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中药名称的形成规律
重要小贴士 中药大品种联盟将于年11月26-27日在北京召开“中药大品种医院联盟联合高峰论坛”,邀请医药大咖共话健康中国,详细信息请查看平台功能栏,报名直接点击文章最下方阅读原文。 ⊙作者:彭星星,王德群 ⊙编辑:小余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书中载药种,常用药物种,84种在民间运用,总共(92.6%)种仍然传承至今。后来的《名医别录》也载药种,但命名缺乏特色,陶弘景整理时已有种有名无实,近一半(48.6%)的药物失传。 我国第一部方书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应用了种《神农本草经》所载药物,占该书所用药物的80%,方书流传至今。《神农本草经》经文简炼,记录了最主要的性味、功效和一名,却能将所载药物名称与实物流传至今,这与其鲜明的命名特色有着密切联系。笔者拟从《神农本草经》名称形成规律作为切入点,从基原特征、生态和功效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1基原特征命名为重点中药基原,即构成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的来源。为用药准确、确保安全、质量保障,识别它们基原非常重要,《神农本草经》非常重视以基原命名中药,经过统计有(43.6%)种。这也符合人们在野外辨识和采集中药的基本过程和应用习惯,即多从视觉、触觉和嗅觉来识别和应用中药。 1.1形色嗅味有深意 形色气味命名中药主要针对的是原动植物、矿物的颜色、形态、嗅味而不是指药材特征,有利于人们在野外很好的鉴别中药并且推断用药情况,如药用部位、作用部位。 1.1.1以形态为主的命名 《神农本草经》描述中药形态的方式有多种,包括类比、大小、质地、数目等,有助于识别和理解。如以类比方式命名的卫矛。“卫”指剑上的羽毛,“矛”指的是兵器,卫矛植物的小枝多呈四棱形如矛,小枝上的栓翅较宽似羽,故名。并且矛又是古代常用兵器,人们司空见惯。书中通过类比方式命名的还有很多,如赤箭,它的茎是红色的,无叶,顶端开有花,地上部分似箭,故名。此外以大小命名的有大枣、大戟;以质地命名的有厚朴、肉苁蓉;以数目命名的有五加皮、百合。 1.1.2以颜色为主的命名 《神农本草经》以颜色命名中药,所选择的颜色有六种,即赤、黄、青、紫、白、黑,均为常见颜色中比较显眼的颜色,便于记忆的同时也突出某些特殊的疗效。 赤,即为红。《神农本草经》以“赤”命名的丹参,植物新挖出来的根呈鲜红色,时间久了则变紫,所以药材往往称为紫丹参。红又与心相对,能够主心腹邪气、益气;赤芝菌柄和菌盖均色红。以“赤”命名的还有牡丹、赤箭、赤石脂等。 黄色属于亮色,最显眼,倘若基原有明显黄色的地方,神农多直接用“黄”名,如黄耆的直根色黄,为补药之长,又黄色属土,可补脾肺气。以“黄”命名的还有黄芩、黄连、牛黄、雄黄等。 以“青”命名的有青芝、女青、青石脂。 以紫色命名的有紫菀、紫草、紫芝、紫石脂等。如紫草,植物根的表面紫色,皮部疏松,常呈紫色薄片状。紫芝菌柄和菌盖色紫,时间久了的紫芝药材颜色变黑。 书中以“白”命名的很多,如白头翁,指的是瘦果的宿存花柱有向上斜展的长柔毛,色白,如同白头老翁,而非指药材根基部的白色绒毛。此外还有植物根断面色白的白芷,基原整体色白的白僵蚕等。 《神农本草经》以“黑”命名的有黑芝、乌头、玄参、乌贼鱼骨等。如玄参,玄即黑,其肉质根的断面色黑,气味似焦糖;黑色与肾相对,能补肾气。乌头的“乌”指的是植物根皮色黑,药材断面不黑而呈浅灰黄色。 1.1.3以嗅味命名的中药 嗅和味虽是两种不同的感觉,但在实际中是合在一起讲的。通过嗅味命名既可知道基原特点又能推断药物阴阳属性而知其功能。 神农尝百草,通过品尝神农将最能突出酸、苦、甘、辛、咸这五种味道的中药直接用味命名。味酸的酸酱、酸枣;味苦的苦菜、苦参、苦瓠;味甘的甘草;味辛的细辛、辛夷;味咸的卤碱。辛者能散能行,能发散解表。如辛夷,花开在树的顶端,花蕾孕育时间长,花蕾本身不香,辛夷的辛是一种内蕴的气味,辛味很浓且不易走失;夷,即指芽,植物先花后叶,所以花蕾可称之为“荑”,名称是对性味和基原生长状态的描述。与此类似的还有细辛,一名小辛,其辛味内蕴,尝少许细小的根状茎即有很强烈的麻舌感。 中药的嗅也多是内蕴的,易于贮藏。用嗅命名的有败酱、腐婢、木香、麝香等,如败酱,“酱”是调味品,人们熟悉,在制作的过程中若把握的不好容易“败”掉而发出特殊的臭味,败酱植物根基部的叶子易腐烂变黑,揉之亦有“败酱”之味,故名。腐婢的枝叶揉有腐臭味。 1.2动物命名植物易记忆 《神农本草经》中药名称的一大特色就是用动物名称给植物命名,这些动物有的是家里饲养的、或平时人们耳熟能详的给人很深的印象,通过动物特点多方面阐释中药特征。例如牛膝这个名称就是通过大型动物牛的膝盖的特点表明该味中药的基原特征和功效,同时辅“一名百倍”佐证。牛膝植物的节膨大似牛的膝盖,同时牛的膝盖强劲有力,用“百倍”言其有滋补之功,如牛之多力;经文曰:“味苦、酸,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逐血气;伤热火烂;堕胎。”