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胃痛的三合汤

三合汤组成:高良姜6~10克、制香附6~10克、百合30克、乌药9~12克、丹参30克、檀香6~9克(后下)、砂仁3~5克。

功能:温中和胃,散郁化滞,调气养血。主治:长期难愈的胃脘痛,或曾服用其他治胃痛药无效者。舌苔白或薄白,脉象弦或沉细弦,或细滑略弦,胃脘喜暖,痛处喜按,但又不能重按,大便或干或溏,虚实寒热症状夹杂并见者。可包括西医学各种慢性胃炎(浅表性、萎缩性、肥厚性),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粘膜脱垂、胃神经官能症以及胃癌等所致的胃痛。组方医理:本方是以良附丸、百合汤、丹参饮三个药方组合而成,故名“三合汤”。

其中良附丸由高良姜、香附组成,主治肝郁气滞、胃部寒凝所致的胃脘疼痛。良姜辛热,温胃散寒,《本草求真》说:“同香附则除寒祛郁”;香附味辛微苦甘,性平,理气行滞,利三焦,解六郁,李杲曾说它“治一切气”,“消食下气”。二药合用,善治寒凝气滞胃痛。寒凝重者,重用高良姜,因气滞而痛者,重用制香附。

百合汤由百合、乌药组成,主治诸气膹郁所致的胃脘痛。百合性味甘平,主入肺胃,降泄肺胃郁气,肺气降,胃气和,则诸气俱调;配以乌药快气宣通,疏散滞气,温顺胃经逆气。二药合用,既能清泄肺胃郁气,又能防止百合平凉之性有碍中运,再参《本草经》说:百合能“补中益气”,王好古说乌药能“理元气”,故本方更适用于日久不愈,正气渐衰之证。

丹参饮为丹参、檀香、砂仁三药组成,是治疗心胸、胃脘疼痛的有效良方。其中丹参味苦性微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吴普本草》说它“治心腹痛”;檀香辛温理气,利胸膈,调脾胃,《日华子本草》说它“治心痛”;砂仁辛温,行气调中,和胃醒脾。三药相合,以丹参入血分,又配以檀香、砂仁,既能活瘀滞,又能理胃气,再兼丹参功同四物,砂仁兼益肾“理元气”、“引诸药归宿丹田”,故对久久难愈、气滞血瘀、正气渐虚的胃脘痛,不但能够活瘀定痛,并能养血、益肾、醒脾、调胃。

以上这3个药方相合,组成三合汤,则既主气又主血,既主寒又主滞,治疗心腹诸痛,既能治病,又能益人,功效全面。加减运用:胃脘痛以寒凝为主,遇寒痛重,得暖则舒,苔白,脉缓或沉弦,证属胃寒盛者,可减丹参为20克,加砂仁为6克,高良姜用10克,再加吴茱萸5克、干姜3克。

兼有胸脘发闷,泛恶吐水,喜干食,不欲饮水,舌苔白腻,便溏脉濡,证属中湿不化者,可加陈皮10克、半夏9~12克、茯苓10~15克、木香6~9克、煅瓦楞10克。

兼有右胁或两胁胀痛或隐痛,情绪不佳则胃痛加重,喜长吁、嗳气、大便时干时软,脉象沉弦或弦细,证属肝郁犯胃者,可轻用高良姜,重用香附,再加柴胡9克、厚朴10克、炒川楝子10克、绿萼梅5克、白芍10克,把檀香改为9克。

