案,最终决定采用“3D打印+术中导航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

这项手术要进行髋关节的重建和股骨短缩截骨,是目前对骨科医生要求最高的手术之一。术前,周伟力和团队一起先用CT扫描采集卓玛的髋关节数据,再通过专业的3D打印机精确打印出了卓玛的髋关节模型,来分析卓玛髋关节脱位的严重程度,以及手术中需要截断股骨的长度。

手术中,骨科团队手持导航系统,不断观察患者髋臼锉削情况和髋臼杯假体的安放位置和角度,以及下肢长度的重建情况,最大程度避免人工操作的误差。

手术后,医护团队依据卓玛的体重、年龄、疼痛忍耐力、心理因素等,制定了详尽的康复锻炼方案,卓玛在术后第1天便可以顺利下床活动,借助助行器在病房的走廊内进行功能锻炼了。

将3D打印+术中导航技术同时运用到高脱位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手术中,在湖南省尚属首例。

精益求精挑战自我,将8厘米的手术切口缩小至2厘米

成功的背后是辛勤的努力和付出的汗水。医学的进步日新月异,面对挑战,唯有不断精进。周伟力先后医院骨科、医院骨科进修学习,公派赴美国波士顿塔夫茨医学中心骨科、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医学中心骨科进行访学,带回最新的医学知识并用于临床。

骨科疾病发生率高、种类多而复杂,在国外两位医生就能配合完成一台手术,而国内四位医生是“标配”。他回来后结合科室情况进行改革,现在常规的手术,通常两个医生就能完成,大大提高了科室工作效率。

他还将学习到的微创技术运用于骨科手术。传统的桡骨远端骨折手术,需要切开一个8厘米左右的刀口,周伟力仔细研究解剖结构,琢磨改良手术方式,将切口缩小至2厘米,同样达到了很好地手术效果。手术的改良获得成功后,他将这一方法运用到更多的骨科创伤手术中,大大减轻了手术的创伤,术后恢复也更快了。“手术切口的缩小,对病人愈后有质的提升”周伟力说。

周伟力带领病室医务人员查房。

“医学发展日新月异,我们要多学习才能跟得上发展的步伐。”外练技术,内修素养。从医十五年,周伟力坚持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学习一个半小时,无论工作到多晚,他每天都要看一篇外国文献,汲取最新的医学知识。

一份耕耘一分收获。目前,他拥有5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外观专利和1项国家发明专利,医院的主导下成功进行了成果转化,并被逐步推广应用于临床。主持市科技局和省、市卫健委科研课题各一项,参与编写专著《3D打印技术在骨科的临床应用与评价》并担任该书学术秘书,参与编写专著《实用创伤骨科学》和《实用消化外科学》的3D打印技术应用章节。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文近10篇,撰写的文章分别获年长沙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二等级和年长沙市科学技术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参与的市级科研课题“3D打印模型在膝关节表面置换中的临床应用”获准登记湖南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获评年度第四届长沙市职工科技创新奖一等奖。参与的省级科研课题“3D打印技术在骨科临床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获得年第十五届湖南省医学科技奖三等奖。获年全国骨科中青年医师病例演讲赛优胜奖,参加年增材制造全球创新应用大赛获特别贡献奖,医院学会第一届青年骨科医师创新大赛优秀奖。

用心沟通十余年“画述”病情

语言是打开患者心灵之窗的钥匙,但是,如何用最简明的语言在短时间内让患者理解晦涩的医学知识,周伟力找到了一条捷径。在临床诊疗过程中,他常以“画述”代“话术”,让患者秒懂病情和手术。

“你的胫骨平台骨折,骨折后需要切开复位。”他指着图示的部位,并做了一个切开的动作,“然后我们要用钢板、螺钉,在这里进行内固定。”病床上的侯先生一开始有些似懂非懂,但边看着画边听医生讲解,他最后欣然接受了医生的手术方案建议。

侯先生因为一场车祸导致胫骨平台骨折(关节内粉碎性骨折)住进了医院,需要切开复位,还要在左右各用一块钢板固定。

“周医生的画很直观,这样我就知道我的腿到底是哪里坏掉了,哪里需要手术,我挺安心的。”他说。令侯先生惊讶的是,术后拍片的图片跟周伟力术前方案画的图竟然高度的一致。“这种方法真的好,医院都推广。”

周伟力的“画述”来源并非偶然,他从小对绘画十分感兴趣,在从医后也并没有落下这门“手艺”,学习时常常会用绘画的方法加深病例的记忆。工作后,他发现自己简单勾勒的两笔,就能很快让患者理解病情和治疗方法,便把爱好变成了工作的助力。

因受疫情影响,医院就诊,周伟力开通了线上诊疗,在平台上他也不忘与网友“画述”病情,这种沟通上的创新,跨越专业鸿沟的尝试,释放了他作为一个医者满满的善意,赢得了网友的好口碑,他的“粉丝”也越来越多。

周伟力与患者沟通时,习惯把自己代入患者的角色去思考。他认为:“医治是一个从伤病到治愈的过程,其实,这也应该是一个释放善意、建立信任的过程,是一个从人到人的过程。”

迄今为止的十余年时间里,周伟力已经手绘手术方案图千余幅。他医院科研创新工作的专利设计图绘制中,以便更好地展示专利设计的特点所在。医院获得的一项发明专利“个体化截骨导板套件及其设计方法”里面的图片就有周伟力的一份功劳。

近年来,周伟力获得了年度长沙市优秀青年岗位能手、年度长沙市优秀医师、年“长沙好人·身边雷锋”等荣誉,但他依旧觉得“我们的速度还可以更快,还可以走得更前面”。奋斗路上的他仍将不忘初心,继续砥砺前行。(通讯员唐梦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mumm.com/kxswz/11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