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咱们村子的路变畅了,环境变美了,村风变纯了、精神变好了……”9月3日,手捧一张历时5年书写的扶贫答卷,巴东县水布垭镇八斗坪村村支书邓红敏一口气说出了小山村的“十八变”。

5年前,位于清江北岸的八斗坪村,贫困发生率高达47.1%,属重点贫困村。无一寸水泥公路、缺主导产业、没拿手的致富本领……

年12月,县人大常委会机关牵头,联合县委党校、县城管局驻村,一场场“破零”行动在1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拉开,贫困发生率断崖式跌至0.18%,甩掉了贫困“帽子”。

驻村“尖刀班”查看药材长势

在小山村的“今与昔”对比中

一起来探寻基础设施建管同步模式探索

产业规划引领和乡风文明建设等举措

一起来解读“十八变”背后的生动故事吧

从0到29.2公里的延伸

——

水泥公路组组到告别出行难历史

正午时分,三组贫困户谭文平锄完玄参、大黄药材地里的草,放下锄头,坐到院子核桃树下乘凉。

打了大半辈子的零工,谭文平的日子仍过得紧巴巴的。年6月,谭文平门前的泥巴路铺上了水泥,车子不再打滑、摇晃,跑过也没了一溜烟尘。路通了,谭文平转行种药材,还将年修建的平房加了二层。

“种药比打工收入高,体力减少了好几倍。”盼来水泥公路,谭文平称苦日子到头了。他打了个比方:一辈子修了两回房子,第一层是耗时半年靠背篓驮来的,第二层是卡车拉来的,仅花了一个月。这一切改变来自路的变迁。

一直是八斗坪村脱贫路上的“拦路虎”

据驻村第一书记涂启亮介绍,刚进村时,全村水泥公路里程为0,驻村工作队、村支两委将打通道路“肠梗塞”作为拔穷根的利刃,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完成通村公路硬化29.2公里,修缮了19个组的入户公路,一张路网串联了个家。

??

修好了路

还要管好路

八斗坪村探索实践“路长制”

由15个路长分段养护通村通组公路

从村委会到14组间的1公里水泥路,是路长邓正郡的“责任田”。每隔段时间,他会带上薅锄、镰刀、撮箕,清除路边杂草、边沟淤泥,为道路疏堵保畅。他和14位路长一样,均是贫困户,由村民代表选举产生,每年每公里可拿到元工资。

??

告别了出行难

八斗坪村通信难、用电难等也都成了历史:

?全村光纤宽带到户

?4G全域覆盖

?供电台区由5个增至14个

?文化广场、村卫生室等纷纷建成……

“以前电饭锅连饭都炖不熟,电灯和萤火虫一样,通电和没通一个样。”9组邓秀云说,原来3个组共用一台变压器,如今一组一台,用电卡口现象不再发生。

1

1

新修的通村公路

从产业空白到千亩版图的拓展

——

“靠山吃山”做活特色产业钱袋子鼓起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村子入口处,一块刻有“八斗坪村”字样的地名石牌背后,10个绿字格外吸睛。

八斗坪村平均海拔余米,口粮田有亩,早在前些年,村民们尝试种药材,但均属小打小闹,没成大气候。

海拔高、平地多、光照充足,这是高山药材的“天然温床”。驻村工作队、村支两委决定,来一个“靠山吃山”新吃法,引领村民发展银杏亩、冬桃亩、药用大黄亩,将脱贫“拳头产业”攥出狠劲来。

8月是防止杂草结籽的好时机。一块绿油油的大黄如张开的荷叶,和微风一起荡漾,陈方平头顶草帽弯下腰,左手拄拐杖,右手将大黄根部的枯叶收起。前方,妻子郑海清来回推拉锄头,将大黄行间的杂草连根挖起,用土掩盖。

年11月,陈方平上山砍柴,不慎跌倒腰椎截瘫,和拐杖为伴,重活干不了。女儿陈莉婷读书没了靠山,陈方平感觉天塌了下来。年,村里刮起种药风,他也赶趟试种1亩大黄,年增至4亩大黄、2亩贝母。