兼有口苦、舌苔微黄,虽思冷饮食,但食冷物痛又加重,胃中似有灼热感,脉略有数象,证属标热本寒者,减高良姜为5克,加炒川连6克,炒黄芩9克,千年健12克,去砂仁。

兼舌红无苔,口干不欲饮水,饭后迟消,大便少而涩或干燥,证属中焦气化不利,津不上输者,可加知母9克、焦三仙各9克、香稻芽10克、葛根9克。

大便色黑,潜血阳性者,加白芨9克、生藕节15~30克、茜草炭12克,减良姜为5克。

舌红无苔,口干,喜稀饮食,夜间口渴,胃中有灼热感,食欲不振,大便干涩不爽,脉象沉细数或弦细略数,证属胃阴不足者,可减高良姜为3克,去砂仁,加沙参9克、麦冬6克、知母9克、白梅花3克。验案举隅:赵某某,女,55岁,家庭妇女。年12月初诊。胃脘痛已经15年,时常隐痛,医院诊治,去年经X线钡餐透视及胃镜检查诊断为:(1)胃溃疡病;(2)慢性轻度萎缩性胃炎。经服中西药治疗均只能取效于一时,并且停药即胃痛隐隐,常年不断,时轻时重。近半个多月来胃痛又加剧,喜暖怕凉,喜热饮食,不吐酸,偶有嗳气,胃部喜按,喜热熨,痛重时波及两胁下痛,食纳不甘,大便略干,小便正常,睡眠欠佳。舌苔白,脉象右手弦略滑,左手沉滑略细。

综观脉症,知为久病不愈,气血乖乱,中焦虚寒,右脉见弦,痛及两胁,又知肝来乘之。四诊合参诊为久治难愈的胃脘痛,中焦虚寒证。治宜温中和胃,化滞散郁,抑木扶土,调气养血,以三合汤加味治之。

处方:高良姜10克,吴茱萸5克,干姜6克,制香附10克,百合30克,乌药12克,丹参30克,檀香9克(后下),砂仁6克,桂枝9克,白芍15克,白蒺藜10克,炒川楝子10克,焦三仙(山楂、神曲、麦芽)各9克,7剂。

药后,胃痛已止,食纳渐增,舌苔化薄,惟睡眠尚不好,一夜睡不到4小时,右手弦象略缓。上方去干姜、白蒺藜、川楝子,加半夏10克、北秫米12克、茯苓18克、远志12克,7剂。

三诊时,胃痛完全消除,食纳佳,精神好转,睡眠已正常,胃部已不怕凉,舌苔薄白,两手脉沉略滑。上方去焦三仙、吴茱萸,加厚朴10克、焦白术6克、广木香5克,14剂。

药后胃痛一直未再发作,面色光润,精神焕发,食睡正常,感到气力亦有增加,舌脉均正常。处方:百合30克,乌药12克,良姜9克,香附10克,丹参30克,檀香6克(后下),砂仁5克,炒鸡内金9克,炒枳实9克,焦白术6克,10剂。

5个月后追访,胃病未作,钡餐透视胃溃疡愈合,萎缩性胃炎减轻。

良附丸,百合汤,丹参饮,均为治疗胃脘痛的古方,但每方又各有特长。把这三个方合为一方,共冶其所长为一炉,并互纠其短,发挥他们治疗胃脘痛的共济作用,故在临床上常常出现令人难以想象的奇效。三合汤确是治疗胃脘痛非常有效的经验方。我应用几十年,愈人无算,谨供同道们参考选用。

腰疼就按这些穴位,缓解疼痛就是快!

很多人都有腰痛的毛病,而且无法治愈,不妨试试中医按摩穴位的方法来治疗吧。但是腰痛应该按什么穴位呢?下面小编就带大家看看应该怎么做~~

腰痛按什么穴位?

