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业青春痘医院 http://pf.39.net/bdfyy/tslf/

年7月23日我动了微创阑尾炎手术,在术后的第二天我就回家住了,医院打点滴,打了一周。在这一周里,我医院的病危亲属。阑尾炎手术刚出院后,我的那个亲属也离开人世,随后赶紧帮忙处理后事,一直在亲属家里忙前忙后。有一天晚上,我在亲属家的瓷砖地上睡着了,当时屋里还开着空调,醒后就发了高烧,连续输液好几天才好。

不料,在此后的九月月初,我突然扁桃体发炎,然后又发起了高烧,吃退烧药和消炎药,烧退了还是会反复,医院扎了几天消炎药才彻底退烧。起初,我没当回事,以为只是单纯的嗓子发炎而已,结果叫我没想到的是,它成了我最大的困扰,因为每个月都会发烧,还按时来,每月月初先扁桃体发炎,到4号就会发高烧,而且每次发烧前都会感觉身体乏累、怕冷,然后就会高烧。

医院,医院说你就是扁桃体发炎。烧退以后,医生查看我的扁桃体还是肿大的,告诉我说:你这嗓子已经是习惯性的发炎了,如果想好,就得手术切除扁桃体。因为之前已经切除了阑尾,如果再把扁桃体切除了,我担心以后生病没啥征兆了,而且医生还不能保证切除扁桃体就不会再烧,因此犹豫再三。

这时候,我每月4号的发烧情况已经持续一年了,比女生来例假都准,实在是把我折磨疯了。就在我下决心手术时,我的大舅哥告诉我,他认识辽宁中医血液科的张大夫,可以找他看一看。

年8月份,张大夫第一次给我看病。我把我这一年的经历都跟他说了,他给我把完脉,然后看我的舌苔(我的舌苔特别厚,都是白色的),然后告诉我得的是典型的少阳病,给我开了方子,告诉我先吃一周,等到快发病的日子再开一个新的方子。

9月份要来病的那天,我浑身发冷,再去看病,张大夫把脉看舌苔后,便开了一个新的药方,告诉我快回家自己熬药,在发烧的时候多喝几次。内天晚上起烧时,我的老婆就按照张大夫说的方法给我熬完药,每隔半小时喝一次,就这样不停的喝了一夜,喝完就浑身冒汗,体温最高也就38度左右,不像以前直接烧到40度。

就这样,9月份那次发烧,我喝了两天就好了。以后,不发烧时就去找张大夫调方,说给我把舌苔治下去;发病时,就频繁的喝他开的退烧汤药。就这样,每隔一周或半月去张大夫那里复诊一次,每次的方子都有点小改变,大约连续吃了三个月的汤药,每月发烧的症状完全没有了。再后来,张大夫让我只喝小柴胡颗粒。现在我的舌苔不厚也不白了,只有我特别累或者着凉了才会有点难受,吃点小柴胡颗粒就好了。

学开方儿:医院的同事介绍来看病的,印象特别深刻,因为他每月4号发烧,持续一年,问我能不能治,我说应该能,试试看。每月发热,如上周那个医案一样,如果是女生的话,我首先就想到是不是热入血室,但他是男生,一下竟摸不到头脑。但感觉还是参考少阳小柴胡汤来治疗,所以初诊之时我便给他下了一个“少阳病”的诊断。遗憾的是,我没能守方,因为这期间我也是在摸索着治疗,摸索着学开方儿。

有人问了,4号发烧是阴历啊还是阳历啊?问阴历的好像考虑发烧是不是和月圆有无关系。我最开始也这么想的。明确的说,是阳历4号,每个月的4号,肯定发烧,而且前几天,先会出现扁桃体发炎的症状。治疗过程中,我渐渐发现这个周期性发热,只要满足“发作有时”已经足够了,和阴历、阳历没啥关系。这里,先把我的门诊记录原样附上,来和我逐次分析:

初诊:.8.12,患者,男,30岁,出租车司机。年7月行阑尾炎手术后,每月3号开始扁桃体发炎,咽痛,随后每月4号发烧,先恶寒后发热,每次发烧,医院输液,静点抗生素,发烧持续一周才退。本次发烧刚退,饮食正常,睡眠一般,大便干,以往便溏。舌红白厚腻苔,脉沉细。

诊断:少阳病发热

处方:杏仁、白豆蔻、薏苡仁、半夏、厚朴、竹叶、滑石、柴胡、草果、干姜、砂仁、黄芩、党参、生姜、大枣、炙甘草,7付,(颗粒剂,每种各一袋,开水一杯冲开,早晚各服半杯)

