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疑难病证,源自内经的灵感
导读无论您的事业做得多么惊天动地有成就,无论您的财富如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论您的朋友多么形影不离多仗义,无论您的子女多孝顺多暖心,没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怎么享受事业、享受财富、享受友情、享受亲情?在一些疾病面前,尤其是疑难病证面前,所有享受都变得若有如无!如何守住健康,赶走疑难病证?源自《黄帝内经》的灵感,不妨来看看! 刘河间为《内经》病机十九条补充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颇有临床价值。笔者依其论,活用前人方、经验方治疗一疑难病例,取得较理想之疗效,兹介绍于下以析之。 李某,男,85岁。年3月2日首诊。 主诉:身剧痒脱皮屑5年余。 现病史: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瘙痒,日渐加重,痒剧搔抓之,掉大量皮屑,多方调治乏效。年8月初请笔者调治,据证先后以荆防汤、黄芪赤风汤合五苓散、四妙丸、荆防汤合升降散等施治效果不明显,有时服药后,虽有短暂症状减轻,而继之症状复如故。 刻诊:与以前就诊时相仿。瘙痒剧烈,不断搔抓,脱大量皮屑,脱皮屑后局部皮肤红赤,触之焮热。烦躁转侧难以入寐,因而性情急躁,躁动不安,间或下肢浮肿,大便3~4日一行。舌红少苔,脉滑。 辨证分析:患者既往之治法、处方可以说皆循之常法。皮肤瘙痒,按中医理论,痒则为风,且治风先活血,血行风自灭,血燥者润之,血虚者补之。荆防汤乃养血、凉血、疏风止痒之常用方。临床化裁用之,效果理想,故曾选用此方;患者皮肤大量脱屑,按中医理论,皮毛为肺所主,卫气所温之,失于肺之主、卫气之温,故脱屑处以黄芪赤风汤,黄芪补肺气、益卫气,少佐赤芍、防风以养血行血,且《医林改错》载此方“如治诸疮,诸病,或因病虚弱,服之皆效”故曾用此方,下肢间或浮肿故合以五苓散化气行水;杨栗山创升降散,其云:“窃尝考诸本草,而知僵蚕味辛苦气薄,喜燥恶湿,得天地清化之气,轻浮而升阳中之阳,故能胜风除湿,清热解郁,从治膀胱相火,引清气上朝于口,散逆浊结滞之痰也”“夫蝉气寒无毒,味咸且甘,为清虚之品……所以能祛风而胜湿,饮露得太阴之精华,所以能涤热而解毒也。蜕者,退也,盖欲使人退去其病,亦如蝉之蜕,然无恙也。”二者合用以清化而升阳,以清虚而散火,姜黄行气散郁,大黄上下通行,杨氏并指出其治“如通身红肿,发块如瘤者,如斑疹杂出,有似丹毒风疮者”。临床据证选用此方,疗效亦不错,加之患者大便3~4日一行,故亦曾选用此方。上述立法选方不谓无道理,然却疗效罔然,何故?细思之,前述诸治皆将“痒”字放在了首位,而未注意皮肤红赤焮热。换位思考,将皮肤红赤焮热放在首位,痒放在次位,辨证为瘀热蕴毒、内燥阴伤,皮肤脱大量皮屑乃内燥也,大便3~4日一行,舌红少苔乃阴伤也,皮肤红赤触之焮热乃阴伤燥热也。刘河间为《内经》病机十九条补充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并云:“燥渴之为也,多兼于热,故《易》曰:燥万物者,莫熯乎火。”参考其论思主,故治以行瘀清热解毒、养阴润燥,方以四妙勇安汤合四妙丸化裁治之,处方:元参30g,金银花15g,当归15g,生甘草10g,枳壳10g,生地黄20g,地骨皮10g,苍术10g,黄柏10g,薏苡仁20g。6付。 思路一、何以用四妙勇安汤一般认为,四妙勇安汤功能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为治热毒型脱疽之验方,临床据证用之,疗效可靠,但大多注重该方的清热解毒之功,而笔者以为其“行瘀”之功更值得思考。盖“瘀”为“因”,因瘀而生热,因热而致毒,故“热”“毒”为“瘀”之果。《灵枢·痈疽》云:“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外科证治全生集》亦有名论,“气血凝而发毒”。四妙勇安汤既然治脱骨疽有效,那么其行瘀之功则尤当考虑重视,且其行瘀又有特点,即润(元参)而行之、清(金银花)而行之、活(当归)而行之,此种特点正可针对患者皮肤红赤焮热之表现;再者,皮肤红赤则有“热”似无疑义,但有无“毒”呢?如何认识“毒”呢?《博雅》释毒为“恶也,一曰害也”,又毒为“痛也”“苦也”。 《金匮要略心典》指出:“毒者,邪气蕴蓄不解之谓。”