1

命门穴

命门穴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的凹陷处,与肚脐相对。

右手或左手握拳,以拳尖置于命门穴上,先顺时针压揉9次,再逆时针压揉9次,重复压揉36次。坚持按揉此穴,可起到温肾阳、利腰脊的作用。

2

肾俞穴

肾俞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与命门穴相平。

双手握拳,将拳尖放在两侧肾俞穴上,先顺时针压揉,再逆时针压揉。每天坚持按揉此穴,具有滋阴壮阳、补肾健腰的作用。

3

腰阳关穴

腰阳关穴位于第四腰椎棘突下的凹陷处,约与髂脊相平。

左手或右手握拳,以拳尖置于腰阳关穴上,反复按揉。该穴为督脉上阳气通过处,每天按揉,可起到疏通阳气、强腰膝、益下元的作用。

4

腰眼穴

腰眼穴在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约3.5寸的凹陷处,与阳关穴相平。

双手握拳,用拳尖按揉此穴,可起到活血通络、健腰益肾的作用。

5

委中穴

委中穴位于膝关节后面腘窝横纹正中点处。

双手对搓至热,以两手同时拿揉(用大拇指与其余四指的指腹相对施力)两下肢委中穴,时间约一分钟。可舒筋活络、解痉止痛。

6

腰骶

以手四指握大拇指成拳,用拳背部有节奏地叩击腰部脊柱两侧到尾骶部,左右各叩击36次,具有活血通络、强筋健骨作用。

7

擦腰

搓手至热,以两手掌面紧贴腰部脊柱两侧,一上一下为1遍,连续擦遍。具有温经散寒、壮腰益肾的作用。

日常如何预防腰痛?

1

工作

弓背伸头最伤身。几乎所有人在电脑前的坐姿都是错误的,弯着背、伸着脖子看显示器,一坐好几个小时。这会导致颈椎、肩膀前屈,诱发严重的腰、背、颈椎疼痛。

正确姿势:选择高度、后背角度可调节的坐椅;显示器别离座位太近或太远;坐时保持膝盖、大腿和后背、肘关节呈90度角;有意识地将下巴向内收,使胸腔、肩膀打开,有助于呼吸顺畅。

2

思考

托腮坐诱发背痛。很多人习惯于托腮而坐,尤其是在开会或思考时。这是一个对颈椎非常不利的姿势,还容易诱发头疼。

正确姿势:想问题时起来走走,或将双手放在后颈,做一些颈部扭转运动,保证脑部血液流通。

3

走路

低头含胸影响心肺。专家表示称,很多人走路时只顾低头看路,这种方式最容易带来疲劳感。

正确姿势:抬头平视前方,迈步时应让大腿带动小腿。采用“小快步”增加双腿运动的频率,对增强心肺功能有好处。

4

看电视

瘫坐影响呼吸和消化。懒洋洋地坐在沙发上,身体看似得到放松,其实这样不仅挤压内脏的生存空间,还易导致腰肌劳损。

正确姿势:选稍微高一点、硬一点的沙发。如果沙发太软,可以加个坐垫;如果座位太深,不妨在腰后放一个腰背枕,使腰背直立。

5

站立

歪向一边脊柱受罪。在公交车、地铁上,随处可见歪身站立的人。这种站姿会造成腰椎两侧受力不均,导致腰背疼痛。

正确姿势:两腿直立,小腿和腹部微微收紧,重心稍微向前,两眼平视前方。如需长期站立,每隔10分钟用“稍息”动作交换重心。

6

下楼梯

踢踏使腿关节负重。有些人下楼晃晃悠悠,脚步不稳,这样尤其伤害膝盖。

正确姿势:膝盖与脚尖应呈垂直状态,譬如迈出右脚时,右膝盖应尽量放松,让身体的重量能沉落到脚底。下楼时最好全脚掌着地,并避免左右摇晃。

7

跑步

只抬小腿膝盖遭殃。为什么有些人跑起来看着轻盈,有些则拖泥带水?专家表示,不好看的跑姿既伤害身体,也容易疲劳。

正确姿势:跑步时,通过上臂、髋关节、大腿、小腿的联动把腿“送出去”,着地时膝关节微曲,脚掌从后跟到前掌“滚动着地”,这种姿势肌肉最省力,膝关节压力小,对心肺的锻炼最充分。

腰痛的不同原因

第一种是腰痛如有重石在腰,不能俯仰,俯仰即痛

这种腰痛,通过是因房事或劳力过多,又感风湿而成,伤了肾当须补肾,但关健是很多人,吃了补肾之药,却越来越痛,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没有了解到,其实是腰脐之气未出,风湿入肾不得出的原因,所以必须先利其腰脐之气,祛风利湿,而后再补肾,即可痊愈。

第二种是一动就腰痛,然后自我感觉腰中空虚无物

这种通常是肾阳虚,但是治法,必须阴阳即济,补阳之时,加补阴之药,所谓无阴不足以生阳之故。

第三种是腰痛日重夜轻,同时小便难下,而饮食无变化

这种腰痛,很多人以为是肾虚,其实是膀胱之水闭也,也就是膀胱有阴寒,阴则闭,阳财开,膀胱阴闭而犯肾作痛。

第四种是人在大病后,腰痛像要断了一般,久了即成伛偻

这是湿气入于肾宫,通常是因为误服了补肾阴之药而造成的,但这分明是肾之虚,而服补肾阴之药却损肾呢?关健是大病后腰痛,常是脾湿,这时候去滋阴用补,湿上加湿,何有不痛呢?