患者初次就诊日期是年8月12日,时值长夏盛暑,我就想当然的想到了暑湿。患者的舌像表现为舌红白厚腻苔,我就更加坚定是湿气氤氲导致的患者每月发烧,因此处方就是用三仁汤加上了小柴胡汤,并加入了草果等化痰湿。

二诊:.8.19,服药后感觉困乏,饮食、睡眠、二便正常。舌红白厚腻苔,脉沉细。

处方:双花、连翘、公英、败酱、柴胡、黄芩、石菖蒲、郁金、滑石、生姜、胆南星、党参、白豆蔻、黄连、板蓝根、重楼,7付,(颗粒剂,每种各一袋,开水一杯冲开,早晚各服半杯)

患者服药后困乏,舌苔未变,我考虑还是湿气不化,加入石菖蒲、胆南星等,考虑他每月发烧前咽痛肿痛,夹有热毒,又恐干姜、草果助热,于是就加入了板蓝根、重楼、双花、连翘等等,攒出了上边这个四不像的方子,现在看来,杂乱无章。

三诊:.8.26,不困,下颌已经不痛,睡眠可,饮食可,大便溏,舌红白厚腻苔,脉濡。

处方:柴胡、党参、白术、苍术、半夏、黄芩、生姜、大枣,7付,(颗粒剂,每种各一袋,开水一杯冲开,早晚各服半杯)

8月已到月底,临近下次发烧一周多,坚持我的少阳病诊断,先其时服药,用了小柴胡汤,不过未尊原方,因为舌苔腻,加入苍白二术健脾化湿。打算以后治疗也是平素调体质,化痰湿,发烧前则继以小柴胡。

四诊:.9.2,乏力,颌下淋巴结不大,不疼,手心热,耳朵痒,咽痒,恶寒,自汗,大便干,手足热,身寒。舌红灰黑苔,脉沉。

处方:柴胡10g、山柰10g、草果10g、槟榔20g、黄芩15g、防风15g、白豆蔻15g、清半夏10g、人参10g、炙甘草10g、姜黄15g、蝉蜕10g、生姜3片,大枣3个,5付。用ml水,开锅后小火煮成ml,每日早晚各服ml。发烧时,不拘时间,随煮随喝,出汗为止。

马上临近4号,我很想知道服药一月的疗效,小柴胡喝完没有任何反应。患者口述的这些反应都是每次发烧前的先兆,他自己感觉比往常轻了一些,因为往常咽痛会提早出现,这次还没有咽喉痛,淋巴结也不大。

有意思的是,平素的白厚腻苔,在发烧前偷偷的发生了改变,舌苔上边笼罩着一层灰黑苔,以舌根部更明显。我以为是邪气透发的表现,于是就用了在小柴胡的基础上加入了达原饮,并加入了山柰加强透发邪气,还加入了姜黄、蝉蜕,把升降散也放了进去。

之所以这么加减,是因为当时我的“每天一味中草药”刚好写过山柰、姜黄,每次写完一味药,我都想在临床试试。现在回头来看,小柴胡与达原饮已经足够了,后边未免画蛇添足。开完药,我叮嘱患者一定要自己熬药,4号如果发烧,则随时喝药,随煎随服,并且捂被,直到出汗;并叮嘱他如果自己能挺,医院急诊输液。

五诊:.9.9,服药当天,9月3日,发热38度,4日凌晨服药,凌晨2时出微汗,随后口腔溃疡,三天自愈。刻下口腔内仍可见一小脓点,似脓疮,疼痛。发烧后出现了扁桃体疼痛的症状,三天自愈。舌红白厚腻苔,微黄,较前消退,脉沉细。

处方:黄芩10g、黄连10g、牛子10g、玄参15g、桔梗15g、板蓝根20g、升麻5g、柴胡10g、马勃10g、连翘10g、人参15g、黄芪20g、白术15g、茯苓20g、半夏15g、炙甘草15g,3付。

补充病史:阑尾炎前三天发烧,静点抗生素控制后,行腹腔镜手术,切除阑尾。术后约半月,曾吹空调睡着,醒后发烧,静点抗生素后烧退,此后遗留每月发烧。

这是治疗后的第一个发烧周期,患者听信了我的话,没去输液,体温上升后,赶紧服药喝粥捂汗。汗出之后,体温下降,发烧仅仅一晚,没有像以往那样持续一周,而且体温最高38度,没有达到40度高烧。这给了患者及家属很大信心。他们纷纷感觉吃中药有疗效,更加配合治疗了。

这次就诊,我再次让患者回忆最开始发烧的情景,他仔细回想后,想起了阑尾炎手术后,参加葬礼在亲戚家睡着了,时值盛夏,屋内吹着空调,一觉醒来就发烧了。此后才开始的每月发烧。