“大黄每三年一个周期,每亩纯利0元,且每亩才花9个工日,这钱挣得轻松。”陈方平算了笔账,贝母已收第一茬,元进了腰包,4亩大黄10月可采收,收入3万不成问题。

种药“邀”来小康,和陈方平一样,余户药农有底气。“我们为社员免费提供种子、技术,同时将药材经初加工成饮片,附加值增加20%,合作社直接把这份利让给社员。”同创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邓明光说,今年大黄市价1.4元/斤,社员回收价1.8元/斤,户社员可分享这块“蛋糕”。

目前,该合作社已发展大黄亩、贝母亩、黄精20亩,药材销往安徽亳州安国药材市场,并经常联系时珍堂药业技术员将病虫害防治课堂开进基地,让药材走上专业化、市场化路子,种成百姓“甜蜜事业”。

在海峰生态循环农业专业合作社厂房,两名工人正在对西红柿拣选、装箱,准备运往宜昌农贸市场。“菜农只操心种的事儿,我们合作社跑市场,真正将菜变成‘财’。”合作社创始人张海峰生动解释“扶贫菜园”模式。

在山坳中,12个大棚中西红柿如灯笼悬挂,梯田中稠密的青椒压弯枝头,几名忙着采摘的工人点缀其中,一派丰收。“我们租了40户农户土地,每亩每年租金,还吸纳村民务工,一年支付工资30万。”张海峰说。

从产业空白千亩版图的拓展,产业扶贫让八斗坪的贫困户牢牢端稳了饭碗。银杏为每户送真金白银元,户贫困户喂养黑母猪户均增收元,户贫困户种冬桃摘穷帽……

??

八斗坪村“靠山吃山”

做活特色产业

让村民钱袋子鼓起来

1

1

驻村“尖刀班”走访贫困群众

从“三多”到“三美”的转变

——

用好“乡风文明”画笔勾勒和谐村居图

扯皮闹事多、信访诉求多、触碰法律多,这是驻村工作队对八斗坪村的初印象。“进村刚一个月,我们收到群众诉求多条。”队员邹天毅回忆。

??

要物质脱贫,也要精神脱贫

驻村工作村、村支两委决定

用“乡风文明”这支画笔

点睛八斗坪全面小康

“咚咚呛,咚咚呛,哩个隆咚呛……”每到夜幕降临,村文化广场太阳能路灯亮起,12名女群众站成方队,腰挂军鼓、手持鼓槌,铿锵的鼓声在山间回荡。

年,八斗坪村成立了一支“山里红腰鼓队”,驻村工作队争取资金,配置了14个军鼓、1套音响设备,腰鼓队“敲”出了山村新生活。

队员邓彩春种了2亩地,锄头、锅铲从未离手。“走上了舞台,从种田人变成了演员,感觉生活充实多了,精气神也上去了。”从灶台到舞台,邓彩春和队员找到了“半边天”的精彩。

乡村大舞台,每位群众都是主角。“我倡议把院子扫干净,屋里摆整齐,让面子、里子都亮起来!”在八斗坪村最美系列评选会上,获评“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户”的邓正罡讲述家庭“美字经”,并发出倡议。

走进邓老的院子,院坝坎上分布着葡萄架、花草、桂花树,堂屋陈设虽朴素却整齐,墙面挂着装裱的各式字画。“家里穷些不可怕,怕的是脏、乱、差,精神富也是一种家产。”72岁的邓正罡酷爱看书、写毛笔字,编著过《巴山乡土文集》,每年春节为乡亲们赠送乡风文明主题对联。

??

让榜样说话

这是该村“五讲”中“讲文化”生动实践

为让文明乡风吹拂八斗坪,驻村工作队实践了讲党课、讲政策、讲法律、讲科技、讲文化“五讲”工作法,借助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屋场院子会、小组会等形式开展,凝聚脱贫精神能量,让扶贫、扶智、扶志有机联动。

“咱们的生活变美了、环境变美了、心灵也变美了,真正赶上了小康快车。”如今,“三多”到“三美”的转变,每天都在八斗坪村发生,一幅和谐村居图正铺展开来。

1

1

宣讲惠民政策

巴东县融媒体中心出品

全媒体记者丨黄 华特约记者丨付瑞勇编 辑丨周开月

编 审丨高小燕

签 审丨李 芬

往期回顾

■停车场就在附近,别再乱停乱靠了!

■茶庵寺村的葡萄熟了,我在这里等你

■一周要闻速览(.8.30~9.5)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mumm.com/kxstz/5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