第五种是跌打损伤而作腰痛,这种痛万不可作腰痛来治

这是有瘀血在内,但治法不可加逐瘀活血之药,因肾是有补无泻的,加逐血之药,必伤肾。

第六种人因空调,风扇或野外露宿等,感寒湿之气腰作痛

这是寒邪入于骨髓之内,非常难散,治法补肾阳以驱寒邪。

*历代妇科膏方十则(含制作方法),滋补却病

膏方简称膏,也称为膏滋药,是中医传统八大剂型之一。“膏取其润,丹取其灵,丸取其缓,散取其急,煎取其下达,饮取其中和,汤取其味,以涤荡邪气,渍取其气,以留连病所”,临床常常作为补益身体、制衡阴阳气血的手段。大师秦伯未尝谓:“膏方非单纯补剂,乃包含救偏却病之义”,即是说膏方虽以补益为多,但不单单用于滋补,施用得当,同样可以有效治疗疾患。在此择历代妇科膏方十则,浅作评议。

1

滑胎丹参膏

组成:丹参半斤,川芎3两,当归3两,蜀椒5合(有热者,以大麻仁5合代)。

功效:养胎,令滑易产。

用法用量:每日取如枣许,纳酒中服之。

制备方法:上咀,以清酒溲湿,停1宿以成,煎猪膏4升,微火煎,膏色赤如血,膏成,新布绞去滓。

用药禁忌:不可逆服,至临月,乃可服。

此方出自《千金方》,为医圣孙思邈所著,唐代内服膏方发展尚不成熟,收膏多用猪膏、醇酒一类,少用白蜜,此方即用猪膏。收膏虽陋,但组方用药丝毫不逊后世。此方以破宿生新之丹参为主药,芎、归为辅,用滑胎易产之专方佛手散之川芎、当归。而寒用川椒,热用麻仁,尽得中医辨证论治之精髓,猪膏、醇酒则取其滑泽滋益。

2

大补二天膏

组成:熟地黄、牡丹皮、山茱萸、黄芪、白术、枣仁、云苓、泽泻、山药、远志肉、当归、白芍、茯神、龙眼肉。

功效:滋补阴血,补脾和胃。

主治:室女天癸已至,复止不来。

用法用量:内服。作煎亦可。

此方出自《陈素庵妇科补解》。原书成于宋代,补解完善于明,而刊行于近现代。陈氏在妇科方面尤其重视脾胃,此方典型体现其思想。稚女先后二天俱不足,任脉虽通,冲脉未盛,气血不能充满,因此天癸来而复止。方用山茱萸、熟地、丹皮、山药、茯苓、泽泻以补肾水,用六味丸之意;黄芪、当归、白芍、白术、茯神、远志、枣仁、龙眼肉以补脾土,乃归脾汤。先后二天得以滋养,气血充足,则月事自来。

《丹台玉案》亦载有一首治疗室女经闭的膏方,名为大黄膏子,单用大黄一味,以醋1碗熬膏服用,治疗经脉不通之经闭。

3

回天大补膏

组成:人参6两,白术4两,白茯苓3两,当归4两,白芍4两,川芎2两,生地黄1斤,熟地黄1斤,天冬5两,麦冬5两,知母3两,八制香附8两,红花1两,山药2两,自制龟胶4两,清阿胶4两,鳖胶4两,玄参2两,牡丹皮3两,柴胡3两,人乳2碗,牛乳半斤,羊乳半斤,梨汁1碗,柿霜3两。