我觉得我有值得检讨的地方,因为患者在第一次就诊时,只是说了阑尾炎手术以后才开始的发烧。这次,我让患者仔细回忆以后,才补充了吹空调的病史。(文章之初,睡瓷砖地面的病史也是这次患者补充上的,我之前并不知)

患者通常不会故意隐瞒病史,之所以不说,一方面是真忘了,另一方面是没觉得这些细枝末节和疾病有关。所以,作为医生,一定要启发式的询问患者,让患者尽量回忆发病的每个细节,这样才能找到诊断治疗有价值的信息。我是在给这个患者治疗一个月之后,才获知他吹空调受寒的病史,确实应该检讨自责。

这个受寒的病因很明确了,和之前发的几个案例有相似之处,都是有很明确的受寒病因。但我当时却没有更深入的思考,针对患者发烧后扁桃体发炎、口腔溃疡等表现,以为邪气虽然透发,但未散去,在小柴胡的基础上孟浪的加入了普济消毒饮,现在看来,显然是错误的。

六诊:.9.16,服药后腹泻,便下稀溏,日一次,肠鸣,恶寒,爱出汗,可闻及口腔异味,右侧咽痛。脉右沉细,左沉,寸中取可得,舌苔较前变薄,但仍腻微黄。

处方:附子20g、干姜15g、砂仁10g、白术25g、黄连5g、黄柏10g、龙骨25g、牡蛎25g、知母15g、炙甘草15g、细辛5g,五付。

患者服药后腹泻,我意识到上次的方子开错方向了。这期间,年9月12日,医院参加一个妇科经方学习班,当时我把患者的舌苔拍照存在手机以备研究,开会之余和几个同道谈起了这个病例,提出下一步怎么治疗?是平时服药?还是每次发烧前服药?等问题,大家意见不一。

其中一个火神派看到腻苔不化,且发烧时舌苔变黑,认为是下焦元阳不足,推荐我试试潜阳封髓,正巧患者服过普济消毒饮后出现了腹泻,我当时也是思路混乱,没有更好的方案,便参照同道的意见,开出了上边这个方子。开完方子,心里很没有谱,不知下步如何走,就像试探性的下了一步棋,根本无法预测对方如何还手。这样开方子,其实是最危险的。

七诊:.9.23,服药后头麻,自觉牙齿松动,不敢吃硬食,舌边冒凉风,口干不欲饮,仍恶寒,出汗,额上汗出,咽喉不痛,大便溏,手心热。舌红苔厚,脉左沉,右沉,寸关尺弱。

处方:柴胡15g、附子15g、干姜10g、砂仁10g、草果10g、黄柏10g、茯苓20g、薏米30g、厚朴20g、肉豆蔻10g、吴茱萸5g、黄连10g,五付。

患者服药后有牙齿松动的感觉,整个牙齿不敢嚼硬的东西,这个症状很奇特,仿佛以前也曾经历过这种感觉。但患者头麻、牙齿松动感、舌边冒风,我当时确实不知为何。口干不欲饮水、大便溏,知其仍是寒证,也就没想太多,在上次方子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减。因为还有10天就要到下一个发热周期了,这次调药方,便再次加入了草果截疟,并加入肉豆蔻、吴茱萸治疗便溏,现在来看,这也是多此一举。

八诊:.9.30,迄今尚未咽痛,舌边麻感,舌边有排风感,口干,时恶寒,汗出不多,额头汗出,大便粘,不成形,手心热,口干苦,疲乏,头沉,欲睡,尿微黄。舌红白厚苔,薄黄,脉沉细。

处方:柴胡15g、附子15g、干姜10g、砂仁10g、黄连10g、黄柏10g、大黄10g、茵陈20g、茯苓20g、白蔻10g、藿香10g、草果15g,7付。

10月4号即将来临,我还是守着上方,此时,我仍旧纠结于患者的厚腻苔,加入茵陈、大黄利湿,完全没顾患者舌麻、舌边排风感。现在看来,应该是附子的毒性反应,连上之前的头麻、牙齿松动感,都有可能是附子的反应,我却没有意识到,偏信脉沉,继续应用温燥,好在患者病寒,未出现大的偏差。

九诊:.10.10,本月4号发烧,体温38.2,4号右侧咽痛,5号左侧咽痛,咽干,口干,发烧前无力,恶寒半天,4号手心热,痒,未出汗,头沉重,尿黄,大便粘不成形。舌红白厚苔,脉沉。