因此,“毒”指邪甚、害人之甚者。由此观之,此患者表现亦有毒蕴之征。这也是选用四妙勇安汤的一点考虑。再从药物组成看,《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云:“金银花质体轻扬,气味芳香,它既清气分之热,又解血分之毒,且在清热之中又有轻微宣散之功;玄参质润多液,色黑入肾,为泻无根浮游之火的圣药。既养阴凉血,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故热毒实火,或阴虚内热,均可使用。”当归甘温而润,辛香善行,既可补血,又可活血,且能润肠,兼有行气止痛之功;甘草甘平,泻火解毒。可见只此一方,即具行瘀、清热、解毒、养阴、润燥之功,故选用之。综合上述考虑,选用四妙勇安汤,实为方剂的一种活用。 思路二、何以用四妙丸化裁呢选此方是着眼于“痒”兼顾下肢浮肿而考虑,亦有一个“燥”与“湿”、“标”与“本”的问题。患者皮肤瘙痒而脱大量干燥皮屑,有“干劲皴揭”之征象,刘河间为《内经》病机十九条增一条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并云:“燥渴之为也,多兼于热,故《易》曰:燥万物者,莫熯乎火。”故从此患者的症候表现看,又当清而润燥,而患者间有下肢浮肿,舌苔白滑则又含有“湿”之征象,那么“燥”与“湿”在同一病人身上能否并存呢?通常看法多从六淫这个病因来分析风、寒、暑、湿、燥、火诸证,其实更应该考虑的是,从受邪后出现的“证”来辨识。 当病人同时有“燥证”和“湿证”征象时,就有燥与湿的并存。不仅如此,燥与湿还可以转化,古医家早有此论,《医原》中曾言:“因燥化湿者,仍当以治燥为本,而治湿兼之;由湿化燥者,即当以治湿为本,而治燥兼之。”《丹溪心法》二妙散为治湿热之方,原为治筋骨疼痛因湿热者而设,其黄柏清热坚阴;对于苍术,《本草正义》曾言:“脾家湿郁……或为肿满……或下注而足肿胕肿……及湿热郁蒸,发为疮疡流注……但有舌浊不渴见证,苍术一味最为必需之品,是合内外各病,皆有大用者。”故选此方清热燥湿,四妙丸为二妙丸加牛膝、薏苡仁淡渗利湿,而牛膝善于湿热之下注故去之。 从药物应用看,育阴之品(如元参)与燥湿之品(如苍术)合用亦有扬药之长、抑药之短的效能。近代医家施今墨治消渴,即有二药并用的经验。 鉴于上述考虑故选用四妙丸化裁。 思路三、治法中的标本问题中医辨证论治中的标本问题是一个很值得细心斟酌的问题,《素问·标本病传论》指出“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目前,比较普遍的情况是对许多西医的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肾病等,均言“本虚标实”,其实应该注意的是同一个病在不同病人身上,或同一病人病程的不同阶段,或兼多因素的不同作用等,其“标”“本”并不是死板固定不变的;另一个比较普遍的情况是,谈“本”皆言“虚”,谈“标”皆言“实”,这也是值得推敲的。《灵枢·病本》云:“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详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不注意“谨详察间甚,以意调之”,就认不准标本;不注意“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就不能准确地调治标本,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新媒体编辑:王丹 温馨提示:想要得到《全国中医学派临床笔谈》?点文末阅读原文,直接领走! 版权声明:本文选自《全国中医学派临床笔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王四平,周计春,杨阳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中国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哪里能治好白癜风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mumm.com/kxsjz/383.html
- 上一篇文章: 一起学中医玄参
- 下一篇文章: 健康养生24个秋老虎怎么打吃果不吃瓜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