主治:虚损痨瘵之血枯。血枯则月水断绝,其外症见畏寒发热,肌肉消瘦,皮肤干涩,爪甲青而不润,饮食减少,大便溏泄,小便痛而数,口干,咽燥,渐成痨瘵。脉侯左寸、左右尺必微而涩,右关必沉弦,左关必虚细。

宋代膏方已渐渐走向成熟,仍多用蜂蜜收膏,但阿胶、鳖甲胶、龟板胶亦见于记载“膏成滴水中凝结不散”的制备要求,也与现代一致。此方为培元补虚之方,以四君四物调补气血;二冬、知母、玄参补肺金“虚则补其母”,培补先天肾水;丹皮、龟鳖甲煎胶以制浮游之火;人乳、牛乳、羊乳燥者润之;梨汁、柿霜热者清之;银柴胡退肌热;香附升气郁;红花通血滞;山药达腰膝营卫,生津液,健脾和胃。全方共奏补虚培元、生化气血之功,不愧回天之名。

4

三才固本膏

组成:天冬6两,麦冬4两,熟地黄1两,当归8两,白术6两,人参1两,黄芩4两,杜仲4两。

主治:妊娠胎瘦不长。

用法用量:上熬成,人乳、牛、羊乳各1盏,白蜜8两,和匀再熬,滴水成珠为度,白汤送下。

妇人体瘦血薄,或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则胎元生长不利。此方大补气血,以二冬养阴固本,归地补血填精,参术扶助正气,黄芩、杜仲安胎补肾。三才为“天、地、人”,因方中药物相符,天以滋胎元,地以补阴血,人以扶正气,故以此名之。此方用人乳、牛乳、羊乳,乃同气相求之意。

5

养阴膏

组成:生地黄1两半,当归1两,赤芍药1两,牛膝1两,乌药半两,牡丹皮1钱,茯苓1钱,红花(炒令黄)1钱,水蛭1钱。

主治:室女气血相搏,经脉不行,体黄而肿,多胀减食。

用法用量:每日1丸,空心好酒化下。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用药禁忌:忌醋及酸物等。

此方用纯补之味较少,而以行气调血为主。归地养阴补血,赤芍、丹皮清泄相火、活血调血,茯苓亦有渗利下行之用,红花、水蛭活血破血,牛膝引血下行,诸清凉之品中,统之以乌药辛温香窜,主治一切病之属气者。酸性收敛,无益于行血,故忌醋及酸物。

6

百花膏

组成:熟干地黄1两,生干地黄1两,川当归1两,川芎1两,白芍1两,人参1两。

主治:妇人因失血后气弱或产后虚羸。

用法用量:每服1匙,用灯心、枣汤化下。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入生藕自然汁、生姜自然汁、蜜各1盏,同煎数沸,令香熟,入药调成膏,用砂器盛贮。

此方用四物汤补血调血之意,生熟地并用,以生地之清凉,缓熟地之滋腻,防止妇人亡气伤血之下,无力运化峻补之品;亦可防备,血虚或生热乳“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又言气血同源,血为气母,气为血帅,此方用人参1两,正合此意旨。

7

苍术膏

组成:苍术10斤(米泔浸1宿,削去皮,捣如泥,大锅内文武火煮水2桶,约有10余碗,取出冷定,绢滤去滓,入瓷罐内,加众药),人参4两,生地黄4两,熟地黄4两,黄柏4两,远志4两,杜仲(炒)4两,川芎4两,核桃肉4两,川椒4两,补骨脂4两,碎青盐2两,碎朱砂1两,当归4两,旱莲草(取汁)2碗,蜂蜜2斤,姜汁4两。

功效:存精固气,补丹田,减相火,发白返黑,齿落更生,颜面如童。

主治:男子精冷绝阳,妇人胎冷不孕。

用法用量:每服1盏,空心酒1盏或白汤服下。

制备方法:上药并入前苍术膏,瓷罐内封固,大锅水煮,香二炷为度,取出埋地七日。

苍术甘温辛烈,禀雄壮之气,兼可祛邪《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妇人宫冷不孕,最宜此物。此方重用苍术,佐以诸药温补命门,调养气血,暖宫助孕。

