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为何能治病皆因ldquo酸苦
法国敏柏宁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26409.html 中医药理论认为,中药之所以能治病是因为中药有偏性,以偏纠偏,使人体平衡而健康。中药的偏性体现在中药药性的各个方面,比如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 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药食的滋味可以通过口尝而察得。医学中则以之作为概括药物作用的理论,这样就形成了最初的五味理论。五味理论在春秋战国时代是以饮食调养的理论出现的,如四时五味的宜忌,过食五味所产生的不良后果等。五味作为药性理论最早见之于《内经》、《本经》之中。《内经》对五味的作用和应用及阴阳五行属性都做了比较系统的论述,《本经》不仅明确指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还以五味配合四气,共同标明每种药物的药性特征,从而为五味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药性的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有些药物还具有淡味或涩味,因而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不同味道的药物作用于人体,产生的不同反应和获得不同的疗效。自从五味作为归纳药物作用的理论出现后,五味的“味”也就超出了味觉的范围,而是建立在功效的基础之上了。五味的含义既代表了药物味道的“味”,又包含了药物作用的“味”,而以后者为据构成了五味理论的主要内容。 五味和其他一切事物一样,具有阴阳五行的属性,《内经》云:“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洪范》谓:“酸味属木、苦味属火、甘味属土、辛味属金、咸味属水。”《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指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这是对五味属性和作用的最早概括。后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补充,日臻完善。 一、五味与五脏 中医依据五行学说,将味分为五味,即酸、苦、甘、辛、咸。认为五味与五脏肝、心、脾、肺、肾相应,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中药五味各有它所喜的脏腑,《黄帝内经》曰:“酸先入肝”“辛先入肺”“苦先入心”“咸先入肾”“甘先入脾”。二是从病机上说,五脏病变有外在五味上的表现,《顾松园医镜》曰:“是以肝热则口酸,心热则口苦,脾热则口甘,肺热则口辛,肾热则口咸,或口淡者胃热也”。 二、五味致病机理 《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夫五味入胃,各归其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可见《内经》明确指出,味可以伤身体,也可以致人夭折。关于五味致病的具体病机,《千金方》论述的非常清楚。“酸入胃也,其气涩以收也。上走两焦,两焦之气涩,不能出入,不出即流于胃中,胃中和温,即下注膀胱,膀胱走胞,胞薄以软,得酸则缩卷,约而不通,水道不利,故癃也。苦入胃也,其气燥而涌泻,五谷之气皆不胜苦。苦入下脘,下脘者三焦之道,皆闭则不通,不通故气变呕也。甘入胃也,甘气弱劣,不能上进于上焦,而与谷俱留于胃中,甘入则柔缓,柔缓则蛔动,蛔动则令人恶心。辛入胃也,其气走于上焦,上焦者受使诸气,而荣诸阳者也。姜韭之气熏至荣卫,不时受之,溜于心下,故愠愠痛也。咸入胃也,其气走中焦,注于诸脉。脉者血之所走也,与咸相得即血凝,凝则胃中汁泣,汁泣则胃中干渴。” 三、五味的作用及主治病证分述如下: (一)、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因此辛味药多用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如苏叶发散风寒、木香行气除胀、川芎活血化瘀等。此外,《内经》云:“辛以润之”,就是说辛味药还有润养的作用,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润补肾等。大多数辛味药以行散为功,故“辛润”之说缺乏代表性。此外,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往往也标上“辛”亦称辛香之气。这样,辛就不只与味觉,而且与嗅觉有关了。具有芳香气味的辛味药,除有能散、能行的特点之外,还分别具有芳香辟移,芳香化湿,醒脾开胃,芳香开窍等作用。 (二)、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来讲,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甘味药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几个方面。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食中毒等。 (三)、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酸味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如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涩肠止泻、山茱萸涩精止遗以及赤石脂固崩止带等。 (四)、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一般来讲,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多具有苦味。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喘咳、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如黄芩、栀子清热泻火,杏仁、葶苈子降气平喘,半夏、陈皮降逆止呕,大黄、枳实泻热通便,龙胆草、黄连清热燥湿,苍术、厚朴苦温燥湿,知母、黄柏泻火存阴等。 (五)、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来讲,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积、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有咸味。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瘰疬痰核、瘿瘤、癥瘕痞块等症。如芒硝泻热通便,海藻、牡蛎消瘰散瘿,鳖甲、土鳖虫软坚消癥等。此外,《素问?宣明五气篇》还有“咸走血”之说。肾属水,咸入肾,心属火而主血,咸主血即以水胜火之意。如大青叶、玄参、紫草、青黛、白薇都具有咸味,均入血分,同具有清热凉血解毒之功。《素问?至真要大论》又云:“五味入谓,各归所喜攻...... 咸先入肾。”故不少入肾经的咸味药如紫河车、海狗肾、蛤蚧、龟板、鳖甲等都具有良好的补肾作用。同时为了引药入肾增强补肾作用,不少药物如知母、黄柏、杜仲、巴戟天等药用盐水炮制也是这个意思。 (六)、淡,“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湿利水的作用,故不少利水渗湿的药物都具有淡味。淡味药多用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之证。如薏苡仁、通草、灯心草、茯苓、猪苓、泽泻等。由于《本经》未提淡味,后世有些医家主张“淡附于甘”,然淡味与甘味的作用,各具自己的特点,应该分别论述为是。 (七)、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多用治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症)。如莲子固精止带,禹余粮涩肠止泻,乌曲骨收涩止血等。故本草文献常以酸味代表涩味功效,或与酸味并列,标明药性。 四、中药五味配伍禁忌 五味各有所偏,利用其偏,补偏救弊,达到治病的目的,但服之太过或用之不当,均可产生不良反应。 (一)、酸味。酸味药为收涩药,只能用于虚证,凡表邪未解,里邪未消者能留滞邪热,易引起不良效果。另,酸多伤脾。酸味可以补肝,过多的酸味食物会引起肝气偏胜,就会克伐脾胃(木克土)。由于脾主肌肉,其华在唇,酸味的东西吃得过多,会使肌肉角质变厚,即“肉胝皱”,嘴唇也会失去光泽,并往外翻,即“唇揭”。同时还常出现饭量减少、饭后胃胀、大便稀、言语低微等脾气虚的症状。 (二)、苦味。苦味药性燥,易伤津,多能败胃,且泻下作用较强,故老年体虚者及孕妇禁用。然而,少量苦味有健胃之功。另,苦多伤肺。苦味可以补心,过多的苦味食物会引起心气偏胜,就会克伐肺脏(火克金)。由于肺主皮毛,苦味的东西吃多了皮肤就会枯槁,毛发就会脱落,即“皮槁而毛拔”。同时还常出现咳嗽、咳痰等肺气虚的症状。 (三)、甘味。甘味药能积热生湿生痰,影响消化,令人中满,而出现脘胀、纳减的副作用,故凡湿盛、停饮等证不宜用甘味药,外感咳嗽者也不宜使用。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有的甘味药能增强胀气而不阻碍湿邪的排除,如蜂蜜、饴糖、大枣等;而甘草可增加水胀。另,甘多伤肾。甘味可以补脾,过多的甘味食物会引起脾气偏胜,就会克伐肾脏(土克水)。由于肾主骨藏精,其华在发,因此甜味的东西吃多了就会使头发失去光泽、脱落。同时还常出现腰膝酸软、耳鸣耳聋等肾精虚的症状。 (四)、辛味。辛味芳香走窜力大,易耗气,且多温燥,过阴虚火旺者禁用。另,辛多伤肝。辛味可以补肺,过多的辛味食物会引起肺气偏胜,就会克伐肝脏(金克木)。由于肝藏血,主筋,辛味的东西吃多了,会导致肝血不足,筋脉失血,爪甲失荣。同时还常出现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视物模糊等肝血虚的症状。 (五)、咸味。咸寒药多滋润,阴虚无热,脾胃虚寒等寒证忌用。当然,对不同的咸味药要区别对待。另,咸多伤心。咸味可以补肾,过多的咸味食物会引起肾气偏胜,就会克伐心脏(水克火)。由于心主血,咸味的东西吃多了,就会影响气血的生发和运行,使血脉凝滞,脸色变黑。同时还常出现心悸、气短、胸痛等症状。 以上是五味药性的基本内容。但就某一具体药物来说,则当具体分析。药物的味往往单味者少,多数药物具有几种味,对这些药物功效的认定,必须全面综合并结合临床疗效来认识概括。此外,上述的五味作用,只是药性的一个方面,对于药物性能的全面认识,必须结合其他特性,才能全面地掌握药物功能。 水火既济知未病喜欢该文的,赞赏啊。谢谢您!?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mumm.com/kxsbm/9578.html
- 上一篇文章: 感情破裂后,男子竟拿着斧头,翻窗进入前女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