处方:白术15g、苍术15g、杏仁10g、薏苡仁30g、藿香15g、羌活6g、茯苓20g、大黄10g、生姜3片,10付

10月份的这次发烧,与9月份比没有明显变化,但却多了手心热、痒的表现,这是才渐渐意识到是过用姜附的结果。患者的舌苔仍是厚腻,我依然纠结于舌像,于是改变了思路,健脾化湿,沿用三仁汤。这期间,经常看草木子酥老师的方子,受其影响,加入羌活以风胜湿,一下子开了十付,服药半月。

十一期间,酥老师路过沈阳,和他也聊起这个病例,我说我不知道下一步如何走。酥老师反问我,你觉得呢?我回答说,发作有时,应该是小柴胡汤;何时服药?应该是先其时服药。当时没有提供更多的资料,也就没有更深入的探讨。不过,酥老师给我讲了他小时候跟师诊治一名恶性肿瘤的危重患者,当时他也没有了思路,乱了阵脚,告诉我作为医生千万不能乱了阵脚,否则患者的处境是非常糟糕的。

十诊:.10.28,口周有丘疹,疼,口干欲饮,晨起有恶寒感,大便粘,饮食可,睡眠可,手心燥热起皮,腿沉,每次发烧后睡中盗汗。舌淡白苔微滑,脉沉滑数。

处方:银柴胡20g、黄芩15g、清半夏10g、党参15g、炙甘草10g、桂枝10g、白芍15g、大枣10g、生地15g、玄参15g、生姜3片,5付

这次本来想用小柴胡汤原方了,但当时曾用柴胡桂枝汤治疗几例病例,就想尝试再用用柴胡桂枝汤,且患者确实还有恶寒感。这时患者的舌苔已经有些好转,我也不再纠结于他的舌苔了。因为患者发热时手心燥热起皮,我便把柴胡换成了银柴胡,而且把增液的生地、玄参也加了进去。

十一诊:.11.4,恶寒,口干欲饮,大便粘,睡眠可,手心不再燥热起皮,睡前手心热,想摸凉处,服上方吃饭则出汗,无咽痛,饮食可,有食欲。舌淡红中间腻,薄黄,脉沉。

处方:银柴胡20g、黄芩15g、清半夏10g、党参20g、炙甘草10g、桂枝10g、白芍15g、大枣15g、白术15g、生地15g、玄参15g、生姜3片,5付

11月4号,患者未烧,上次的药方感觉已经对症,因为舌苔中间腻,便在上方加了白术,守方继服。患者这次发烧,手心没有燥热起皮,应该得益于银柴胡和增液。增液本想去掉,考虑到患者睡前手心热,想就凉处,也便留了下来。现在回想,手心之热,其时也是外邪透发所致,外邪久留,加之错用姜附,虽有阴伤,但关键问题还需透发邪气,滋不滋阴两可。

十二诊:.11.15,本月4号,腿沉,膝盖凉,乏力,症状持续3、4天,咽痛1天,但未发热,手心热,饮食正常,睡眠差,大便粘。舌绛白腻苔,脉平。

处方:小柴胡颗粒,早晚各一袋,改上白班。

本来想这次未发烧,脉象平和,病应该好了,没想到患者又出现了白腻苔。我非常苦恼。这次我又仔细询问了一下患者的生活起居,一问才知,当出租车司机的他常年上夜班,一般都是后半夜以后才收车。这下,我一下明白他舌苔一直白厚腻的原因了,就是因为起居失常,不能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导致的。

我更加深深谴责自己,居然看了三个月的病,才知道他半夜不睡觉。哎!作为医生太失职!居然还为了这个厚腻的舌苔,调了三个月。本来的小柴胡汤证,却被我绕了这么一个大圈子,经历了那么多的曲折。惭愧惭愧!

想到这些,我就根本不再去管他的那些症状了,更不去管他的舌苔了,坚定小柴胡汤能治疗他的病,让他改为小柴胡颗粒口服。并特地在医嘱上标上:改上白班!

长达三个月的治疗终于结束了。12月份,患者也没有出现发烧,后来也一直没有发烧。再后来,他的亲属都成了我的患者,我们也成了朋友。

需要补充一下,在本案之前,遇到不愿熬药的患者,图省事,我就给他们开颗粒剂,颗粒剂每种药剂量不同,有的人开颗粒剂,会折算一下药量,一个方子里可能会出现白术1袋、茯苓2袋,生姜3袋等情况,我嫌麻烦,也怕患者弄混,用颗粒剂时,都是一样开一袋,也不管每袋多大剂量。这确实很影响疗效,用过一段时间之后,我总觉得颗粒剂疗效难以把握,在本案之后,除感冒来不及回家煎药外,再也不开颗粒剂了。患者如果不能喝汤药,我就告诉他们别来找我看病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mumm.com/kxsjz/7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