8

天根月窟膏

组成:鹿茸1斤,鸟骨鸡1对,鲍鱼2斤,鹿角胶1斤,鸡子黄16枚,海参2斤,龟板2斤,羊腰子16枚,桑镖峭1斤,乌贼骨1斤,茯苓2斤,牡蛎2斤,洋参3斤,菟丝子1斤,龙骨2斤,莲子3斤,桂圆肉1斤,熟地黄4斤,沙苑蒺藜2斤,白芍2斤,芡实2斤,当归身1斤,小茴香1斤,补骨脂2斤,枸杞子2斤,肉苁蓉2斤,山茱萸1斤,紫石英1斤,生杜仲1斤,牛膝1斤,萆薢1斤,白蜜3斤。

功效:阴阳两补,通守兼施。

主治:下焦阴阳两伤,八脉告损,急不能复,胃气尚健,无湿热证者;男子遗精滑泄,精寒无子,腰膝腹痛之属肾虚者;老年体瘦,痱中,头晕耳鸣,左肢麻痹,缓纵不收,属下焦阴阳两虚者;妇人产后下亏,淋带癥瘕,胞宫虚寒无子,数数殒胎,或少年生育过多,年老腰膝尻胯酸痛者。

用法用量:每服3钱,1日3次。

制备方法:上药用铜锅4口,以有情归有情者二,无情归无情者二,文火次第煎炼取汁;另入一净锅内,细炼9昼夜成膏,后下胶、蜜,以方中有粉无汁之茯苓、莲子、芡实、牡蛎、龙骨、鹿茸、白芍、乌贼骨8味为极细末,和前膏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药禁忌:胃弱不能传化重浊之药者、有湿热者、单属下焦阴虚者不宜此方。

此方亦为调理宫寒不孕之膏,与上方相较,一壮命门之火,一填先天之精。此方峻补阴阳,多以血肉有情之品入药,填精补髓,培补真元,适于阴阳并损、纯虚无邪者。脾胃虚弱运化无力者,不宜此方。

9

参香八珍膏

组成:丹参(去头尾,酒洗熏熟)4两,四制香附4两,熟地黄3两,炙黄芪3两,白芍(酒炒)3两,蒸熟白术3两,白归身(酒炒)3两,茯苓3两。

功效:调经。

用法用量:每用3钱,开水调服。

制备方法:上8味熬膏。

此方为《重庆堂随笔》引薛生白方,得女科调经之真旨,气味和平,虚人可以久服。方用八珍之意而不拘于八珍之形。因女子性多郁,去炙甘草之滋腻,添香附之通行;郁则生热,血行不顺,则去川芎之温窜,加丹参以调和;黄芪得归、芍补血之功,其功不在人参之下。

10

花鞭膏

组成:水红花1斤,马鞭草(各洗净)1斤(熬膏),当归2两,生地黄2两,白芍2两,延胡索2两,五灵脂2两,乌药1两,木香1两,红花1两,没药1两。

出处:《仙拈集》卷三。

主治:妇女月经闭结,腹胁胀痛欲死者。

用法用量:每服80丸,空心酒下。

制备方法:上为末,和膏内,如膏少,加米糊为丸。

水红花即寥实子,功可散血消癥,消积止痛,与破血通经之马鞭草共为此方主药。诸药通行止痛,佐以和血调血之品,何愁经水不行、腹痛不止。

妇科膏方特别推荐清朝名医王孟英的玉灵膏,

“玉灵膏一名代参膏。自剥好龙眼,盛竹筒式瓷碗内,每肉一两,入白洋糖一钱,素体多火者,再入西洋参片,如糖之数。碗口幂以丝绵一层,日日于饭锅上蒸之,蒸到百次。凡衰羸、老弱,别无痰火,便滑之病者,每以开水瀹服一匙,大补气血,力胜参芪。产妇临盆服之,尤妙。”

——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

赞赏

长按







































云南治疗儿童白癜风
北京那个医院看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mumm.com/kxsjz/1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