可治疗膝关节的疼痛不可屈,膝盖在下,与引火引血下行有一定的关系。还有中药虎掌,指的是植物虎掌“(pinelliapedatisecta)Schott”块茎四周有小圆芽,形似“虎掌”,而李时珍却将虎掌、天南星并为一条,导致后来诸多混乱,但市场上用的天南星实际上还是虎掌,建议恢复“虎掌”名称。以动物形态命名植物的还有狗脊、龙眼、龙胆等。 1.3器官命名易理解 《神农本草经》用器官命名不局限于仅指代药用部位,还指该基原某一器官具有独特特色,基原特征分为整体的特征和局部的特征,器官命名指的就是局部的特征。 1.3.1局部特征有特色 中药名称中带有根、茎、叶、花、实、子的并不多,占14%,其中以子实命名的占12%,古代的子实是广义的,指的是大小或有无肉质。子实有特点的中药,神农往往就直接用“子”、“实”命名。如蒺藜子,蒺藜是一年生的小草本,而果实外壳长有三角芒刺,故以此为名。《中华本草》曰:“茨,蒺藜子。”时珍曰:“茨,刺也。”一名旁通、屈人、止行,喻为行人遇到它带刺的果实多止步或从旁边经过,如此厉害的刺也侧面诠释破结积聚的功能。还有五味子,此中药最有特色的地方是果实,果实贮藏丰富营养,果肉极酸而敛,种子似肾形,气敛而益,肾主收藏,故有补气、补肾之功。 1.3.2药用部位不同名不同 同一植物,神农选择了不同的入药部位,此时命名则据药用部位的特点而定。如芎藭和蘼芜,两者虽同为一植物,药用部位不同名不同。芎藭是以性味和作用部位命名,《古汉语字典》曰:“芎藭,叠音联系词,香草名。”,伞形科的植物多具有较强的气味;时珍曰:“人头芎藭穷高,此药上行,专治头脑疾病,故名”,后来由于芎藭主产地在四川,改名为川芎,变成了以分布为主的命名;蘼芜,芎藭的幼嫩茎叶自然蘼弱繁茂,一名薇芜,喻其茎叶小而繁盛。此外不同药用部位名不同的还有牡桂和菌桂、恒山和蜀漆、乌头和附子等。 2生态分布命名有特点《神农本草经》以生态分布命名中药的有44种,占总数的12.1%,为了使人们更好的找到和理解该味中药,名称中多带有与生态分布相关的字眼,有泽(泽兰、泽泻、泽漆);石(石韦、石斛、石南、石龙子);地(地榆、地黄、地肤子);水(水萍、水蛭、水苏);陆(陆英);树(松萝、桑螵蛸)、海(海藻、海蛤)等。如泽泻、泽兰,“泽”指生长在有水的地方,因而具有一定的利水作用,野外可直接到沼泽地寻觅。海藻,生活在海水里,性味咸、寒,与生活在沼泽的泽泻不同,咸能软坚,治瘿瘤、颈下核效果佳。从生态的角度命名中药也是对优质药材的选择,如石斛,生活在石上的比同属的生长在树上的疗效要好。用这种特征命名中药,只要将特征抓住,几千年都不会失传。 3功效命名知其能功效乃中药之根本,《神农本草经》经文主要就是阐释中药的性味、功效以指导临床用药。以功效给中药命名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直接给以功效命名的有防风、远志、续断、决明子、阳起石等,如防风,主大风,风在上窍、风在遍体、风在筋骨、风在上焦皆可治疗。间接以功效命名的有王不留行、大戟、羊蹄、狼毒等,如王不留行,喻其通经、通乳、通淋作用之峻猛。 4特性命名易区分4.1物候命名有新意 药有采造时月,用物候命名的中药在描述特性的同时也在提示人们观察和采集中药要注意季节问题。如“半夏”之名并非如时珍引《礼记·月令》曰:“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故名。”所释,而是五六月份天气热的时候地上部分枯萎,在我国黄河以南,二三月份或天气稍凉的七八月份均可生长,故名。所以《本草图经》有云:“五月采则虚小,八月采乃实大。”以物候命名的还有款冬、积雪草、夏枯草等。 4.2习性命名记得牢 对于一些形态非常相似的同属草本,神农观察入微,通过各自习性命名让人记得牢。如茵陈蒿、白蒿、草蒿,都来自菊花蒿属的植物,习性不同名不同。“蒿”为草之高者。茵陈蒿虽属蒿类,其茎干经冬不死,新苗依附旧苗而生,故名茵陈蒿;白蒿其特色为从出生到枯死皆白于众蒿;草蒿,《本草蒙荃》曰:“遇寒冬茎干,凋,至春再从根下起苗,如草重出,乃名草蒿。” 5结语探索《神农本草经》中药名称的形成规律发现,神农多根据人的直观感受、抓住最容易记住的基原特征命名中药,包括形色气味、器官、功效、物候、生态等,还有生活周围的一些动物,所以人们能在这种环境中去认识、应用和传承。在临床方面,因《神农本草经》上中药名称长传不衰而使相关方书如《伤寒杂病论》也流传至今。通过探索其形成规律也有助于中药的名实考订,为解决名实混乱问题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略。 [本文来源:《中国现代中药》年9月第17卷第9期,由中药大品种联盟(BBTCML)编校整理发表,转载请注明。] 商务合作 ;-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mumm.com/kxsjz/485.html
- 上一篇文章: 它是清热解毒第一花,用它泡水喝,爽口又提
- 下一篇文章: 云南药材上千种,这25种名贵植物药材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